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滤镜 金庸 簇拥 独特 优势

TVB版金庸剧为何颇多簇拥?时代滤镜与独特的优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06:38:0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金庸武侠剧里比较得了上台面的其实也就是90年代TVB拍的和00年代初张纪中监制的那几部,其余的要么原著粉看着蛋疼,要么普通观众看着蛋疼,更多则是两边一起蛋疼。

90年代确实是TVB流行拍古装剧的时候,但如果要说这是金庸剧的巅峰时期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就收视率而言90年代的金庸剧远不及70年代和80年代拍的金庸剧。事实上这批金庸剧在香港播出时受到了观众一定程度的抵制,例如现在被认为是经典的古天乐版杨过在电视剧刚播出时被香港观众批评“油头粉面”,刘德华版则被奉为圭臬,证明倚老卖老的行为古已有之。其实纵观各版杨过,古天乐无论外形还是人物塑造确实都是最出色的,因此如果全看观众评价并不能得出准确结果,TVB版金庸剧无疑是吃了很多时代福利的。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94版射雕的待遇。94版射雕是90年代TVB翻拍的第一部金庸剧,虽然相比后来几部还有稚美之处,但各方面无疑都远胜80年代的TVB金庸剧。个人认为这一部算得上83版射雕的威力加强版,保留了83版的几乎所有优点,包括主题曲也是由黄霑作词、顾嘉辉作曲,同时对83版的缺点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正,各种地理和服化道方面的错误以及破坏角色原著形象的问题都大为减少。

94版射雕英雄传海报

然而94版射雕在大陆地区的线上线下讨论度都远不及83版射雕,更为诡异的是许多83版射雕的狂热粉丝在对83版存在的诸多问题视而不见的同时,却能够相对“客观”地指出94版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没吃到滤镜福利的结果。不过和83版射雕一同播出的83版神雕就没这个待遇了,虽然该版神雕在香港破了收视纪录,在大陆地区的讨论度却被95版神雕完爆。

其最主要原因在于83版神雕和94版射雕在大陆都没有及时引进,83版神雕是因为师生恋在当时属于禁忌话题,94版射雕则是在00年代初以碟片形式小规模引进过,这才造成了内地和香港的巨大口碑差异。而正如这两部金庸剧的情况一样,TVB其他金庸剧的滤镜也是各有差异的,并非雨露均沾,90年代的TVB吃福利吃得最爽的只有三部,是98到99年初次引进内地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和鹿鼎记,而在00年的时候大陆自己开始大规模翻拍金庸剧,笑傲江湖就是01年出品的。

实际上现在比较火的96版笑傲在当年的影响力是远不及01版笑傲的,本身引进规模不大,也没有先发优势,倒是这些年借助二创又重新火了一把。像碧血剑、雪山飞狐这些原著影响力就不高的作品先不提,三部曲里的倚天屠龙记实际上也是苏有朋版和马景涛版在大陆的影响力要大于吴启华版,甚至李连杰版和邓超版也不见得更低。

展开全文

但并不是说时代滤镜可以解释一切,TVB版金庸剧无疑是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如上面所提到的马景涛版倚天在大陆占了播出时间的优势,包括任贤齐拍的那几部金庸剧也同样有这方面的优势,然而其口碑被港版和大陆版直接干碎,属于食物链下层,就是因为拍得过于雷人,剧情乱改不说,演员也不适合角色,连配音效果都很烂。

经过80年代的探索之后,90年代的TVB基本摸索出了一套武侠剧的时尚模式,像97版天龙被认为是经典,但同样是TVB拍的82版天龙多数人是看不下去的。90年代的这一批金庸剧是从比较好拍的几部开始拍起,剧情也基本遵照原著,而后期拍的几部因为各种原因又大刀阔斧地修改了剧情。这看似没什么,但在90年代之前,绝大部分金庸剧其实都不是按着原著来的,而是被改得莫名其妙,例如82版天龙里慕容博杀了扫地僧成为最终boss。

97版天龙八部海报

金庸原本就当过电影编剧,其水准远超大多数普通编剧,所以照着原著拍效果通常就是最好的,这也是90年代TVB剧和张纪中监制的几部剧比较耐看的重要原因,各版编剧自己加的戏往往成为败笔。

其次监制李添胜对作品呈现出的效果也有重要作用。李添胜熟悉原著,他十几岁就看完了金庸全集,熟悉其中的情节和作品传递的精神,所以拍出的作品有比较浓厚的江湖气息。加上其善于识人,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和简陋的布景尽可能达到能接受的效果,例如张智霖和古天乐在出演郭靖和杨过之前都是演艺新人。而最后一部出品的倚天屠龙记是由寻秦记的监制庄伟建所监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和之前作品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花了更多工夫在谈情说爱方面,选角方面也有很多不符合的。

李添胜

早期武侠故事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稗史,另一类是志怪,而志怪其实也是稗史的分支,搜神记属于野史,山海经属于地理图籍。金庸小说是比较典型的稗史类武侠,其出道作书剑恩仇录模仿水浒传的痕迹相当明显,虽然中途经历了大量探索并学习各种西方近现代小说技法,但收官作鹿鼎记又是一部结合了历史事件的官场小说。

实际上香港人拍这种稗史类武侠是有先天缺陷的,这也是大陆武侠在投资之外比较少见的有明显优势之处。许多人在提到香港文化时会说这是一种小市民文化,即使是李添胜的作品也只是在展现江湖气息和兄弟情义方面比较到位,这种江湖情义其实更加接近于帮会古惑仔的江湖情义,和水浒传当中的草莽英雄都有很大差距,这在梁家辉和徐锦江演的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

