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不少年轻人习惯在网络上寻找兼职,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机构通过互联网,以配音、PS、各种考证课程为“套”,以报名相关学科就能兼职赚钱为“饵”,先诱导学员购买高价课程,再极力劝说学员进行贷款。学员贷款买课后通常会发现,课程质量变差了,兼职挣钱更是子虚乌有。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在支付培训费用时要避免一次性交纳过大的金额,要特别注意甄别打着包高薪就业的幌子诱导办理“培训贷”,避免掉入不良商家的“骗局”。
学生投诉
想赚钱却变贷款
“分期”利息高达18%
“一开始是想去青团社App找兼职,顺便学点剪辑技能,就报名了软件上推荐的课程。”今年读大三的小北(化名)是一名美术生,她对新快报记者爆料说,“课程老师在软件上跟我聊了几句,就让我加微信。上了几天免费课程后,老师就让我去‘领取课程福利’。说是不只能学剪辑,还能给我们派单,更有‘助学金’名额。”
这些“福利”听起来很诱人,但小北发现,其实就是让她先贷款,再用接单的钱还贷款,“而且利息还不少”。一份小北提供的“分期付款培训协议”显示,该项培训费用总额为4880元,分为12期,每期需缴纳培训费406.67元、手续费73.20元。也就是说, 这笔“分期”利息高达18%,超过了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定为LPR的4倍的标准。
此外,合同里还规定,提前付款应支付手续费,“手续费金额按照剩余应付培训费用总额的5.00%计算”。违约金方面则规定“乙方未按本协议约定完成付款义务的,每延迟一日应向甲方支付培训费用总额0.05%的违约金”。小北对记者说:“我原本是想找份兼职赚点零花钱,没想到钱还没见到一分,差点就贷款被背上‘负’资产。”小北将自己的经历发上网,“没想到有那么多人都和我有类似的经历。”
和小北一样,不少年轻人都是被“高薪兼职”吸引,最后却是自己花钱上课。所谓“接单”也赚不到多少钱。网友小阳(化名)告诉新快报记者,一开始培训老师告诉他是“免费培训”,“别的同学接第一单就赚了160元”等,就是这些话,诱导小阳一步步在海尔消费金融平台上“贷了4980元,分24期,利息费是1195.20元”。按照这个比例,小阳借款的综合利率约为18%。然而,借钱买了课的小阳,却被培训老师以“错过时间了”为由拒在了“接单群”之外。小阳表示:“到现在,没有兼到职,更没赚到一分钱。”
小阳还向记者提到,培训课老师在明知他是学生的情况下,为了让他“顺利”借到钱, 不断诱导他在分期页面选择“不是学生”。而小北也表示,培训班老师对她说过不少“诱导”贷款的话术,例如“大学生小金库不够是正常的,现在投资自己是为了更快实现经济独立,你可以先交100的首付,剩下的办理12期分期,一个月也就300多”“大学生也是可以借贷的”……
记者探访
推介兼职为虚,推销贷款课程为实
记者发现,不少受访者的“培训课程”都是从一个名为“青团社兼职”的App上找的。新快报记者也下载了“青团社兼职”App,打开首页就有“语音聊天主播”“兼职骑手”“美容师”等兼职岗位。
展开全文
记者又报名了其他几个课程,发现“培训贷”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从找兼职出发,被“能接单”“0基础学习”的课程吸引,在学习过程中被诱导贷款进阶课程带来的各种利好,至于风险则只字不提。若消费者手头钱不够,便推荐签借贷分期付款以便“继续学习”。倘若你的支付宝“芝麻信用分”不够,就会被推荐使用倍好付平台贷款。最终,不少人和小阳一样,技术没学到,兼职没兼到,钱更是没赚到,只背负了贷款和高额利息。
天眼查显示,青团社兼职App是杭州弧途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目前共有15条法律诉讼和22条开庭公告。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3月12日,与“青团社兼职”相关的投诉信息多达822条,涉及“虚假宣传”“诱导分期”“诱导学生贷款”等。
新快报记者致电杭州弧途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相关“培训贷”问题,然而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该公司回应。
倍好付平台又是否靠谱?天眼查信息显示,倍好付是北京天途驰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注册商标,经营范围包括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互联网数据服务等,其名下共有25条立案信息。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与倍好付相关的投诉有110条,不少消费者表示该平台“与兼职机构引诱贷款”“恶意催款”“以兼职欺骗大学生”等。
律师说法
要勇于用法律手段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广东合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锦阳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消费的行为,属于“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和“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涉嫌虚假宣传。
肖锦阳建议,对于线上兼职, 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渠道查询其工商登记信息,了解培训公司是否具备相关的教育培训资质及其他信息。其次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的微信,不要轻易参加打着兼职赚钱幌子的培训班,更不要轻易在陌生网页及平台上转账汇款、办理贷款。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或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情形的,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切忌自认倒霉、息事宁人,要勇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事实上,对于大学生互联网借贷早有相关规定。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明确规定“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零壹智库特约研究员于百程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等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线上精准营销,营销活动不得使用欺骗性、引人误解或诱导性宣传等不当方式,诱导大学生申请消费贷款;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等。
中消协提醒
要多方渠道了解培训机构口碑
2021年,教育服务首次进入中消协”公布的服务类投诉前十榜单。近日公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教育培训类投诉达69164件,占服务类投诉的6%,位列服务类投诉第三。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多方渠道了解相关培训机构的口碑,在签订培训服务合同前要通过多种途径仔细查验了解培训机构师资力量,避免被商家虚假宣传误导。要认真阅读和清晰了解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合同条款,拒绝签订不公平、不合理的协议。在支付培训费用时要避免一次性交纳大量金额,不轻信不过包退等“赔本”承诺,防止因培训机构经营不善或蓄意圈钱跑路导致财产损失。要特别注意甄别打着包高薪就业的幌子诱导办理“培训贷”,避免掉入不良商家的“骗局”。
新快报记者 杨依泓
编辑:张依然
校对:任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