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联 大任 执意 伟人 交给

1976年,伟人为何执意将大任交给陈锡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23:40:0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976年2月2日,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其中提到:由陈锡联接过三军的指挥权。

这条消息一出,所有人都倍感意外。

之前,军委没有明确任命主席,负责主持军委工作的一直都是军委副主席叶剑英。

因此,大家都认为,毛主席会在临终前,将军队的指挥权交到叶剑英元帅的手上,陈锡联这个人选,的确是让人们意外。

叶剑英

这是毛主席临终前做出的极其重大的决定,只是,大部分同志都不理解。

甚至,由于陈锡联和大家所猜测的人选不同,有不少人还在那里造谣,说陈锡联是夺了叶剑英的职位,眼看就要挑起分裂。

但是,毛主席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就一定有其原因。后来,邓公曾反复对大家强调过,陈锡联这个人是没有野心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夺位子了。

毛主席把这个位子交给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最合适。

那么,陈锡联究竟有何优势?让他在十几个军委领导之中脱颖而出呢?

陈锡联

展开全文

崭露头角

陈锡联的故乡在湖北黄安,这个英雄的城市因为涌现了多位开国将军、革命英烈,后来被改名为红安县。

陈锡联14岁那年,就加入了红军,成了个娃娃兵。

他年纪虽小,但却爆发出了惊人的作战天赋,打起仗来如同下山猛虎。当时,很多人都评价,论打仗,陈锡联是第一。

因为战功赫赫,所以陈锡联的职务越来越高,毛主席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是可塑之才。

更难得的是,陈锡联不仅作战勇猛,更具有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智慧,这在1937年的阳明堡之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事情发生在1937年10月上旬。

当时,日军大举进攻山西省,国民党军不得不退守到忻口一带阻击日军,八路军为了防止日军直逼太原,于是,也开始在不同的战场上配合国民党军的行动。

八路军方面敏锐的注意到,日军攻击国民党军队,主要依靠的是飞机轰炸,而他们的机场就在阳明堡,那里足足有24架飞机,还有大量的机场人员。

日军很重视这个机场,所以关于阳明堡机场的消息层层封锁,八路军所知的信息十分有限。

不过,陈锡联得知此事,很快就敲定了计划,既然日军依仗飞机轰炸,那么,我们就擒贼先擒王,毁了他们的机场。

为了确认机场的信息,陈锡联发动了群众攻势,派出战士到周边的老乡家中寻访,逐步对机场进行定位,确认攻击方向,也摸清了日军的防守人员数目。

一段时间之后,陈锡联确认,日军虽然非常谨慎,却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疏漏:他们的大部队几乎全投入到了前线战场。

所以,防守机场的正规军兵力极其空虚,日常的守卫兵员只有200人。

当然,不好办的地方在于,日军在机场周围拉起了铁丝网,还修了大量的碉堡地洞,他们可以借助地形优势,伏击八路军。

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大白天贸然进攻,陈锡联把进攻的时间选在了晚上,决心对日军发动一场奇袭。

军事奇才

陈锡联精挑细选,让两个连的战士组成了本次行动的突击队。另外,为了降低日军的警惕,他让战士们换了行装,一切以轻便为主。

容易发出响动的手榴弹、子弹紧紧的系在腰间。走在最前的战士们,人人手中备上锋利的铁钳剪刀,剪断日军的铁丝网,神不知鬼不觉的进入机场。

于是,日军在毫无防备的状况下,与我军迎面撞上了。

这时候,我军开始按照既定的计划对日军进行攻击。

同时,战士们也牢记陈锡联下达的任务,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销毁这里的飞机。

所以,战士们立刻掏出腰间的手榴弹,朝着飞机扔了过去,一时间,机场内喊杀声、爆炸声连成了一片。

日军狗急跳墙,掏出刺刀,疯狂的与我军厮打起来。而我军的战士毫不示弱,即便被日军猛烈的冲击,也没有打乱原先的节奏,依然有条不紊的使用手榴弹等武器对飞机进行破坏。

经过一夜的激战,我军消灭日寇100余人,将机场内停放的24架飞机全部炸毁。

这个战斗结果震惊了全世界。因为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够完成在一夜之内炸毁24架飞机的奇迹,但是八路军做到了。

