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晨 之年 黑幕 二期 排名

刘柏辛90票,华晨宇401票!《歌手当打之年》第二期排名有黑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08:57:02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令狐伯光

《歌手当打之年》第二期在14晚正式播出。

第二期是这届歌手首次淘汰赛,现在的结果争议蛮多,这里就不讨论了。

本贴单独分析一下奇袭歌手刘柏辛,奇袭华晨宇失败的问题。

刘柏辛奇袭华晨宇失败是可以预见的,哪怕有什么黑幕操作,但现场投票的差距也太大了些。

要知道,现场是500位大众评审,华晨宇的票数是401票,刘柏辛票数是90票。前者占现场观众的五分之四,后者只有五分之一都不到。

这当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伯光引用了香港音乐宗师黄霑,2003年接受采访整理而成的《人间尽耳聋》的言论。

黄霑不尽预示了2000年前后的华语乐坛的情况(虽然关于周杰伦说错了),但2003年黄霑说的这些内容。

展开全文

伯光觉得,黄霑大师说尽了当下华语乐坛面临的问题。

华语流行音乐的源头

除了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小说等流行文化,各行各业欧美都是源头。

没有办法,谁让近代科学世界都是欧美开启的。

亚洲自然是日本,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过后,是继欧美后亚洲唯一老牌发达国家(还有苏联)。

在流行音乐方面,米西亚《歌手》上唱了《骑在银龙的背上》,台湾女歌手范玮琪就翻唱了知名的《最初的梦想》。

当年华语乐坛(港台为主)翻唱日本歌曲的多了去了。

再然后是中国港台地区打造的华语音乐,背后是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时期,港台,连同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然后再发展文化。

新加坡地方小人口少,精英人才被港台的华语音乐所吸收了。

华语流行音乐的源头毫无疑问是欧美和日本,港台流行乐是重中之重,内地流行音乐风格有两大支,分别是内地摇滚和内地民谣。

这几支音乐风格学习的源头也是欧美和日本。

除此之外,因为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华语流行音乐的源头还有传统文化。

但仔细想想,除了戏曲,民歌和民族音乐。不管是早期的“旧中国风”,还是周杰伦式“新中国风音乐”,背后的音乐理念还是西方流行乐的。

总而言之,华语流行音乐源头是欧美和日本,港台流行乐和内地摇滚民谣是主流风格。

“其实我们真的要华语音乐有自己的个性,就要找出中国人都能共鸣的音乐。”

早期的华语流行音乐,不管港台流行乐,还是内地摇滚民谣。都是在学习欧美日本音乐的基础下,对于它们的融合本土化。

让这些音乐适合中国人民,适合华语地区人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台湾的罗大佑,李宗盛,许冠杰,黄家驹,崔健,魔岩三杰,周杰伦等等。

不得不说,早期华语那些乐坛音乐宗师,融合本土化又非常的成功,找到了属于现代华语音乐的一条道路。

现在的华语流行音乐

众所周知,港台经济发展越来越慢,内地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

港台流行音乐迅速的衰落,除了流行音乐,小说,游戏,电影,电视剧等等流行文化,没有哪一种不是港台衰落,内地迅速的崛起。

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过后,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由原本的港台,开始迅速向内地迁徙。

又因为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有14亿人口组成也非常复杂,导致中国观众对于音乐的品味,也非常的繁复。

