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部 电影,被鱼叔加入了 「有生之年」系列。
麦浚龙导演的《风林火山》;
贾樟柯监制的《不止不休》;
黄渤、周迅主演的《涉过愤怒的海》;
梁朝伟、郭富城时隔30多年再度合作的《风再起时》……
漫长的等待中,一年又一年过去。
好在,今年终于等来了一部——《风再起时》。
提档元宵节上映。
然而,反响却不如预期。
豆瓣评分,仅有6.4。
票房之惨淡,更是让人不忍直视。
没上映前,有影迷发问,能不能上十亿。
上映后,猫眼预测的最终票房,却只有五千万!
最出圈的,反而是导演翁子光对「依托答辩」等差评的回应。
不仅冲上了热搜,还引起一波路人与影迷、粉丝与导演的口水战。
来源:翁子光导演微博
这部电影,究竟怎么了?
今天鱼叔就来聊一聊——
展开全文
《风再起时》
看完电影,不难理解评论的两极分化。
这显然不是一部圈钱烂片。
恰恰相反,电影处处体现了导演翁子光浓烈真挚的个人情感、吃力不讨好的创作态度。
除去演员的片酬外,翁子光将三分之一的经费燃烧在电影的美术上。
成片的画面质感,的确称得上视觉盛宴。
在微小处,他还考据历史 ,埋了不少「彩蛋」。
路边洗澡的幼童,匆匆走过的修女。
卖榄人向上抛掷「飞机榄」,顾客从楼上扔下铜板……
诸多细节,无不诉说着,他把影片当作是「给香港的一份情书」的缠绵。
这份情书寄托了他对香港旧梦,所有的印象与情感。
然而,导演有太多情话想对香港说。
因此电影给人最突出的观感便是——太满。
这种满,体现在方方面面。
最突出的表现,是出场人物太多。
电影的主角团,以历史上的「四大华人探长」为原型。
磊乐(郭富城饰)出生贫寒,未进入警局前饱受警察压榨。
因此,磊乐加入警队后,曾有一身正气,誓不与贪污腐败之徒同流合污。
但在香港被日军侵占时期,他的信念被彻底摧毁:
在「人吃人」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亲手杀死无辜之人。
日军被赶出香港后,他回到英国人统领的警队。
对英国上级,他极尽讨好。
对当地黑帮,他恩威并济。
很快,他便叱咤黑白两道,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四大华人探长」之首。
南江(梁朝伟饰)出身豪门,性格内敛,深藏不露。
他人生的转折也发生在日军入侵时期。
逃难初始,他在象征着理想的打字机,与象征着 现实责任的枪中,选择了后者。
幸存后,他加入警局。
凭借精湛的枪法和超人的智谋,他亦节节高升。
除了两位男主外,导演对两位男主的红颜知己、手足兄弟、当时的毒贩、黑帮势力也有着墨。
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导演将近勾勒了十几个角色。
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对于观众的耐心和专注度都是极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叙事手法也加重了「满」的观感。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电影的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多年。
几乎是一部「香港近代史」。
而在信息排布如此密集的情况下,电影还有好几条故事线。
在双雄交锋的主线当中,包含了磊乐、南江各自的故事线,再加以插叙形式呈现二者年轻时的前史。
除此以外,黑社会势力更迭、三角恋爱恨纠葛……亦穿插其中。
光是看鱼叔的描述,就足够费神了。
更让人头大的是片中的配乐。
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从未缺席。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估摸着只有十分钟无配乐。
这样的音乐轰炸,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甚至影响对剧情的专注力。
最典型的,是在不必要的场景,歌舞齐上阵。
磊乐追妻时的雨中曼舞,甚至让人有种在看广告MV的错觉。
满满当当的配乐,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四大华人探长」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
即使只关注其中一位,也可以拍出不错的枭雄片。
即使是片中的一个配角,都可以成就《跛豪》这样的港片佳作。
但翁子光所图盛大,旧香港的风云人物不过是时代的配角。
追忆香港旧梦也不能让他满足。
个体在大时代变动中,微妙复杂的情感,是更深一步的主题。
这些主题一一点到,将电影塞到满溢。
可这种满,带来的不是丰富。
而反倒导致一种匮乏。
即,过犹不及。
首先,剧情急于推进一连串的大事件,而略去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香港沦陷、黑帮角力、警廉冲突……单独拎出来都是一部史诗。
可在本片当中,都如走马灯般匆匆闪过。
对香港历史不熟悉,或港片看得不多的观众,大概率会一头雾水。
其次是碎片化的剪辑,让情节显得七零八落。
磊乐、南江如何带领香港警察,让这些黑帮听话,规规矩矩地「共赢」;
两人之间为何反目成仇,又为何冰释前嫌。
这两处本应该是刻画人物、追忆时代的重头戏。
然而这个过程呈现得并不连贯。
一会插入爱情戏,一会插入角色的少年记忆;
而关键的信息,有的被直接删去,有的被挪到将近结尾之处。
相较之下,磊乐及其妻子和南江之间的三角恋,霸占了大量篇幅,却显得鸡肋。
繁乱的情节,零碎的剪辑,架空了这个故事本应有的史诗气质。
再美丽盛大的皮囊,也掩盖不了内里的孱弱乏力。
而这,也酿成了鱼叔认为最致命的一点。
人物沦为一个个符号。
相信很多人都和鱼叔一样,期待郭富城、梁朝伟两大影帝飙戏。
配角阵容也相当豪华,春夏、谢君豪、许冠文、吴耀汉、车保罗……
结果,这却成了最大的遗憾。
磊乐的戏份虽多,但只突出了一个「莽」字。
一言不合就无能狂怒,江湖地位全靠老婆暗中斡旋。
难道这个角色就没有更值得挖掘的魅力了吗?