而且,这一战的总指挥官,时任团长的陈锡联此时只有22岁,放到今天,这不过是个大学毕业的年纪,可如此年轻的陈锡联却已经熟读兵法,善于和敌人周旋了。

1945年,由于表现出色,陈锡联又成为了最年轻的纵队司令。

解放战争期间,陈锡良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

1947年的豫北战役,陈锡联又打了非常漂亮的一仗。

当时,陈锡联所在部队面临的是敌人的第二快速纵队,这支部队深受蒋介石的器重,而且以全面的机械化著称。

他们得到了西方的援助,所有人都武装到牙齿,拿着的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武器。

而解放军从军事硬件上来看,并没有比小米加步枪时代进步多少。所以,敌军方面嚣张的认为,这一仗解放军必败,可陈锡联很快就以实际行动打破了敌人的幻想。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陈锡联认为,他们既然拥有装备的优势,所以我们绝不能与敌人硬碰硬的。但是,再好的装备,如果不能做到严密配合的话,也会成为一堆废铁。

因此,陈锡联定下的战术是诱敌深入、分割包围。

陈锡联在险要地带,命战士们摆下了口袋阵,随后又命令几组战士组成突击队,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打伏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随后,一步步地把敌人引到口袋阵中来,然后迅速的缩小包围圈,将敌人的几股主力彻底分割开来,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他们强大的机械化装备也在包围圈内失去了作用。

最后,国军引以为傲的机械化部队被我军全数歼灭。

身负重任

1950年,国家决定逐步推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各个兵种要细化,要有详细的领导人负责人。这时候,有人提出,炮兵由谁来领导呢?

毛主席则笑呵呵的说:“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搞炮兵当然是内行!”

“小钢炮”这个外号,已经流传许久,是为了赞扬陈锡联打仗的时候,英勇果敢的精神。

炮兵司令有这样一个绰号,的确有趣。

当然,毛主席可不仅仅因为一个外号,就会把炮兵司令的位子给陈锡联坐,最重要的原因是,陈锡联有着过硬的军事素养,是一个能挑大梁的人才。

所以,毛主席相信他能够把炮兵部队建设的风生水起。

要建设炮兵,压力不小。

一来,我国当时一穷二白,没有足够的军事基础,平地起高楼,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建国不久,就遇上了抗美援朝战争,炮兵部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所以,陈锡联的工作进度必须一再的加快,才能够跟上前线的需求。

虽然阻力重重,但陈锡联还是用了三年时间,实现了奇迹。三年之内,陈锡联将炮兵扩大到23个师,组建了109个专业的炮兵团,总兵力达到了30余万人。

在人数扩大的同时,陈锡联也狠抓炮兵部队的作战素质,这批经由陈锡联精心训练的战士投入战场之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了炮兵的保驾护航,前线的战士心里也有底了。到1952年的时候,我军能够做到每次重大进攻,至少有八个以上炮兵连的支持,大大压制了美军的火力优势。

毛主席在1952年阶段性胜利的总结会议上,便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在抗美援朝战役之后,炮兵部队依然在发光发热,后来的炮击金门,炮兵部队依然是主角。而这背后,当然离不开陈锡联的贡献。

陈锡联一生中,屡次被国家委以重任,而他也从未辜负过国家的信任。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愈发觉得,陈锡联能担当大任。

几年之后,陈锡联又被推举为国务院副总理。

后来,毛主席与邓小平谈到要让陈锡联进军委工作的时候,还说:“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说到底,陈锡联之所以被毛主席委以重任,关键还是在于能力二字。

当然,人们还是最关心一个问题:既然之前一直是叶剑英主持的军委,那后来,为什么又不是叶剑英,而变成了陈锡联呢?