60后,70后,他们不可能听流量明星的音乐。

80、90后,他们深受港台流行音乐,内地摇滚和民谣的影响。

95后、00后,主流是流量偶像音乐和“短视频”歌手。同时因为接受教育程度高,再到科技网络的方便,他们又听日韩音乐,欧美音乐。

回到《歌手》和华语音乐上。

2012年后华语流行音乐,港台流行乐只在死撑,内地新生代音乐风格没能建立。

《歌手》里的华晨宇,袁娅维正是如此,他们是非常典型的学习欧美音乐风格。但又做出自己风格的音乐人,与照搬模仿的不同。

华晨宇音乐风格有迷幻摇滚、说唱、雷鬼音乐等。

华晨宇的音乐风格很复杂,而且很多歌曲还很高深,有些悖于华语观众听歌的习惯。

袁娅维音乐风格是爵士乐、R&B和灵魂乐等等,她音乐风格相对也很欧美,同样有些悖于华语听众的习惯。

周深,毛不易,徐佳莹,萧敬腾——

几人音乐风格都是不同的,尤其萧敬腾第一期的《皮囊》是非常硬核的摇滚。

但第二期,几人的歌曲是华语听众习惯的音乐风格,因为都偏向港台、与华语音乐擅长的抒情歌曲。

哪怕袁娅维第二期的《不亏不欠》,音乐风格是典型的R&B。

但歌词表达的内容:“我们不亏不欠,在遇见之前,谁也没有谁待在身边。”也比第一期的《我爱》的歌词,要熟悉和亲切得多了。

第二期除了华晨宇的欧美音乐,与日本天后米西亚的日本流行乐。

可能再除了毛不易的《一荤一素》唱的亲情(内核也是中国观众熟悉的)。

袁娅维、周深、徐佳莹、萧敬腾,加上袁娅维。他们的音乐风格都没有脱离,曾经华语乐坛最擅长的音乐范畴。

中国听众几十年下来的熏陶,是最习惯和最熟悉的。

刘柏辛奇逆华晨宇

“但到了深层次的洋化,真正懂一点的就觉得这个外衣衣不称身。”

刘柏辛奇袭华晨宇失败可以预见,但为何现场票数差距如此之巨。

刘柏辛奇袭演唱的歌曲《Manta》,伯光觉得是过于的靠近欧美音乐风格了。

音乐风格偏向欧美流行也没什么关系,但就有点悖于华语大众的音乐审美,结果是大众的流传度不太高。

伯光上篇写的分析的稿子,正好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些年,无数新生代音乐人信誓旦旦的要“开拓发扬”华语音乐。

结果音乐风格全是模仿和照搬欧美日韩,旋律、节奏、编曲完全和欧美一模一样。尤其是所谓的“华语”音乐,结果歌词中文夹杂段英文,或者全部都是英文。

你这算是什么“华语”音乐?

此时,立刻会有人说这样更加的国际化,你听不懂不懂欣赏。

这样保持文化上的优越感本身没有什么错,何况欧美文化产业值得中国学习。

但假设音乐人也抱着这样的文化优越的观点,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做出的音乐很难在大众那里流行。

说白了:音乐太过小众了,大众接受就会有距离。

这个时候,相信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要在大众流行当然可以,你看《学猫叫》《出山》在大众那里多流行啊!

可是以前的华语音乐人,从罗大佑,黄家驹,崔健再到周杰伦。

他们也是学习欧美音乐基础的,他们的音乐在大众那里也非常的流行啊。

原因何在?

这些音乐人正是成功的融合本土化,说到底就是学习欧美音乐保持专业,又能在中国大众流行那里找到一个平衡点。

现在新生代音乐人只知靠近先进的欧美音乐,完全脱离了落后的人民群众。

如此一来,你就别怪落后的人民群众,抛弃你们这些先进的音乐艺术。

但正如黄霑所讲:“我觉得怎么写都不可能写过外国人,那怎么不听外国的HIP-HOP?”

刘柏辛写出了不逊色欧美女歌手的歌曲,中国观众何不直接去听欧美歌曲。

刘柏辛不见得比欧美新生代女歌手比利艾莉什,NickiMinaj这些还要强吧。

回到《歌手当打之年》这个音乐节目来讲,就是现场的500位大从观众,不太吃纯正欧美流行音乐这一套。

刘柏辛以近三倍票数输给华晨宇,变成了情理之中。

哪怕节目有黑幕,有节目组故意捧华晨宇,伯光相信大众里还是会输得很惨。

最后,有的观众觉得华晨宇的《斗牛》,风格也很靠近欧美音乐的,为何比刘柏辛的《Manta》观众认可度要强。

华语音乐人借鉴欧美日本音乐,成功的融合本土化,并不是说完全要写中国的东西。

你看周杰伦的《以父之名》代表的暗黑三部曲等等。

周杰伦大量歌曲写的内容,也跟中国文化生活没有多少的关系,但他在中国听众那里的认可度就很高。

它就是“深层次的洋化,这个外衣衣不称身”的问题。

华晨宇的《斗牛》,第一期的《寒鸦少年》,袁娅维的《我爱》和萧敬腾的《皮囊》,音乐风格和内容都已经偏向欧美风格。

但是四位歌手音乐上的处理,再加上内容和舞台的表现,显然要强一些。

刘柏辛的歌曲与四首歌曲相比,还要更加的靠近欧美流行乐的风格,中国听众陌生感和疏离感更重一些。

何况两名歌手身上,人气,知名度和现场表演的氛围,也是重要因素。

即使现场500位大众评审的组成没那么复杂,但结果看这种音乐疏离感造成的结论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