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艾 寒门 大族 大功 立下

邓艾之死,立下大功的寒门子弟,仍是世家大族手中的一颗棋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09:05:04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相国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率18万大军分三路伐蜀。

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与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对峙于剑阁,邓艾则出奇兵,暗渡阴平,直插蜀汉腹地,兵临成都。

蜀汉后主刘禅放弃抵抗选择投降,包括姜维在内的蜀汉军队也按照后主刘禅的旨意向魏军投降,无论是主帅钟会、还是灭蜀第一功臣邓艾,均厚待了投降的蜀汉君臣。

但这和谐一幕并不意味着残酷斗争的结束,魏蜀两国的军事斗争暂时告一段落,但曹魏庙堂之上的权力搏杀才刚刚开始,这场血腥的权力恶斗最终演变为魏军内部兵戎相见的大火并,邓艾、钟会两位灭蜀关键人物均死于其中。

邓艾、钟会的死被一些人归结为“政治幼稚”,说这二人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这种说法显然低估了邓、钟二人的政治智慧,也低估了当时曹魏政权内部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如果仔细梳理邓艾、钟会在完成灭蜀后的一系列操作,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是二人基于自己出身和当时境遇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但当时司马氏把持的曹魏政权的政治环境的极度复杂性和司马氏地位的特殊性,也注定了邓、钟二人即便做出了当时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也难以逃脱沦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

蜀地乱战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从蜀汉灭亡,到邓艾、钟会(也包括姜维)在之后的魏军火并中被杀的过程。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邓艾暗渡阴平,兵临成都,后主刘禅率蜀汉政权文武百官投降,并命令蜀国境内所有大小官员投降,率领蜀军主力在剑阁抵御魏军主力的姜维向魏军主帅钟会投降。

至此,蜀汉政权基本解除了武装,但是伐蜀魏军内部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魏军主力在主帅钟会手中,但灭蜀的第一功臣却是邓艾。

接下来,邓艾、钟会二人分别开始了一系列“炫目”的操作。

展开全文

首先,邓艾开始干涉原蜀汉政权人事任免,封蜀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前蜀汉官员大多官复原职,厚待前蜀汉政权君臣的邓艾逢人便说:幸亏你们遇上我,要是别人,你们早死了。

而后,邓艾似乎还嫌自己给予前蜀汉官员的好处不够多,于是他上书司马昭,表示应该封后主刘禅为“扶风王”,以彰显曹魏政权对投降的割据政权的宽容,以此来诱导东吴政权投降,同时,邓艾还建议司马昭应该立刻着手准备伐吴。

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司马昭认为邓艾有些“飘”,于是命监军卫瓘提醒邓艾,封赏蜀汉旧臣和伐吴这样的大事应该先上报,得到批准后再去做,但是邓艾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邓艾的“傲娇”表现被钟会等人添油加醋,然后上报司马昭说邓艾要造反,司马昭命监军卫瓘等收监邓艾父子,押回洛阳发落。

同时,司马昭指示钟会:邓艾在蜀中势力庞大,不可小觑,自己准备派人率兵入蜀协助钟会拿下邓艾势力,司马昭自己也会率兵10万坐镇长安以备可能出现的事态变化。

钟会立刻发现不对,此时伐蜀魏军几乎都在自己手里,且邓艾父子已经被收押,他邓艾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司马昭此举明显不时冲着邓艾来的,而是冲着他钟会来的。

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钟会发现司马昭此番是冲着自己来的之后便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趁着伐蜀魏军主力和投降蜀军主力都在自己手上,率军入关放手一搏,成则他钟会取代司马昭,不成也可退回蜀地当刘备。

但是,钟会的主张并未得到他麾下魏军将士的支持,钟会则考虑重用姜维等原蜀军将领,消息被传出,并越传越邪乎,最后变成钟会要杀光所有原魏军将领,钟会的部下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起事杀掉了钟会,姜维也一并被杀死。

钟会被干掉后,邓艾其实还活着,卫瓘担心其回到洛阳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在邓艾还未到洛阳时就干掉了邓艾父子。

邓艾、钟会这两位灭蜀战争主要魏军将领,在灭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死于政治斗争,有人认为钟会、邓艾之死与他们灭蜀后的一系列魔幻操作有关:邓艾狂妄自大,钟会野心暴露过于明显。

但若结合当时曹魏政权的政治格局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邓、钟二人看似魔幻的操作,都与各自的出身和利益相符,都是他们在当时那个政治修罗场中的最优选择。

