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 马岱 手痒 听罢 冷笑

魏延死前狂喊4字,杨仪听完冷笑,马岱听罢手痒,司马懿听完偷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08:56:05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说历史的女人——第138期)

今天我们来谈谈魏延,此人在三国中的地位有点尴尬,如果单纯论武力,魏延只能位列二流,不过在二流之中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但是魏延却又不是一员单纯的莽夫型武将,他的统兵治军能力非常优秀,对于他个人而言是优于他的个人勇武的。

除此之外,魏延历来在众多小伙伴中也是争议颇大,根据粗略统计,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魏延的一员杰出的帅才,可惜只有刘备能驾驭,诸葛亮缺乏使用的能力;第二种认为魏延的军事能力甚至高于诸葛亮,是一员谋将;第三种认为威严的个人勇武和军谋被严重夸大,其实他不过是一员二流武将而已。那么魏延的个人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粗略捋一下。

魏延,子文长,出生年月没有史载,在演义中也没有告知,他祖籍在今天的河南省桐柏。他的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刘表麾下默默无闻期,二是刘备帐下声名鹊起期,三是刘禅时期出奇谋,诸葛亮死后被杀。

在魏延效力刘表之前,他到底跟了几个老板,或跳了几次槽,具体不得而知,魏延一出场就在刘表麾下工作,而且已经是个将领了,不过级别应该不高,因为文聘大战魏延的时候说:“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以魏延之武力和才能,他和黄忠、甘宁的命运差不多,基本都没有得到刘表的重用,所以魏延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刘表死后、刘备带着老百姓准备逃走的时候,魏延的立场就彰显了出来。魏延以下犯上大骂张允、蔡瑁,放刘备的军马入城。此时魏延的目的应该是很明确的,他想离开荆州刘氏势力,改投刘备。

此一节《三国演义》给了一个细节,说城中另有大将文聘,此人以后投降曹操后,成为一员悍将,也曾打得孙权丢盔弃甲。文聘见魏延违反,就来杀魏延,于是两人大战,打了很久,魏延见手下的兵卒全部死光,魏延就拨马逃走。本来魏延想追赶刘备,但是却不知道刘备去向,所以只得去投长沙韩玄。由此可见,魏延投奔刘备之心久矣,以后杀韩玄投刘备,基本上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展开全文

而魏延在三国能够扬眉吐气,也基本都拜刘备所赐。公元219年,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带着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往汉中开拔。此时汉中张鲁已被曹操所败,汉中眼下属于曹操的势力,曹操因后方有变故匆匆离开前线,回洛阳去了。曹操在汉中留下的军政长官是夏侯渊,夏侯渊本人勇武过人,能征善战,尤其千里奔袭之战。

曹操阵营的猛将很多,但是基本各有用途,比如张辽、乐进、李典基本在赤壁之后,一直负责镇守合肥,抵御东吴,而猛将曹仁则镇守襄樊,以挟制蜀汉的关羽和东吴方面的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夏侯惇在眼伤之后,负责后方,夏侯渊则主要在西北战场。西凉马超就是被夏侯渊跟打跑的。

所以说,夏侯渊的实力还是很不错的。但夏侯渊毕竟是一员武将,面对法正的足智多谋,就难免会有纰漏被对方抓住。最终在法正的算计之下,被老黄忠偷袭斩杀,汉中遂落入刘备手中。

汉中对于中原而言,本来是偏狭之地,但自从刘邦来过这里之后,汉中也沾满了帝王之气。甚至刘备在得到汉中之后,大有欲得天下之豪情壮志。所以刘备急急慌慌地要称王,做了跟刘邦一样的王:汉中王。不过区别是刘邦的汉中王是项羽封的,而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己死皮赖脸向汉献帝讨要的,与其说是汉献帝,其实不如说是曹操,因为汉献帝的圣旨基本都是曹操的人代拟代发的。

曹操也算大气,忍着自己爱将夏侯渊被杀的仇恨,还是大度地接受了刘备的请求,封刘备做了汉中王。刘备称汉中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封赏众人和进行人事安排。汉中是门户之地,刘备的办公中心肯定不能设在这里,他要回成都的,所以与荆州同等重要的汉中就需要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全才来镇守。刘备选择的人选不是张飞、赵云、马超,而是一个中级将领牙门将军魏延。魏延也因刘备之重用,一下子在刘备阵营名声大噪身份突起。但是魏延的结局是刘备不会想到的。

到了刘禅时期,魏延成为蜀汉为数不多的老将之一。但是魏延的结局在上千年来,一直令人唏嘘不已。这一切根源都来自于诸葛亮的一条遗言,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对后事的安排非常令人生疑,他让杨仪做了一把手负责全部事宜,并且特别交代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话,就干掉他。并且同时安排了杀手马岱。

那么事情的进展似乎就如诸葛亮所料,杨仪发出的军令,魏延非常反感。他不但不听,还想捣乱。但是结果是魏延的捣乱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魏延看来,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对付一个小小的杨仪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魏延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时间背景。如果魏延换一个时间,或许能够收拾了杨仪,但是魏延选择的时间却是诸葛亮刚死,众人都沉浸在对诸葛亮的悲伤和怀念之中。这时候,魏延出来捣乱,就算他的目的是正确的,也会触及众怒。

所以当魏延面对追兵大喊四个字“谁敢杀我”的时候,杨仪却只是冷笑,杨仪冷笑是因为从大形势上看,他知道魏延这样做很蠢。马岱听到魏延大叫则是手痒难耐,因为魏延这样喊有点嚣张,对于武将来说几乎是一种挑衅,更何况马岱是受了诸葛亮的遗命的,所以他手起刀落的时候,魏延的头也跟着飞了出去。

但是抛开所谓的蜀汉内斗来看,当时蜀汉的杰出猛将关羽、张飞、马超等基本都已死去,剩下能够拿得出手的猛将也就是魏延、王平、姜维等人了。而在这些将领中,魏延的整体能力显然排在第一。而且魏延是始终如一都在贯彻诸葛亮北伐纲领的将领,甚至在诸葛亮死后仍然不忘北伐。

如果蜀汉一直北伐,谁的压力最大?那就是魏国负责前线防守的司马懿。虽然说司马懿善守,但是总不出战,或者总是大战,稍微吃次败仗,都会受到朝中大臣的非议,这对司马懿本人也是不利的。所以司马懿最渴望的事,蜀国北伐终止,而他司马懿则可以回去养精蓄锐,图谋别的事了。在这样的时候,魏延竟然被蜀国自己人杀死了,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那还不偷笑啊!因为蜀国的北伐就算不停止,也不那么令人担忧了。

结语:魏延之死,虽然杨仪有小人得逞的快乐、马岱有一解手痒的快感,但真正的受益者却是偷乐的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