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七十五岁的孝庄太后一病不起,康熙帝异常着急,召来最好的御医治病,并亲自到床前侍奉汤药,但孝庄太后依然不见好转。
为了给祖母祈福,康熙帝带领百官步行到天坛祭拜,他还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祝文:“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值兹危殆,方寸愦迷。用敢洁蠲择日,谨率群臣,呼吁皇穹,伏恳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龄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为此匐伏坛下,仰祈洪佑,不胜恳祷之至。”
在念诵祝文的时候,康熙帝几次哽咽,站在他身后的群臣也为之感动得流泪,但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康熙帝无法将寿命匀给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最终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
孝庄太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扶持儿子顺治帝继位,又培养了孙子康熙帝,她深明大义,颇有政治头脑,是清朝初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叱咤风云几十年,但终究到了谢幕的时候。
据记载,孝庄太后临终前曾留下遗言,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布木布泰
说完这些话之后,孝庄太后就崩逝了,但康熙帝却为此犯难了,因为按照祖制,帝后是必须要合葬的,孝庄太后却不愿意跟皇太极合葬,该怎么办呢?
先说孝庄太后为何不愿意跟皇太极合葬,她自己说是因为皇太极驾崩太久了,不忍心打搅,这显然是个借口。
一种说法是,孝庄太后在皇太极驾崩之后,跟多尔衮有过恋情,甚至下嫁给多尔衮,所以她没脸再跟皇太极合葬了;再加上皇太极并不宠爱她,她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也没当过皇后,所以更不愿意跟皇太极合葬了。
展开全文
事实上,孝庄下嫁之说纯属子虚乌有,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况且如果真下嫁了的话这就不成罪状了;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文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最重要的是,所谓“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苑”纯属断章取义。这罪状的原文是“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苑,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换句话说,多尔衮进宫压根就不是“秽乱春宫”,而是去吵架的,甚至口出悖逆之言。
根据推测,孝庄太后不跟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皇太极的清昭陵已经葬有孝端文皇后了,也就是孝庄太后的姑姑额尔德尼琪琪格,如果她在跟皇太极合葬,就是跟姑姑争位之嫌,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并且,正如孝庄太后所说,“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因为皇太极的清昭陵远在盛京(今沈阳),而顺治帝则安葬在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康熙帝驾崩后也必然安葬在清东陵,因此她崩逝后也要待在清东陵,这也是人之常情。
爱新觉罗·玄烨
不过,孝庄太后也说了,她不愿意破坏帝后合葬的规矩,所以让康熙帝不要把她下葬,只需要将她的棺椁存放在清东陵即可,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孝庄太后的安排看起来很合理,但没有考虑到康熙帝的立场,康熙帝作为她的孙子,其实是左右为难的,因为康熙帝如果不将她安葬在清昭陵,那百年之后人们会说康熙帝不孝,而古代以孝治天下,这可是千古骂名啊!
再者,如果康熙帝将孝庄太后安置在清东陵,这也有问题,因为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孝陵在清东陵的地位是最高的,孝庄太后如果也被安置在清东陵,那顺治帝将置于何种地位呢?
