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霞 烟霞 百姓家 峭壁 何日

丹霞梧桐:峭壁盛开的“紫色烟霞” ,何日走入百姓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10:31:03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21年罗晓莹尝试将100多株丹霞梧桐苗木移植到乳源种植,改善当地石漠化情况。

丹霞梧桐

梧桐科、梧桐属乔木,高可达8米,树皮黑褐色,叶片近圆形,薄革质,全缘,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多花,紫色;花萼深裂,萼片近分离,线形,朞荚果成熟前裂,卵状披针形,种子球形,淡黄褐色。分布于中国广东韶关,生于岩壁的石缝中及山谷的浅土层中。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出自三国时期曹丕诗作《芙蓉池作诗》。诗中的“丹霞”一词也被用来形容我国的一种独特地貌。红色砂砾岩土层瘠薄,峭壁处却有绿意丛生。植株外形高大,近似松树,花朵嫩紫绚丽。丹霞梧桐盛放在5月,那从悬崖峭壁的岩壁上生长出的枝条,缀满了紫红色的小小花朵,宛如这一片红色晚霞上点缀的紫色烟云。

近年来,石漠化地区也出现了丹霞梧桐的身影。丹霞梧桐正作为造林树种,慢慢走出丹霞山,未来或将成为韶关名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就地保护

近40℃高温下开展种子雨调查

展开全文

距离丹霞山60公里,广东省南雄市丹霞梧桐县级自然保护区1万多亩的面积,生长着千余株丹霞梧桐。这也是丹霞梧桐首次出现在丹霞山之外。

广东韶关,7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技术员钟平生如往常一样,带好上山用的园艺剪和砍刀,拎着1.5L的矿泉水瓶。

进入保护区要先经过一段水路。招呼我们上船后,钟平生蹲在船头划动船桨,水面即刻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5分钟后小船靠岸,我们便来到山脚下。

上山的路并不好走,有些地方很陡,我们手脚并用,抓着旁边的树往上爬,只需半个小时,大家都喘着粗气,满头大汗。钟平生用毛巾抹了一下额头,拿起矿泉水瓶,仰头就灌。

一万多亩的保护区,千余株丹霞梧桐。去年,钟平生开始进行当年的种子雨。种子雨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从母株上散落的种子量。每年7-11月,钟平生平均每月上山8次做种子雨调查,以此记录丹霞梧桐种子的繁殖与扩散能力。综合考虑对丹霞梧桐树高、种子传播能力、种子的飞翔能力、种子掉落的时间等因素后,他在山地上设置了7个20×20m的样地,选定了9棵样树,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隔3米、6米、9米都安置一个网兜收集种子。收集完毕后,再回实验室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丹霞梧桐是落叶树种,每年4月抽叶。

种子雨在物种保护工作中属于基础性研究部分。钟平生介绍,对任何一种物种的保护工作,都包含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三个步骤。就地建立保护区都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来解释物种为什么会面临灭绝的问题;这个问题得到解释后,就可以开展迁地保护,即将物种从原生境迁往另一个可能存活的地方。最后再考虑回归,在它的原生境扩大种群,达到保护树种的目的。

近40°C的高温,在广东最炎热的几个月里,钟平生总是戴着草帽,脖子里挂条湿毛巾在山上盯网兜、收种子。汗水顺着头顶往下淌。到山下阴凉处,他才有空摘下帽子,轻轻扇几下。

植保趣事

为阻止偷伐团伙 曾翻山越岭三小时

民间自古流传“凤栖梧桐”。这成了多少文人墨客笔下对华夏文明的美好想象。1987年,位于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梧桐树,“丹霞梧桐”由此得名。

丹霞梧桐是一种小乔木,高5~10米,刚被发现时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特有物种。它树形美丽,生长迅速,耐干旱、耐瘠薄,在石头缝里或者在有一点点土的岩壁上,根都能长得很牢固并且枝叶茂盛,是很适合培育为庭院观赏树木、道路绿化树种和造林的先锋树种。尽管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但刚被人类发现并关注时,丹霞梧桐仅100余株,1999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014年被列为极小种群植物。

每年9-10月丹霞梧桐叶子开始落下,到了11月全部掉光。

为什么对环境的适应力强却还面临濒危的困境?经过几年研究,钟平生发现,丹霞梧桐濒危的原因跟丹霞梧桐本身的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它的种子属于干性种子,天然发芽率比较低,自然发芽长达三年时间,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整个丹霞地貌秋天少雨,这时发的芽很有可能枯死;丹霞梧桐的种子像黄豆一样,淀粉含量较多,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会将其作为食物。”

