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题 把手 初中 结构 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把手教(八):分析结构技巧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18:09:02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第七节 分析结构技巧

大凡文章都要讲究谋篇布局,这就是结构安排,常见的结构安排方法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铺垫,悬念以及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等。

一、知识梳理

(一)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截了当,不绕圈子,开篇点题。其优点是能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什么情感。例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这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它有提挈全篇、开启下文、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二)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例如: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这个结尾段采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通过把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点明了主题,也呼应了开头。

(三)承上启下

顾名思义,承上启下的意思是承接上面连接下面。在文章中就是能够联系上下文的重要的句子或段落。例如: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臧克家《说和做》

这是《说和做》的第六段,开头一句承接上文,是对闻一多先生不声不响地完成《唐诗杂论》著述的评价;第二句开启下文,引出了对闻一多先生著述《校补》记述。

(四)伏笔

指文章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其作用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例如:

展开全文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鲁迅《社戏》

选文第一处画线的句子写偷六一公公的豆,为第二处画线句子写六一公公前来问责埋下了伏笔,这样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毫无突兀之感。

(五)照应

照应,是指行文中使文章前后意思关照呼应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以下两种:

1.首尾照应。这种照应指的是开头交代,结尾照应。例如《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样结尾不仅和开头相照应,使父亲“背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伏笔照应。指的是开始留下伏笔,造成悬念,随着情节的逐步展开,最后显现伏笔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例如: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有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都德《最后一课》

这段选文前段写了韩麦尔先生不同寻常的穿戴以及“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后一段则揭开谜底,——大家都是为了来听这最后一节法语课。前段是伏笔,后段是照应。这就使文章严丝合缝,使读者对内容了解得很清楚,不致产生疑问,又使读者加深理解,从而得到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六)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例如: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鲁迅《孔乙己》

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势;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2、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篇幅较大;而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七)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而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开头,读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和家人团聚?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于是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知道事情底细的阅读兴趣。

(八)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来叙述。先说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说事情的经过,最后说事情的结果。其作用是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例如:

早上,母鸡带着小鸡到草地玩耍。忽然,空中飞来一只老鹰。老鹰张开两只尖利的爪子,要捉小鸡。母鸡为了保护子女,便张开翅膀,把小鸡拥在怀里。不管老鹰怎样攻击,母鸡也不退缩。这时,远处传来猎人的枪声,令老鹰吓了一跳,急急忙忙的飞走了。虽然小鸡没有受伤,但是母鸡的翅膀却被老鹰抓伤了!

——《老鹰捉小鸡》

这篇短文用了顺叙法,先写老鹰飞来要捉小鸡,然后写母鸡保护小鸡,最后写老鹰给吓走了,母鸡为保护小鸡,翅膀受了伤。事情交代得清楚明白。

2、倒叙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叙述,接着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也就是先说事情的结果,再说事情发生的原因,接着才说事情的经过。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例如我们把上面的短文可以这样改:

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翅膀受了伤呢!

原來,母鸡早上带小鸡到草地玩耍时,空中突然飞来一只老鹰。张开两只尖利的爪,要捉小鸡。母鸡为了保护子女,便张开翅膀,把小鸡拥在怀里。不管老鹰怎样攻击,母鸡也不退缩。幸好远处传来猎人的枪声,令老鹰吓了一跳,急急忙忙的飞走了,小鸡才沒有受伤,但是母鸡的翅膀却因此被老鹰抓伤了。

这就运用了倒叙手法,先交代事情的结果——母鸡为保护小鸡,翅膀受了伤;然后交代事情的经过——老鹰飞来要捉小鸡,母鸡保护小鸡。老鹰虽然给吓走了,但是母鸡的翅膀被抓伤了。这样写就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追查事情的原因及经过,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3、插叙

插叙是指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其作用是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补充有关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例如: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鲁迅《故乡》

这就是《故乡》中关于少年闰土的插叙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插叙内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就不能构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将大为逊色;如果不用插叙,就要从少年闰土写起,再写这次回乡之后见到中年闰土,这样,小说的结构就显得松散、拖沓了。

倒叙和插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的部分是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插叙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主题。

倒叙则是把事件的结果提到开头来说,然后再顺叙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后再回到倒叙与顺叙的接榫的地方上来,结束全文。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位置在前。

二、解题方法

(一)提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二)解题方法

分析结构技巧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要把握如下三点:

1、要能准确判断所运用的结构技巧是什么,能够区别具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不同的结构技巧(如“铺垫”和 “伏笔”等)。

2、要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这种结构技巧是如何运用的。

3、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种结构技巧的表达效果。

(三)答题格式

分三步作答:

1、准确指出该篇文章的结构技巧;

2、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最后点明运用这种结构技巧的表达作用。

三、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

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巳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1.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盲道上的爱

张丽钧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

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1.指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2.第③段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参考答案

(一)《捞月亮的母亲》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

2.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二)《盲道上的爱》

1.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2.第③段在记叙的顺序上运用了插叙。这样安排补充交代了方老师和盲道的关系,揭示了她关爱盲道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主题。

3.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