第一主角尚且如此,其余的角色就更加扁平化了。
比如谢君豪饰演的跛豪,本身也是个内在矛盾很强的角色。
影片却只给了他几个平淡无奇的镜头。
一代枭雄,沦为智商堪忧、信心膨胀的工具人。
可谓大材小用。
女性角色更是灾难。
豆瓣评论中,不乏针对杜鹃、春夏演技的吐槽:翻来覆去一个样。
但鱼叔觉得,这锅还真轮不到演员来背。
更大的问题,出在编剧对角色的定位上。
无论是戏份多的杜鹃,还是戏份少的春夏,她们都仅仅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尤其是春夏饰演的小瑜,救了年轻的磊乐一命,后被日军侵犯,染上梅毒,香消玉殒。
让人不禁联想到《满江红》引起争议的那句台词,「杀了可以,别糟蹋她」。
背后的逻辑,有区别吗?
陈旧的「白月光 」人设,导演们拍不腻,观众也看腻了。
与其指摘演技,倒不如说,导演讨巧地利用演员个人的强烈气质,去弥补剧本在人物塑造层面的薄弱。
唯此才可以使角色成立。
所以,杜鹃又一次重复着「上海名媛」,与梁朝伟来了一段《花样年华》致敬。
春夏又一次充当「受虐少女」。
美则美矣。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豪华阵容,巨额投资。
票房惨淡,评价两极。
导演掏心窝回应差评,却惹来更大的「卖惨」「玻璃心」质疑。
两相对比,魔幻又现实。
那么,《风再起时》到底何以至此呢?
鱼叔在这里想再一次提起《深海》。
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成也执念,败也执念。
创作者太迫切地想把野心、情怀,统统倾注在这一部作品里。
这也不难理解。
两位导演在创作生涯的初期,都曾凭借一部电影,一鸣惊人。
田晓鹏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近十亿的票房,杀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之路。
翁子光的《踏血寻梅》,堪称是辉煌的港片的落日余晖。
七年了,我们依旧在等待下一个《踏血寻梅》。
曾经连找投资都十分艰难的两位青年导演,一下子爆火出圈,顶级资源纷至沓来。
他们试图抓住机会,把所有的执念与热爱寄托在下一部电影中。
翁子光对香港旧梦的无限怀念与神往,田晓鹏对敏感抑郁情绪的执着表达,全都是他们个体生命体验中最震颤自我的一部分。
翁子光微博原文
到这个份上,拍电影就不再只是拍电影了。
它变成了一场圆梦之旅。
但太执着于实现一个愿望,就容易失去判断能力。
现阶段的自己,能够驾驭这等题材吗?
自己的梦,能转化成观众的梦吗?
《风再起时》常被拿来与《美国往事》做比较,翁子光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
但莱昂内的《美国往事》,是他「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可以说,《美国往事》是莱昂内多年执导经验凝结出的集大成之作。
而《风再起时》《深海》最受诟病的,都是导演的叙事手法。
讲一个好故事难,讲好一个故事更难。
如何用电影叙事呈现出导演独特的生命体验,并让它调动起观影者生命体验,本就是导演终生的修行。
尚处于上升期的翁子光与田晓鹏,没能做到这点。
当然可惜,但并不可耻。
两位导演主动真诚的复盘,让鱼叔依然愿意期待他们的下一部作品。
田晓鹏的回应
翁子光的回应
而除了创作者的心态之外,两部电影遭受的来自外部的挫折同样不可忽视。
档期与宣发,统统错位。
显然,二者都不走合家欢路线。
然而,一个被安排在春节档,一个虽然元宵节上映,但面对的同样是春节档电影的碾压。
《深海》绚烂的预告片,让许多观众误以为这是一个温馨童话。
《风再起时》的预告片,则引导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动作爽片,吸引了大量不属于它的受众。
篇幅与删改,多留遗憾。
《深海》与《风再起时》,前后都历经了六七年才与观众见面。
审查、删改的传言层出不穷。
原版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从翁子光的回应里可以看到,《风再起时》从五个小时剪到三个多小时,最后上映的成片不到两个半小时。
这被删去的近一半的剧情,是否导致了成片割裂的观感?
鱼叔觉得必然是有影响的。
当然,鱼叔这么说,并非是想给导演找借口。
只是,有些事情的确不是创作者能左右得了的。
商业上的失败已成定局。
但无论影迷还是导演,都只能向前看。
两位导演都表示,下一部作品会专注于更保险的商业片。
这也不尽然是坏事。
好的商业片,照样是中国电影所需要的。
若「失败」能带来养分。
那便算不上真正的失败。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