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编辑部
文 化 | 历 史 | 博 物 馆
杜岭方鼎和曾侯乙编钟是历史课本里的“明星文物”,我们为什么要把一个鼎和一个钟放在一起说呢?
因为中国的青铜器文明,除了是青铜制品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也与世界其他青铜文明得以区分——藏礼于器。
本周六(2月18日)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跟着《博物馆之夜》之《文明绽放启华夏》来看历史书里的博物馆~
01
两个商城的豪都之争
郑州商城VS偃师商城
1950年秋,考古专家韩维周在郑州市二里岗散步时,采集到几块带有绳纹的陶片和磨光石器,一座大型商城遗址由此发现。
此后,考古部门对郑州商城遗址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发掘工作,根据采集到的标本,推断这座遗址的时代要比安阳殷墟更早。
展开全文
1959年7月4日,郭沫若专程到河南考察郑州商城遗址,并题诗:“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中丁之所都。地下古城深且厚,墓中遗物富有殊。”
郭沫若猜想郑州商城是仲丁所迁的都城。遗址庞大的规模,已证明这座古代城市非同一般。它会不会就是亳都?
1974年,杜岭街附近出土了第一批青铜器,其中两尊青铜大鼎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大鼎呈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
随后,考古专家又在郑州商城发现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和制骨作坊,以及大量墓葬区、大型供水设施遗址,在城垣外围还发现了数段夯土外城墙。城市带有外城,这在已发现的商代前期城市中也是郑州商城所特有的。
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商代都城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垣建筑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人们推测这里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亳。然而,1983年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却对此说法形成了挑战。
根据测量,偃师商城遗址与郑州商城遗址同属于商朝早期城市。考古学家安金槐认为郑州商城是商代中期仲丁所迁之隞都;而北京大学的邹衡先生认为是商汤所都之亳。
郑州商城VS偃师商城的亳都之争,也许等到有了更多考古发现之后,才会见分晓吧!
02
藏礼于器
天子四面,诸侯三面
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公旦编著《周礼》,将远古到殷商时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编撰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礼乐文化结构。
用音乐来管理国家,周公开创了一项创举。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军队出征,都要使用不同的音乐,配备不同的青铜礼器。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是不可回避的“顶峰之作”。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分3层8组,重量约4.5吨。此外,在曾侯乙墓中还同出了1件楚惠王赠予曾侯乙的镈钟。
曾侯乙编钟除了规模庞大、制作精美之外,还可以演奏七声音阶、半音阶,可以旋宫转调,终结了那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没有七声音阶的错误认识。
这套编钟的音域有5个八度又1个大二度,而号称“西方乐器之王”的钢琴,在18世纪的时候其音域也仅有5个八度,可见曾侯乙编钟的音乐性能之高超。
编钟和琴、笙、鼓、编磬等其它乐器共同组成了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在春秋战国时期风靡一时。
《周礼•春官》记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钟磬类乐器,天子可以摆放在厅堂的四面,诸侯只能放三面,卿大夫二面,士一面。
中国青铜器文明,形成了区别世界其他青铜文明的主要特点,藏礼于器。
03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胜则离,就有了乐
西周是礼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周礼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衣食住行也体现着“辨等列,明尊卑”的等级制度。礼器就成了承载“礼”的实体。
最有代表性的礼器则是作为权力象征的青铜鼎。
传说夏禹因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各族的图像进奉。
夏禹就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在奴隶制时期,鼎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了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西周到春秋时期不同数量的青铜鼎配上青铜簋,被称为列鼎制度。奇数的鼎,加上比鼎数少一个的簋,构成鼎簋组合,鼎的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相次;簋的形制、大小、纹饰一般相同。
举个例子:按照文献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就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两簋,平民则不能使用鼎和簋。
鼎簋制度在西周萌芽并发展,但考古发现,在春秋中晚期,这样的规矩逐渐被打破。
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列鼎制度便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评价:“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的本质是维护固化阶级的统治。
《礼记》认为,礼乐制度是效仿自然天道而设计的,也顺应了自然世界的客观必然性,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从天地万物及其自然秩序上寻找到依据,进而得到合理解释。
周人希望通过礼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见识过商朝如何走向灭亡,周人便将“德”的思想倾注进统治本身。
“礼别异,乐合同”,礼用来区别身份,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但礼胜则离,需要用乐来缓解社会矛盾,乐就成了重要的教化工具。
当乐的娱乐性和艺术性超出了“礼”的捆绑,就从简单的诸侯僭越行天子之乐,到井田制瓦解,王田变私田,诸侯建立郡县制,再到诸侯征战,都想成为那个能享受最高“礼乐”待遇的“周天子”。
《礼记·乐记》中讲:“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让西周的礼乐制度划上了句号,但礼乐的精神又随着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慨,又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陪伴了华夏民族两千余年。
本文有参考:
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
朱承-《礼记》:挖掘生活政治的哲学范式
字 · 祖
先 · 声
历史书的婴儿尸棺
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将课本与国宝相结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博物馆之夜》打造馆教融合系列节目《课本是座博物馆》。让国宝“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跟我们翻开历史课本,在上百件文物中阅读九州大地的浩瀚历史与璀璨文化,领略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印记和精神财富。
本周六(2月18日)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文明绽放启华夏》来看历史书里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