文宫往事:那年,文华中学教师家打了一只虎(续)
(高家)康君
我近淘得一本《仁寿县立中学四七班同学录》(以下简称《同学录》),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十二月编印的,其中有王锡丹老师的简介,他曾任教于文公乡私立文华中学,在《仁寿县文宫中学校志1939-1985》(以下简称《校志》)中有他的简短介绍,这本《同学录》可作为补充。
《校志》中说,“王益三,又名王锡丹,仁寿满井人,民国时期曾编修《仁寿县志》,四十年代初,在文华中学任国文教师。”(请参阅拙作《那年,文华中学教师家打了一只虎》)
《同学录》的介绍,王锡丹,字光第,任教县中时已七十五岁了,是学校年纪最大的教师,他是前清师范及自治研究所毕业,曾任文化高小校长及三嵎高学、私立仁寿华英男女中学、私立文华中学、县立中学教员。《同学录》有王老师的题词:“静如处女,动如脱兔,为学之道,此其大略。有为仁中初中部四七班同学毕业一志。民国甲申秋季王锡丹赠。”意思是学习之道平时要沉静,如像打仗一样,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出动。
展开全文
王锡丹老师专任国文、历史、地理课,《校志》说他“常以诗句作学生写作批语”,是个有水平的语文老师。未知王益三是否是后来的改名?“益三”和“锡丹”倒有点谐音,益三出自《论语. 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要交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三种朋友,才有益,损友不可交。这是古人交友的原则,朋友作为五伦之一,交友不慎的例子实在太多,这个标准于今天来看也是值得借鉴的。
他的儿子--那个民国时期打虎英雄之一的王绍丹,名字之“绍”有“继承”的意思,还是取得挺好的。在《仁寿文史》有一篇文章叫《猎虎》,是满井乡的邻乡乡长(周晓初)的回忆文章,写得很详细,可以参考当时老虎出现后被乡民围打的情形(但并没有提及王锡丹老师的儿子王绍丹参与打虎的事),而且可以了解当时的风俗: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的正月初一,满井乡尹家湾、王家大湾的交界处,有一户单立户(独家户)尹家,首先遇到的老虎。这家女主人拿着火钳,夹着红火炭开门往外送火星。
据说这是传统的习俗,“户户送火星,家家吃汤元,预祝全年五谷丰登,举家招财进宝”。这个风俗比较少见,许多人都没听说过。
女主人开门就看见一只体大身壮的斑斓猛虎,正埋头喝缸中水,她却以为是一只花马,想起“要割马耳朵才顺遂”的说法,顺手就抚抹它的皮毛,口说花马很乖。
这种习俗说法也无法考证了。
女主人还一边叫起丈夫去割马耳朵。随手打开鸡笼门,放鸡出去--早上起来,放鸡出去觅食,也是一种习惯。谁知鸡看见老虎,惊飞到竹林里去了,那只老虎见状,腾奔竹林,含着两只鸡就跑了。这个妇人才醒悟过来这不是花马,是只老虎!于是大声喊“老虎吃鸡了”。四邻闻讯,有的手携单子步枪,有的拿着羊角叉、梭镖,一起出来围攻老虎。老虎躺在葫豆田里吃鸡,看见人跑来,大惊,就往山上逃跑。期间人虎接触、发生冲突,老虎连续伤亡六人。这时,乡长(徐体仁)带着团丁也赶到,围观群众呐喊助威,老虎惊骇撞入另一家尹姓瓦房中堂,似疲伏卧,团丁紧闭堂门,揭开房顶上的瓦片,连击数枪,老虎大怒,昂头咆哮,一弹从嘴射入,扑地死亡。人们把老虎抬到乡公所,摄留影像--艺光相馆冲洗老虎照片,售卖,还发了一笔财。
这次人虎冲突造成了十一人伤亡(后来乡长被免职),推测当时的情景,如果老虎不是进入房中、团丁把门关上(“关门打虎”)的话,是不大可能那么轻易地射杀老虎的。那老虎的照片是否有留存下来呢?的确是有的,照片上老虎被木架子固定,上面题有“仁寿县第六区满井乡于卅年二月四日乡警队暨民众击毙猛虎一支”。
据查,卅年二月四日,即1941年正月初九,并不是正月初一。
我打电话给老母亲,问她过年有无送火炭出门的风俗?她想了一下说,有的,她小时候就见外公夹着烧红了的火炭送出门。说送了,“这一年不会失火,很顺遂”。是在正月初九早上送的,这一天还是点灯的日子,晚上要在灶头上点香油灯。
--完稿于2023年3月10日
注:本图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那年,文华中学教师家打了一只虎【文宫往事】
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文章好看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