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纪中百事
编辑 | 纪中百事
2008年,河北省正定县初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民告官”案件,案件的主人公就是把文物局告上法庭的农村妇女刘翠钗。
双方之间的纠纷在于两件文物的归属问题。一件是唐代的石药碾,另一件是秦汉以后的黑陶钵。
河北文物局声称,这两件文物是被自愿上交给国家的,现在归国家所有。
刘翠钗则否认,她声称自己明明是去鉴宝的,哪来的什么自愿上交,她大骂文物局是强盗。
双方各执一词,这起案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最后正定县人民法院判决:刘翠钗胜诉,责令文物局立即归还两件文物。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刘翠钗的传家宝会被自愿上交到文物局?
鉴宝
那就不得不从1983年的冬天开始说起了。
1983年11月,晋县北张里村家家户户的窗户都紧紧实实地关着,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在街上徘徊,时不时吹起几片地上的落叶。
村民刘翠钗却裹着个大棉袄,怀里揣着两件宝贝一大早就出门了,她走啊走,感觉腿都快走断了,终于来到了晋县文物保护研究所。
值班的门卫看到刘翠钗后,询问她是谁,来文保所有何贵干。
刘翠钗此时又累又渴,但也顾不上讨水喝,赶紧告诉门卫,她是北张里村的刘翠钗,来这儿是找专家鉴宝的。
展开全文
刘翠钗
门卫请她进屋暖和,并给她倒了杯水,让她耐心等会儿,他现在就去帮她传个话。
刘翠钗点了点头,随后端起茶杯,顾不得烫“咕咚咕咚”一饮而尽,她这时才想起来,她已经快一天没吃过东西没喝过水了。
不一会儿,门卫就回来了,他告诉刘翠钗,高所长现在正在办公室里等着她,让她赶紧过去。
刘翠钗连忙起身感谢,随后跟着门卫一起来到了高英民所长的办公室。
她一进屋,就从怀里掏出了带来的两个宝贝,高所长请她坐了下来,然后拿起一个放大镜,开始仔细端详桌上的两件宝贝。
高英民
刘翠钗告诉高所长,这两个宝贝是他们家的传家宝,但是她并不知道这宝贝是真是假,所以才来请专家帮忙鉴定。
高英民专心致志地在研究手中的文物,光是其中一个,他就看了十几分钟,另一个同样也是。
经过高英民鉴定,他断定这两件宝贝并不是什么传家宝,很有可能是刚出土的文物。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断定两件文物的价值,高所长写了一个收据,交给刘翠钗,并告知她先把文物留在文保所,有结果了再通知她。
刘翠钗身为一个农村妇女,也没那么多心眼,拿着收据就回家了。
但从今以后29年,这两件宝贝再也没能回到刘翠钗的手里。
石药碾
状告文物局
刘翠钗回家等了一两个月,还不见有消息传来。
她按捺不住的心中的焦虑,再次来到了文保所,她问高英民:
“两个传家宝的鉴定出结果了吗?什么时候能归还给她?”
高英民却告知她,那两个宝贝,一个是唐代的石药碾,另一个是秦汉以后的黑陶钵,都是国家级文物,已经被送到了文物局。
刘翠钗赶紧来到文物局索要她家的传家宝。
文物局却以高英民是捐赠者,刘翠钗不是捐赠者为由,拒绝归还给她。
即便是刘翠钗拿出高所长给她写的收据,文物局依旧对她不理不睬。
刘翠钗的收据
这可把刘翠钗急坏了,她不明白她明明是拿来鉴定的,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变成自愿捐赠了?
为了讨回宝贝,刘翠钗只好又回来找高英民索要,可是高英民却总是躲着她,他说:
“宝贝又不在我这里,你找我也没用。”
刘翠钗在文保所和文物局来回跑,多年来讨要未果。
2003年,刘翠钗在律师的帮助下,来到晋州市人民法院“击鼓鸣冤”。
她状告文物局私自扣押她的两件传家宝,顺带连同高英民一同起诉。
当地法院和文物局属于平级单位,无法审理此案,最终移交给了辛集市人民法院异地审理。
2004年7月,此案开庭审理,刘翠钗要求文物局归还她的两件传家宝。
高英民
高英民却在法庭上说,他在那两件文物上发现了泥土和泥锈,很明显是刚出土不久的文物,并不是所谓的传家宝,刘翠钗很有可能是一个私自盗走文物的窃贼而已。
当时他为了一探究竟,曾带队去刘翠钗所在的北张里村勘察过,并在那里发现了一座可以自由出入的古墓。
在这座古墓里,他们挖掘出土了多件唐代中期的物品,刚好和刘翠钗带来的其中一件宝贝属于同一时期。
因此他才将那两件宝贝送到了当地文物局,毕竟那可是属于国家的财产,并不是刘翠钗的私人物品。
黑陶钵
与此同时,文物局还出示了一项证据,当初两件文物被高英民捐到文物局时,当地共青团得知此事后,还奖励给刘翠钗600元的物质奖励,这件事还登上了当地的新闻日报。
要知道1983年的600元,在当时可是相当值钱的,按照现在的物价置换,差不多相当于3万块钱。
这一证据呈现在刘翠钗眼前,她却坚决否认:
“我要是拿了这600元,就让我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她发毒誓证明她本人从未收到过一分钱,这600元她根本都没见过。
刘翠钗是睁眼说瞎话,还是她真的没收到这600元的奖励?