江湖之远既如此,庙堂之高就更加难以还原。因此港剧中的朝廷总是透露出一股草台班子的气息,这不仅是因为服化道的缺失,其人物行事也同样如此。例如陈小春版鹿鼎记中的朝廷其实就是一个正规一点的天地会或者神龙教,各路朝廷命官多少带点江湖气息,甚至于出现鳌拜偷穿龙袍被康熙当场揭穿,韦小宝靠插科打诨把场面糊弄过去的桥段,所展现出的不像是一个可以诛九族的政治事件,更像是一场帮派火并,梁朝伟版鹿鼎记里甚至出现了韦小宝和康熙吵架时打对方耳光的桥段。

当这种草台班子的风格和历史相结合时,效果就更加惨不忍睹,例如00版碧血剑里出现了多尔衮、李自成、袁承志三人结拜为兄弟的场面。相比之下,07版碧血剑里崇祯怒斥袁承志的台词里虽然藏了不少编剧自己的私货,有为崇祯辩白的嫌疑,但其中体现出的历史认识是港剧之中难以找到的。

01版倚天和靠香港班底拍的03版倚天里,如果把所有关于抗元的剧情直接删掉,赵敏的身份改成一个魔教妖女也对剧情理解完全没有影响,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原著精神的。像襄阳城大战这段剧情可以算是95版神雕中拍得最糟糕的一段,却又是06版神雕里拍得最好的一段。

香港人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没有硬着头皮直接上,而是巧妙地更改了思路。既然拍不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那就好好拍出小市民气息,把重点放在主角的塑造和人物的关系之上。因而TVB的几部金庸剧里最大的优点就是主角刻画非常出色,几乎把整部剧提升了一个档次,又以杨过和令狐冲为最。

这种刻画并不一定符合原著,例如黄日华版的乔峰身上很难感受到原著里乔峰狂野的一面,陈小春版的韦小宝更是从一个行事经常比反派还阴险的人物变成了对朋友肝胆相照的男子汉。总的来说,其思路无非就是把原著里相对立体的主角进行美化,有时甚至不惜牺牲配角形象,例如为了让观众站在杨过一边,就极力丑化大小武和赵志敬、鹿清笃,缺点本来就很多的郭芙变得更加惹人讨厌。

陈小春版韦小宝

相比之下,大陆版就要拍得老实许多,会把主角不招人喜欢的一面也照实拍出来,例如林志颖演的段誉和刘亦菲演的王语嫣是非常典型的舔狗和女神关系,但陈浩民和李若彤的版本则会让人觉得王语嫣好像早就对段誉有那么点意思。虽然这并不符合原著,但以电视剧呈现出来时效果却要更好,例如原著里的张无忌和袁承志如果照实拍出来,观众多半会炸。

而一些在原著里比较有欺骗性的角色,例如岳不群,在电视剧里则一眼能看出是伪君子,甚至王伟版的岳不群在自宫后举动也变得娘了起来,虽然就人物塑造来看,其伪装是极其失败的,但娱乐效果拉满,而且能够很好地传递出剧情信息并体现演员本人的演技,反而容易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桥段。又如反派专业户陈荣峻扮演的风际中一出场,观众就知道这人是个内奸,而不会不像原著里隐藏极深的风际中叛变时那样震惊,但这却反而成了该角色的记忆点,帮助观众记住了这个小角色。

王伟饰演的岳不群

另一方面,由于TVB资金有限,工期紧张,经常是同一套服装同一个场景反复利用,同一时间开拍不同戏份。于是编导刻意突出了重要戏份,努力提升情节的紧张感,保证每一场戏都有“爽点”。这种快节奏既是港剧相比于大陆剧的重要优点,也使其在二十多年后莫名地对上了短视频时代的用户喜好,非常适合素材剪辑,相比之下,大陆金庸剧剪辑出的短视频效果就非常差。

此外,大陆的金庸剧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金庸最初的期许是把自己的作品拍出水浒传的效果,所以才会属意于水浒传的制片主任张纪中。但当时内地其实缺乏制作武侠剧的经验,金庸的地位也不像现在这样高,团队里部分人热情不够,始终保持着一种端着的状态,想要加入艺术性的内容,结果却暴露了许多审美问题。例如戏曲扮相的东方不败、自带鼓风机的梅超风等等,扮演梅超风的杨丽萍更是直接表示过对该角色的不屑。服化道有出彩的部分,但也有糟糕的部分,尤其是一些角色的发型,至于经常用自然风光来拖节奏这种事则更是显示出团队故意端着的心态。

张纪中

相比于TVB由于资金不足而表现出对人物细节的重视,经常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大陆金庸剧则时常显得不那么讲究。例如郭靖送杨过上终南山拜师时,见到马钰便对其叩拜,马钰原本的台词是“靖儿请起”,黄晓明版里却是“徒儿请起”,这显然不像是为人宽厚谦虚的马钰会说出来的话,此类情况比比皆是。

张纪中团队这些不太适应市场化的表现还没来得及更正,就因为投资和审查等多方面的问题被干趴,最后越拍越差。而另外一些人则舍弃大陆原本在拍摄武侠剧方面的优势,有的全盘借鉴学习港台经验,拍出03版倚天这种古装偶像剧,有的则搬出更早的魔改武侠剧还加入近些年流行的仙侠要素,越发不能看。

因而90年代的TVB金庸剧原本就是这套流水线上的时尚产品,是该模式下的最佳形态,而张纪中监制的那几部金庸剧实际上还处于一种逐步探索的模式,处处体现出团队的不时尚。只是这份探索还未成功,属于武侠剧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