好,现在让我们站在邓艾、钟会二人的立场来分析他们的行为逻辑,在分析之前,请记住一个前提:邓艾出身寒门,而钟会是妥妥的世家大族。

邓、钟二人的出身是他们一切行为的总逻辑。

破局者邓艾

权力讲究平衡,各方力量平衡则可相安无事,平衡被打破则很容易引起血雨腥风。

伐蜀魏军灭蜀前,曹魏朝堂之上,和整个天下都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之中。

曹魏朝堂之上,世家大族代表司马氏占据权力中心,绝大多数主要职务均由世家大族把持。

曹操在世时,曾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他以“唯才是举”(任命官员不看出身)来削弱世家大族对官僚体系的把持,以“任人唯亲”削弱世家大族对军队的影响(曹魏政权的大将军均由曹家和夏侯家的人担任),以屯田制度(将公田分给流民,让其耕种,收成朝廷直接与农民平分)削弱曹魏政权在经济上对世家大族的依赖。

请注意,即便是曹操,也只能做到制衡、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而无法做到与世家大族彻底切割。

随着曹家统治者的水平逐渐下降,和曹仁、夏侯惇等曹家宗室成员的逐一离世,力量的天平再次向世家大族的方向倾斜,最终这种脆弱的平衡被高平陵事件彻底打破,作为世家大族代表的司马家将曹家赶出了权力中枢。

司马家的掌权标志着曹魏政权重新成为了世家大族政权,其权力中枢被世家大族牢牢掌握,至此,新的平衡已经建立,那是一种世家大族主导下的平衡,即便中枢权力间存在斗争,也是世家大族内部的斗争。

当然,世家大族成为曹魏政权的绝对主导也不意味着寒门子弟一点机会没有,有能力的寒门子弟仍有为世家大族干活的机会,而从社会底层被司马懿提拔起来的邓艾就是其中代表。

以上是曹魏集团内部的平衡,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间的脆弱平衡,而魏蜀吴三国之间也存在平衡,各方控制范围几十年来一直基本固定,尽管诸葛亮、姜维、孙权等人一次次出兵,但都未能对当时格局造成太大改变。

但所有这一切的平衡,都因寒门出身的邓艾的一个举动而被打破了,这个动作便是:暗渡阴平。

邓艾暗渡阴平时,钟会正在剑阁与姜维对峙,见剑阁久攻不下,钟会已经动了退兵的念头,如果此时退兵,无论是魏蜀吴三国间,还是魏国朝堂之上的权力格局都不会发生改变,钟会还是世家大族,邓艾还是有能力的屌丝,但是邓艾的暗渡阴平打破了这一切。

蜀汉政权被灭,三国稳态被彻底打破,失败的刘禅集团必须让渡出所有权力,这部分权力将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口袋里,并被重新分配。

而随着蜀汉政权覆灭,曹魏政权内部的权力格局也将发生改变,伴随着这种改变,作为伐蜀魏军主帅的钟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很尴尬,甚至很危险,自己已经被邓艾架上了烤架。

钟会、邓艾,谁更危险?

攻灭蜀汉政权,这对于任何一个魏国将军来说都是不世之功,现在这个巨大功劳会落入两个人手中,一个是魏军主帅钟会,另一个则是直接完成暗渡阴平灭蜀壮举的邓艾。

邓艾、钟会都是功臣,正常来讲,立功意味着将获得封赏,获得更多权力。而魏国权力体系是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集团居于权力核心,而这种权力稳态还显得十分尴尬,因为司马氏虽然是实际上的掌权人,但其掌权却缺乏合法性,这种尴尬蹩脚的状态让司马氏比拥有合法性的皇帝更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好了,让我们站在司马昭的角度,去看看刚刚在灭蜀战争中立下大功的邓艾和钟会两人谁更危险。

邓艾,出身寒门,因工作能力强,被世家大族代表司马懿选中并委以重任,但他终究是世家大族集团的局外人,邓艾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不可能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

而钟会,是实实在在的世家大族,其父钟繇位列三公,某种意义上讲,钟会的出身与司马昭是处于一个等级的。

钟繇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财力和精力去练习书法

再看看邓、钟二人的年龄,邓艾灭蜀时已经70岁高龄,而钟会年仅40岁。

如果你是司马昭,看到出身名门、年纪轻轻、手握重权,如今又立下大功的钟会,你会怎么想?

上文已经提到,司马家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其能够建立统治的基础是获得世家大族集团的支持,但如今,司马昭满足的条件钟会都已经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钟会已经有了取得司马昭的资格,如果有一天,世家大族集团认为司马家这个代言人不太好,想换一个,钟会完全有资格成为这个替代者。

这一点司马昭看到,钟会也看到了,所以当钟会向司马昭告发邓艾谋反时,司马昭马上表示自己要派人协助钟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钟会收到司马昭的回信后立刻认定其猜忌自己,而且在认定自己被猜忌后立刻决定先下手为强,与司马昭拼上一拼。

拥兵自重当然有风险,这一点钟会又岂会不知,但自己功高震主的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就算乖乖回到洛阳也一定会被司马昭想办法干掉,而如果远离大军回到洛阳,钟会只能任司马昭宰割,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趁着大军在自己手中,放手一搏。