人为的破坏也造成丹霞梧桐物种的濒危。

乘凉时,钟平生与我们讲起了他与植物保护的趣事。

2009年,钟平生进入保护区第一年,就遇到了偷伐分子:当地的一些偷伐团伙经常鼓动村民上山一起砍树,派人在一旁监工。钟平生回忆道,“平常我都要随身携带相机,随时取证他们锯木头或者运送的证据,再提交给警方。”时间长了,偷伐团伙对钟平生也熟悉了。

一个下午,偷伐团伙正用锯子锯树。钟平生看到了连忙上前阻止,并用相机拍照取证。看到钟平生又来坏他们的事,旁边的监工立马围上来,叫人在山下集合围堵他。钟平生一看情况不妙,拔腿就跑。“我以前从没走过山里的路,完全不熟悉。但我只能一直走。”沿着一条陌生的路,钟平生只能硬着头皮,一路狂奔,不敢回头。停下脚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跑了3个小时。“晚上9点多,天早就黑了。我居然翻过这座山,跑到我们护林员的家那边去了。”钟平生回忆道。

这次交锋听起来紧张刺激,但钟平生语气平淡,甚至感觉有些好笑。“与这些黑恶团伙斗智斗勇,很多人都碰到过了,没什么奇怪的。”

种群调查

偶然发现改写分布图谱

后来,钟平生开始从事保护区的宣教工作。为了更好地认识植物,摸清家底,2015年他申请开展全县植物种群调查。一辆摩托车,一台卡片式照相机,钟平生开始了他为期三个月的植物调查。

早上吃过饭就出门,一路上边骑车边看,有不认识的就停下来拍。近的地方,离县城10公里左右;有时也会去很远,离县城58公里,骑摩托车要一个多小时。

“去哪里,拍多久都不一定,主要拍一些不认识、没见过的东西,不好拍的我还要采集标本带回家再去鉴定。”

有一年4月的一个下午,钟平生从观音岽县级自然保护区回来路上,途经苍石寨,余光瞥见一片粉红色……他赶忙刹车,粉红色的花苞、巨大的叶片,“咔嚓”一下,他按下快门。

经多位专家比对,这几棵树正是丹霞梧桐。在附近,钟平生一下发现了二十几株。这也是除了丹霞山外,首次在其他地点发现的丹霞梧桐。钟平生感到十分惊喜,“全县丹霞地貌有上万亩,这意味着丹霞梧桐的数量可能更多。”

在苍石寨发现丹霞梧桐,改写了“丹霞梧桐”这一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图谱。在随后几年的调查中,苍石寨发现的丹霞梧桐有1000余株,一直延伸到山谷。同是生在丹霞地貌,与丹霞山仅相距60公里,但两地的丹霞梧桐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我们这边丹霞梧桐所生长的地貌环境,平均温度跟丹霞山有点区别,所以这边跟丹霞山的丹霞梧桐,在物候期抽叶开花这个时间段相差有8-10天。”

之后的2020年5月,广东英德的石灰岩地区发现丹霞梧桐群落数量超100株。这不但增加了丹霞梧桐的分布地点,更改写了“丹霞梧桐仅分布于丹霞地貌特殊生境”的认知。

作为落叶树种,丹霞梧桐每年春天4月开始抽叶,5月份开花,7月份果实成熟,7-8月果实往地下掉,到9月、10月叶子变黄,11月底叶子就基本掉完了。

2018年,钟平生曾尝试对丹霞梧桐进行回归保护,在山上种植了2000余棵树苗,但由于成活率太低,钟平生重新将研究重点放在树种的基础性研究上。

应用推广

育种和推广工作可同时进行

截至今年,钟平生从事动植物保护工作有14个年头了,研究丹霞梧桐也有6个年头。除了自己对丹霞梧桐研究之外,钟平生也会协助科研团队进行相关研究。

韶关学院的副教授罗晓莹就是其中一位。钟平生采集的种子成为罗晓莹研究丹霞梧桐迁地保护的重要材料。

濒危植物的保护研究一直是罗晓莹的关注点。早在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就开展了对杜鹃红山茶的研究。作为中国特有的山茶科物种之一,杜鹃红山茶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狭域分布的物种。”罗晓莹称。

罗晓莹对杜鹃红山茶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濒危原因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为杜鹃红山茶在园林应用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我觉得这个研究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基础研究推动物种的可持续应用发展,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也让罗晓莹对濒危物种的研究多了几分信心。2012年,罗晓莹展开对丹霞梧桐的研究。

“丹霞梧桐自身是存在物理休眠现象的,之前我们还没了解它的生物特性,种子播下去后萌发非常困难,有的甚至两三年后才萌发,这对于大规模生产是非常不利。”在实验室里,如何能打破丹霞梧桐自身的物理休眠,让种子快速整齐地萌发成了罗晓莹面临的难题。

