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东南学术杂志社郑珊珊博士
著作《闽海风雅》出版,
书中最后一篇以
《内怀心湖 聆听安静》为题,
介绍了她眼中的大金湖。
郑珊珊:文学博士,东南学术杂志社副总编辑、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文,曾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三项,在《清华大学学报》《福建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2016),文集《闽海风雅——艺文杂谈与日常随笔》(2022),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评论、散文若干篇,点校古籍一部。
全文如下
安静,是湖的哲学品格。在福建泰宁的大金湖畔,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大金湖本来并不大,它原是闽江支流金溪中游的一段。1980年,此地修建水电站,电站大坝蓄水后形成了一个南北长、东西窄、形如新月的人工湖,名为大金湖。湖上烟波浩渺,湖畔丹峰竞秀,附近的曲水、奇峰、异石、飞瀑、深穴、峡谷……构成了连绵奇丽的碧水丹山风光。
展开全文
自然界的佳山水总能使人轻松愉快。虽然我俗务缠身,只是从大金湖畔匆匆路过,但就是路过的惊鸿一瞥,也不由得令我有“山作青螺黛,水如碧玉簪”之叹。此地山清水秀,颇有桂林漓江的风致,但其水量和水质,又胜过漓江。在湖畔稍稍驻足,眺望平阔而澄澈的碧湖,倍感心旷神怡。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梭罗《瓦尔登湖》的描述:“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林,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在美国工业文明蓬勃兴起的19世纪,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边,自己动手盖了一座木屋,独居了两年多,远离尘嚣,自耕自食,让生活返璞归真。他这样与时代“背道而驰”,是为了批判人对自然的破坏和物质主义对人的侵蚀。在别人看来艰苦、孤寂的时光,却让他愉快地说出:“我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却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优美而沉静的瓦尔登湖验证了梭罗的自然主义,也启示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物质生活。
在当代,优美而恬静的湖景可以成为精神内耗的最佳疗愈师。此次仓促的行程中,我有缘走访了湖畔一家静心文化研究所。研究所由一座烂尾楼改造而成,在周边茂林修竹掩映下,颇有些与世隔绝。建筑风格古拙简约,但窗外是大金湖美不胜收的风光。在窗边小坐,就是一种静美的享受,足以平息一切尘念。
所谓的“静心文化”,其实并无多少特别内容,它融合了禅修、心灵瑜伽和儒道修身养性等理念,帮助人们在浮躁紧张的社会生活中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近年来,这类休养方式颇为风靡。为了倡导静心文化,研究所提出了一套生活哲学,大部分和近年流行的一些心灵鸡汤差不多。如果是平时听到这些,我可能会一笑了之。但面对着平静的大金湖,听到工作人员提出“聆听安静”时,我不禁有些悠然心会。尘世的喧嚣令人耳迷目眩,我们常常忘了安静的珍贵,难免受到俗世名利的牵绊,而迷失自我。聆听安静,就是不被外部环境所干扰,放下世俗的功利心和贪欲,单纯地聆听自我生命内在的安静,内心也会变得简单。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写下的那样:“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大金湖,似乎也具有这种使人从容淡定的静气。
在这个研究所里,我们还体验了十分钟的静坐。时值盛夏,当天气温高达39度,在没有风扇和空调的室内静坐,我原以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随着舒缓的音乐流淌和轻柔的话语引导,我竟然忘记了高温,真的排除了杂念。身上仍慢慢地流着汗,可心里并没有燥热之感。闭目之时,反而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微风轻拂,益发觉得心平气和。周遭的一切仿佛都是安静的,湖水无声,青山不语,就连林间千转不穷的蝉鸣,也成了令人静心凝神的白噪音。十分钟过去,我为自己而惊讶——原来聆听安静可以这么容易地做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日常的生活太嘈杂、太拥挤,总是被“内卷”裹挟,焦虑、浮躁已成常态,无法放慢工作节奏和生活步调。可在这静谧的湖山之中,我居然真的暂时抖落俗虑,忘掉酷热的天气和紧张的行程,感受到一种悠然的静趣。正如朱光潜在《谈静》中说的那样:“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苏轼曾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大金湖畔开启“静音模式”后,我对这句词有了更深的共鸣。尘世的纷扰古今皆然,苏轼也不免觉得身婴世网。不愿纠结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他,在西湖边写下“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比苏轼年长70岁的林逋则决然地选择了避世,在西湖边的孤山中离群索居。北宋初年的西湖尚还清旷、宁静,为他的诗注入一股高逸和澹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里白云随野步,一湖明月上秋衣。”这样超尘拔俗的诗句,正融进了西湖带给诗人的清欢与静趣。
钱锺书说过:“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心上没有挂碍,才能在世俗潮流中保持独立和宁静,自我才能饱满。我想,钱锺书说的“心上没有挂碍”,也是钱穆说的“虚静”:“所谓虚静,并不要他心上空无所有,只是松弛,不紧张,无组织,平铺地觉醒,把全个心态敞开,开着门,开着窗,让他八面玲珑,时时通风,处处透气,外面的一切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内面的一切随时随地可以松动,全局机灵没有压抑,没有向往,这时是常惺惺,是敬,也是活泼天机。如是的人,全个心态融和。譬如一杯清水,没有一些渣滓,不在自己心里筑围墙。”钱穆在谈论“虚静”的时候,正徜徉在无锡的太湖边,“于湖山胜境,游神淡泊,自求宁静”。想必是“一碧三万顷”的太湖激发了他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思索,写下《湖上闲思录》,展现了他如湖一般深邃的思考。
无论是瓦尔登湖、西湖、太湖还是大金湖,当然会有淫雨霏霏、阴风怒号的时候。可人们想起湖来的第一印象,总是波澜不惊、表里澄澈的。奔涌的江河会引发先哲“逝者如斯夫”的流光无情的慨叹,壮阔的海洋会令人望洋兴叹、自觉渺小,而“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的宁静、悠远和清空,则是静水流深的湖所特有的审美旨趣。
我当然无法与那些名湖边上的著名哲人学者相比,但在大金湖畔聆听安静,也引发了我无穷的遐想。湖山的幽静,反衬了都市里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喧嘈、紧张与浮躁。我们所孜孜以求的世俗的成功,常常让人忙碌得无暇思考生活的意义,让人精神内耗甚至迷失自我。这是因为,世俗的成功往往是物质的富裕和周围的掌声,都是支撑在别人的看法和外界的认可上的,是无常的。人必须有内在的支撑,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自由,才能拥有饱满的自我。
《水墨丹青峰峦秀》江长生
大金湖给了我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悟。可惜的是,我仍行色匆匆地离开了,不知何时能再来这里聆听安静。或许,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湖,可以时时涤荡我们被尘俗染污的心灵,涵养一种静气,保全真正的自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东南学术杂志社郑珊珊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