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上海文坛
发布有思想 有真情 有启发 有温度的文章
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
这个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气温转暖,天气冷暖多变、多雨。
唐代著名诗人在《清明》诗中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较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105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二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前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尽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己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展开全文
据《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和亲族意识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的纳入规范的墓祭,也纳入五礼之中:“土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大诗人白居易在《清明夜》诗中曰:“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得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大诗人欧阳修在《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词中曰:“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行去,醒碎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早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一一20毫米,尚不是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一一40毫米。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己上升到12度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己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耕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己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清明扫墓。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风筝,甚至相互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洒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感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柳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的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前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过鬼的侵扰和迫害,而插柳栽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让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术”,观世音们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即是鬼节,值在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群邪了。
清明农颜。
清明到,麦苗喝是又吃饱。
清明后,谷雨前,十有八九保安全。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花,大车拉,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归家。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地板揭不开,芽子出不来。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谷雨紧相连,南坡北坡快种棉。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清明高粱发雨花,谷子播种到立夏。
清明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折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清明踏青,在辽南盘锦极为普遍。儿童们一大早就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出口哨吹,哨音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吸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盘锦地区的秋千有3种:一种是直秋千。一种是转秋千。一种是翻秋千。
这个地区的人们,比较重视清明节。特别是朝鲜族人口聚居的地方:大洼区的荣兴,盘山县的陈家、吴家、甜水的人们,一大早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们,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你争我抢,兴高彩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们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2.蹴鞠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唐代时球内充气。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我们叫足球。
3.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挑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支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每逢清明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的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着一串串的小灯笼,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到天漄海角,据说这样能祛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植树
清明,是个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清明到来,适时多种些树木,先人的精神,就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就像新种下的树木,在春风中成长。
6.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清明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的最爱。
传统食物。
1.蒿饼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
2.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3.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的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的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馓子,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其中,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4.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清明到来,独在异乡的星空下,久远的深情如潮而至,点点,都是对故乡的回忆,滴滴,都是思念亲人的泪水……
清明时节,杨柳含苞,桃花绽放,大气洁净,“桃花又绿江南岸”。
2023.2.11盘锦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 者 简 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共党员,退休干部。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2020全国首届词曲网络大赛歌词″优秀原创奖、优秀作品奖、专家评审奖、文艺星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