经过多次实验后,罗晓莹发现,热水浸泡是最快捷安全又容易大规模推广的做法。将种子倒入80°C的热水中,浸泡24个小时后,水自然冷却到室温,就可以播种。

罗晓莹发现80度热水浸泡丹霞梧桐的种子,是快捷安全的育种方法,可大规模推行。

解决了育种问题,罗晓莹陆续展开了对丹霞梧桐的回归工作。从2015年开始,她分别在丹霞山、广州华南植物园和清远连州三个点,各进行几十株的回归种植,并进行定期记录。“我们又分别在丹霞山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三个地区进行种植,实验结果显示中间海拔的长势比较好。连州那边的苗长得也还可以。”罗晓莹说,但乔木树种回归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在异地能否正常开花结果,因此需要更长时间观察。

在罗晓莹看来,育种和推广工作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育出来的苗需要思考它能应用到哪些地方去。“广东有大片的石漠化地区,丹霞梧桐耐高温,耐干旱,耐贫瘠,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在石漠化地区去种植,去治理和改善粤北石漠化问题。”

丹霞梧桐能否在石漠化地区造林?这是罗晓莹最近正在研究的课题。“丹霞梧桐是中国,也是我们广东韶关的特有树种,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如果能够成功应用推广,丹霞梧桐也可以作为韶关的一张名片走出去。”罗晓莹说。

石漠化造林

目前长势良好 但物种保护之路仍漫长

罗晓莹的设想是有现实依据的。据广东省林业局官方数据称,广东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59446.66公顷,涉及6市21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占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积的90.42%。

2021年3月,罗晓莹尝试将100多株丹霞梧桐苗木移植到乳源的大坪乡。起初她还有些担心,乳源不仅是广东的典型石漠化地区,而且冬天温度较低,也会下雪结冰,属于高寒石漠化区。“之前没做过丹霞梧桐的抗寒性的相关实验,所以还是有点担心,觉得那些苗不一定能够熬得过去。”但2022年2月,在经历了韶关近十年最冷的春节后,100多株苗木开春后正常萌发了新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令罗晓莹十分惊喜。此次预实验后,2022年3月,罗晓莹继续在乳源黄鹿塘种下了50亩丹霞梧桐。

“2022年8月,我们跟随当地护林员来到黄鹿塘,看看人工种植的丹霞梧桐生长情况。不远处的山坡上隔行种植,像茶园一样,成排的丹霞梧桐,从山脚到山顶,一圈一圈地环绕着。”护林员黄工是江西人,在乳源负责看护和抚育人工种植的丹霞梧桐生长情况。

目前这里有50亩地,种植着3000余株丹霞梧桐。每一棵丹霞梧桐间隔为2.5米。“长势可以,平均高度有40厘米左右,比去年拿来的时候增加15厘米,地径也增加了3-4毫米。我们一共有300人,种植的时候一个人负责两行,就这样一圈一圈地一直种到山顶。”黄工比画了一下,如果用无人机俯瞰,你就能看到一圈一圈的,特别好看。

实验室里的丹霞梧桐幼苗。

在黄鹿塘种植的丹霞梧桐有一套培养模式:工人种植前,会在土壤里施基肥。三年里,工人一年两次给树苗施肥,分别在上半年的4、5月和下半年的10、11月,这也称之为“抚育季节”,隔几个月除一次草。由于黄鹿塘本身属于石漠化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附近的村民也“靠天喝水”,所以树苗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中,靠雨水活下来。

黄工边走边说:“2022年的雨水比较多,树苗的成活率就相对来说高一些。但我们对树苗的培育就好比小孩子,3年的抚育期一结束,也就培养成人了,后面的路得自己走。”

据悉,黄鹿塘是非常典型的石漠化地区,除了丹霞梧桐外,这里还生长着柏树、油茶、山杜英、枫香、荷木等造林树种。站在平地上看,依稀可辨石头在山间的痕迹,但大片葱茏的绿意已覆盖了山头。

对于丹霞梧桐在石漠化地区的推广,罗晓莹和钟平生都充满了信心。但任何一个物种的保护,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都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长的可能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短的也要三五年。”钟平生说。

丹霞梧桐的研究仍在继续。2020年5月,广东英德的石灰岩地区发现丹霞梧桐群落数量超100株。这不但增加了丹霞梧桐的分布地点,更改写了“丹霞梧桐仅分布于丹霞地貌特殊生境”的认知。

丹霞梧桐何时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谁也无法估计。但“物种的灭绝是不可逆的。在田间、在实验室,如果能通过研究来挽救一个物种,这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罗晓莹称。

采写:南都记者 李思萌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吴佳琳 林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