邓艾之死

钟会与司马昭的博弈十分隐蔽,只言片语间就能知晓对方的意图,并秘密地采取行动。

相比于钟会,邓艾与司马昭的对话则显得有些口无遮拦,甚至不是伐蜀魏军主帅的他在占领成都后,竟开始干涉起原蜀汉内部人事任免和魏军的下一步行动。

他甚至建议封后主刘禅为扶风王,要知道,此时的司马昭本人还没进晋公,邓艾却直接建议他封刘禅为王。在司马昭派人告诉他重要的事需先上报后,他竟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恢复司马昭。

表面上看,这是邓艾这个寒门出身、朝中无根基,甚至都不是魏军主帅的将领,在立下一次大功后得意忘形,一次次挑动司马昭的神经,最终让司马昭对他痛下杀手,邓艾之死是自己政治幼稚的结果。

但结果恰恰相反,邓艾之所以敢跟司马昭这样说话,正是因为他出身寒门,因为他朝中无根基,因为魏军主力不在自己手中。

简单说,邓艾朝中无人,手中无兵,他根本就不具备造反的能力,邓艾也知道自己不是钟会,根本就不具备造反的能力,而且邓艾也知道司马昭知道自己不具备造反的能力。

邓艾之所以敢跟司马昭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因为他压根不是魏军主帅,魏军伐蜀主力兵团不在他手中,他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这时表现出一些傲娇,反而能证明他邓艾没那么多复杂的心思和野心。

邓艾还多次向司马昭提了一件事:出兵伐吴。而这也与邓艾的出身有关。

复盘魏灭蜀一战,我们不难发现,邓艾的积极性远比主帅钟会要高,钟会的进攻四平八稳,在剑阁被姜维挡住后,相持数月就要退兵,而邓艾却非常积极,他翻山越岭,走险路,冒着中蜀军埋伏被全歼的风险也要袭取成都。

完成灭蜀壮举后,又积极主张顺势攻吴,这其实非常好理解,世家大族倾向于稳定,因为即便在当前的局势下,他们依旧可以掌握大量资源,而寒门子弟邓艾却希望局势发生变化,因为对于没有权势的他们来说,只有在变局中才能寻找到向上发展的机会,一旦局势稳定,他们的发展空间将被彻底锁死。

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在世家大族主宰一切的时代,邓艾想通过建功立业来获得发展机会的梦想,也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对司马昭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的邓艾还是被干掉了,因为在司马昭和钟会眼中,他根本不重要,只是政治斗争的一颗棋子,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轻易将他抛弃。

大族游戏

世家大族是一支贯穿整个三国时代的力量,理解了他们就能理解一半三国。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世家大族有地、有钱、有粮、有私兵,还有文化,朝中还有人做官,而大多数农民都已经失去土地,沦为给大族们耕种的佃户,每日挣扎在温饱线上,稍微有点天灾人祸立刻就跌落到温饱线以下。

这套脆弱的系统终于在东汉末年崩溃,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为了平叛,东汉朝廷放松中央集权,允许地方官员自行募兵,军阀混战由此展开。

经过一番大混战,有世家大族支持的军阀们因为有可靠的后勤保障和人才保障,更容易在混战中胜出,最终没有世家大族支持的军阀全部被干掉。

曹操作为全天下最大的军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制衡甚至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但即便是曹操,也不可能彻底与世家大族切割,等到曹操和他的第一次创业团队相继离世,曹家与世家大族的博弈中渐渐力不从心,最终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家夺取了曹家的政权(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若无其他世家大族的暗中支持断不可能成功)。

司马氏夺权后,世家大族完全占据了统治集团核心,寒门子弟就算还有一定机会,也只能充当工具人。

邓艾,其取得的成就已经是寒门子弟的极限,但是在世家大族间的斗争中,却依旧是个可以随意丢弃的棋子。

司马昭与钟会,都不在乎邓艾是否真的造反,钟会认为自己起事要成就得干掉邓艾,于是诬告邓艾造反,司马昭认为可以利用邓艾造反这件事说事,于是根本不做调查,钟会说他反,那他就反。

在这场世家大族们进行的政治游戏中,根本没有邓艾这个寒门子弟的席位。

东汉末年乱世因土地兼并,资源过分集中于世家大族而起,三分归晋,这数十年的乱局到头来以资源再次集中于世家大族而终。

西晋王朝如此短命,其灭亡后中华大地上又经历了远比汉末三国更长久的乱世,其根源就埋在这里。

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元帅福熙面无表情地看着英法旧霸主对德国这个挑战者的瓜分,没人在意是什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个列强只顾着瓜分利益,而且他们的吃相更加难看,更加歇斯底里。

当最终瓜分方案被确定下来时,福熙却说: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