刘翠钗表扬信
一审判决
为了调查清楚这笔款项的最终去处,法院暂缓审理此案。
当地共青团调出当时的档案通告原件,里面确实写了给予爱国青年刘翠钗600元的奖励,但是最终结尾处又写了,村支部大队代收此款项,用于公益支出。
原来这600元确实没给到刘翠钗手里,而是给到了村里大队,这也就证明了刘翠钗没有说谎。
但是这两件文物到底是谁的,目前为止还是说不清楚。
因此再次开庭审理后,辛集市法院要求刘翠钗拿出证据证明,那两件文物是她家祖传宝贝。
刘翠钗还真就从家里找到了民国时期她爷爷购买石药碾的凭证。
刘翠钗
另外她还找到了两本医书,都是爷爷当年行医时留下来的。
但法院却以看不清字迹为由,并不承认购买凭证的有效性,而医术更是与此案无关。
因此一审判决刘翠钗败诉。
刘翠钗在法庭上愤怒地咆哮:“一群强盗!我一定会继续告你们的。”
她表示一定会上诉。
文物局看着刘翠钗的样子,只觉得她贪得无厌的本性终于原形毕露了。
2005年6月,刘翠钗向晋州市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06年9月,法院开庭审判,但遗憾的是还是维持了原判。
刘翠钗败诉。
刘翠钗
在文玩界,很多人看到刘翠钗败诉后,都觉得大抵是要不回来了。
毕竟这么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文物局是不可能轻易放手的。
但是倘若真的是刘翠钗家传宝贝,文物局这么做就有些不地道了,他们的“收归国有”就变成了“据为己有”。
可在文物局看来他们则是尽心尽力守护国家的财产,为什么却要和一个无理取闹的村妇在法庭上斗来斗去?
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并未在此事中获利一分,却几次三番被告到法庭,真是有苦说不出。
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年后刘翠钗再次将文物局告上法庭,这一次法院却改判了。
这是怎么回事?
峰回路转
2007年,刘翠钗来到河北正定县再次起诉河北石家庄文物局。
和以往不同的是,正定县初级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这场纠纷,成立了一个专家审判团。
并对案件所牵扯的物证和证人证词,从头到尾重新整理的一遍。
发现文物局在“自愿捐赠”协议上存在严重的失误。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两件文物都是刘翠钗提供的,她是第一所属人。
但是在“自愿捐赠”协议上,却没有她本人的签字,属于严重行政过失。
2008年6月,正定县初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审此案。
本着“谁怀疑谁举证”的原则,法官要求文物局出示证据证明,这两件文物是“出土文物”。
正定县人民法院
但是文物局却无法拿出实证,这也就意味着这两件文物归刘翠钗所有,因此正定县人民法院判决:
被告将原告送交的文物认定为出土文物、收归国有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被告应在60日内将两件文物返还给原告,相关费用也应当由被告承担。
刘翠钗听到这个结果时,激动地她满含热泪,向法官们鞠躬致谢。
她表示,25年了,法院终于给了她一个公平,她终于能拿回她家的传家宝了。
就这样,这桩民告官案件,最终以刘翠钗的胜利而告终,这场20多年的闹剧眼看着就要落下帷幕。
但是文物局却并不服气,也接受不了这个结果,他们不愿相信一个民妇的胡编乱造竟然可以赢过事实,他们不敢相信这么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竟然要拱手让人,变成私人物品。
于是石家庄文物局向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诉。
2010年2月,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后,驳回了文物局的上诉,并要求他们必须在60日以内将两件文物归还给刘翠钗。
文物局依旧没有放弃,他们转身向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能再次审理此案。
2012年,双方迎来了终审判决,但文物局无法举证刘翠钗的传家宝,是出土文物,因此最终还是败诉。
2012年,中级人民法院为此事盖棺定论,这起长达9年的文物归属纷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是文物局始终在坚持上诉,最终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我们未曾可知。
小结
不管法院将两件文物判给文物局还是刘翠钗,我们都无法确切知道这两件宝贝的真实来历。
或许只有刘翠钗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文物局在法庭上与刘翠钗据理力争的样子,让我们看到国家文物工作者对国家珍宝的重视。
他们的立场是为国为公不为私,即便他们的当初的做法有些违规,也是一时着急想护住国宝。
可能就是出于太过想要保护国宝的初心,他们才犯下错误,在没有经过当事人的同意下,就私自收归国有。
这才引来了20年后的官司,倘若他们当时就能证明这两件宝物就是出土文物,并将无懈可击的证据摆在刘翠钗眼前,相信无论刘翠钗今日如何辩驳,两件文物也不会判给她。
但这只是假设,可能当时的文物局或许根本拿不出铁证,又或是一时的疏忽,自以为是觉得这就是“自愿捐赠”,无需多余的证明。
文物局表示,无论最后法院怎样判,他们不会放弃对这两件珍贵文物的保护,依然会时常追踪这两件宝贝的下落,
因为遗落在外的珍贵文物实在太多了,他们不忍心看到一件又一件国宝,被利益熏心者倒卖,最后不知所踪,甚至流向国外。
大英博物馆的国宝
这对任何一个国人来说,都是一种耻辱,对国家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网上有段这样的视频,在法国卢浮宫,一位中国女子揪着法国丈夫的衣领,指着面前的中国文物,厉声质问他:什么时候把这些宝贝还给我们中国?
还有一个中国女留学生,穿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汉服,走在大英博物馆里,看着琳琅满目的民族瑰宝,她的眼里满含泪水。
那些珍贵的宝贝,无一不是通过肮脏不堪的手段被运到了国外,我们愤怒也好,指责也罢,它们很难再回到祖国的怀抱。
想到这里,哪个国人不痛心疾首,更何况是修护文物、保护文物的工作人员呢?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爱国爱家之人,无论最后这两件文物归谁所有,都希望他们能将珍惜爱护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