这就有多方面的原因了。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叶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他那时已经80高龄了,之前已经病危住院好几次,所以毛主席非常担忧。

那时候,毛主席的革命老战友们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打击最大的是周总理的离开。这些元老人物的逝世,让政局陷入了不安定因素里,所以,叶剑英这个定海神针可不能再出问题。

军委的问题责任重,压力大,叶剑英固然能够管的好,可如果身体状况亮起了红灯,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毛主席才决定卸下叶剑英的重担,让陈锡联扛着军委继续走。

再者,三军统帅这个位置本身就很重要,叶剑英由于高龄不能担任的情况下,更不能随便交给其他人。

军队的安定也决定了国家的安定,所以接下三军统帅位子的人,必须是一个对党、对国家,完全忠诚的人,是一个能够在最危急时刻稳住阵脚,绝不动摇的人。

想来想去,军委中,也唯有陈锡联最适合。

此外,毛主席也希望陈锡联和邓小平能够成为一对好搭档。当时,邓公已经被任命为副总理以及总参谋长了,接下来留给邓公的,是更为艰巨的考验。

原本,中央也有很多人考虑过,为何不直接把三军统帅这个位置一并交给邓公呢?

但毛主席高瞻远瞩,他认为,如果把所有重要的职务都交给邓公,反而会让他成为火力中心,受到有心之人的围攻。

另外,邓公工作压力已经够大,再接一个三军统帅,会力不从心,得不偿失。

不管是陈锡联也好,还是邓小平、叶剑英也罢,他们接下何种职务,辞去何种职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安宁,这也是毛主席最后的嘱托。

功成身退

在毛主席离开之后,这些老同志们也都如他所愿,守护着这个国家继续平稳安定的走了下去。

叶剑英看到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便明白了毛主席的态度,也当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立即和陈锡联交接工作,以防有心人生事。

陈锡联深知责任重大,也感谢叶剑英的配合。所以,后来他时常提起,自己是代管,希望在情况稳定之后,就把权力交接给叶剑英。

毛主席去世前后那段时间,也正是军心最不稳定的时候,大家对于国家的前途,都猜测纷纷,还有很多人在觊觎军队这块肥肉。

所以,陈锡联是耗费了极大的精力才控制住了局面。同时,他延续了叶剑英留下来的一系列规则,继续整治军队,把控大方向,力求军队平稳过渡。

人们本以为,在一系列风波之后,陈锡联和叶剑英之间会出现矛盾。但事实恰恰相反,陈锡联和叶剑英之间的配合反而愈发默契。

叶剑英非常放心的把一切的权力都移交给了陈锡联,而陈锡联每逢遇到为难的事情,也总是第一时间去请教叶剑英。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80年,此时,陈锡联接掌三军已经整整四年了。这四年里,在他的带领下,军队一直十分安定,毛主席生前的安排奏效了。

四年时间说长不长,可在这四年里,陈锡联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给祖国的将来打下基础,可以说是军队稳定的头号功臣。

然而,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在军队稳定下来的第一时间就提出,自己要告老还乡了。

这又让人们诧异,四年前,很多人不相信陈锡联能接下这个担子,四年之后,人们又在担心,陈锡联走了,这个担子还能交给谁呢?

陈锡联心中却早有最好的人选,那就是邓小平。

军政大权本该统一,过去因为有种种不安定因素,所以邓公没有担任军委主席。但现在陈锡联觉得时机已到,叶剑英也抱有同样的看法。

于是,军队的权力再一次实现了过渡。

移交了军委主席的职务之后,陈锡联也感受到,自己已经年迈,而且,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于是他干脆辞去了一切职务。

他只保留了中央顾问委员的头衔,在一些大事上提出自己的建议,除此之外,对其他的事务再不干涉。

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挑起重担,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功成身退,不慕名利,这正是陈锡联身上最值得敬佩的品格。

参考资料:

央广网《谁抗战中被战誉为“现代赵子龙”?》

人民网《夜袭阳明堡:步兵秘密潜入机场突袭 击毁敌机24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