也就是说,康熙帝如果将孝庄太后安葬在清昭陵,那就违背了孝庄太后的意愿,是为不孝;如果将孝庄太后安置在清东陵,就没有遵从帝后合葬礼仪,对顺治帝也无法交代,也是不孝。
康熙帝之所以一直没有将孝庄文皇后进行妥善安葬,其实并非完全出于祖制不能改的考虑,因为他曾为自己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建了孝东陵。如果根据祖制来说的话,孝惠章皇后是要和顺治帝合葬的,但并没有,而孝惠章皇后也并没有留下什么不合葬的遗命,这都是康熙帝的考量。
阿拉坦琪琪格
孝惠章皇后崩逝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而顺治帝驾崩于顺治十八年(1662年),中间隔了半个多世纪,清孝陵的地宫确实不宜再开启,于是康熙帝就在清孝陵的东侧为嫡母建了孝东陵。这也是大清第一座皇后陵。
从这里来看,康熙帝并不是不愿意打破祖制,然而孝庄文皇后比孝惠章皇后早崩逝30年,却一直没有被妥善安置,这其中就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原因,即大清在关内的帝陵是以顺治帝的清孝陵为尊的,其余帝陵要依从清孝陵而建,这样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皇陵区。孝庄文皇后是顺治帝的生母,其在政治上又很有作为,显然不能看作一般的后宫女人,因此她的陵墓必然要慎之又慎,甚至就位置来说,应该是超越清孝陵的,而很明显,清孝陵已经形成了大清帝陵的最尊地位,这就让康熙帝犯了难,所以他在生前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康熙帝便没有着急做决断,而是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昌瑞山下修建了一座宫殿,取名为“暂安奉殿”,意思是暂时存放孝庄太后遗体的地方。
也就是说,康熙帝决定先不将孝庄太后下葬,只是暂时存放在清东陵附近而已,这跟孝庄太后所说的,将她的遗体永久安置在清东陵,意义是大不一样的。
当然了,这只是权宜之计,康熙帝只是想争取点时间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暂安奉殿可以举行正常的祭祀仪式,康熙帝还隔三差五就过去磕磕头,也算是再尽孝道,暂时没什么问题。
布木布泰
但让康熙帝没想到的是,从孝庄太后崩逝到他自己驾崩,他都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期间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时常去祭拜孝庄太后。
据统计,康熙帝一生一共去祭拜孝庄太后达二十六次,要知道他可是个大忙人,这个频率已经是很高的,并且他每次去祭拜,都是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因为孝庄太后就是在冷天崩逝的,他想用这个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孝心。
回头来说说暂安奉殿以及孝庄太后遗体的保存情况。
由于孝庄太后生前节俭,崩逝前也有不愿意大兴土木的心意,因此康熙帝就将孝庄太后生前居住的西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的五间房拆除,用于建造暂安奉殿,而这座小殿也是孝庄太后十分喜欢待的一个地方,可见康熙帝还是很用心的。
暂安奉殿的规模并不大,只有享殿和东西配殿,孝庄太后的遗体被装在棺椁中,置于暂安奉殿的宝座上,然后用土掩埋后,将大殿的大门给永久关闭了,祭奠活动都在大门之外举行。
当然了,孝庄太后的遗体被完整地存放在了棺椁中,因为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时候,康熙帝就改变了满人死后火化的习俗,效仿汉人实施土葬,并且不对尸体进行特殊防腐处理,因此孝庄太后是被执行土葬的第一位高级别皇室成员,因此她的遗体其实早就腐烂了。
爱新觉罗·玄烨
孝庄太后在暂安奉殿待了三十五年之后,她最喜爱的孙子康熙帝也驾崩了,据说康熙帝驾崩前还对祖母念念不忘,也对没有解决祖母的陵寝问题而耿耿于怀。
那么,孝庄太后最后安葬在哪儿呢,后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康熙帝驾崩后,其皇四子胤禛继位,也就是雍正帝,雍正帝继位后也很关心孝庄太后的安葬地问题,但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办法。
一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孝庄太后崩逝三十七年后,刚好是孝庄太后与皇太极成婚一百周年纪念日,大臣就给雍正帝出了个主意,他听完后龙颜大悦,当即将孝庄太后给下葬了。
那么,大臣说了什么,雍正帝具体又是怎么做的呢?
原来,那个大臣跟雍正帝说,“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入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帝是一个相当有魄力的皇帝,他针对康熙帝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就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强硬,不畏祖制,大胆改革,就皇陵一事上,雍正帝就做了三个很重要的事情。其一就是为孝庄文皇后建昭西陵,将孝庄文皇后妥善安葬;其二就是将自己的清泰陵建在了远离遵化的易县永宁山下,就此有了清东陵和清西陵之分;其三就是准许皇贵妃与皇帝、皇后合葬。
但是,又不能违背皇家礼仪和孝庄太后的遗愿,因此可以在暂安奉殿的原址上修建陵墓,取名为昭西陵,并在昭西陵与孝陵之间修建一座风水墙。
这是什么意思呢?
修建风水墙,其实是为将昭西陵与清东陵区分开来,成为两个不同的陵墓,因为如果将昭西陵纳入清东陵,那么就会动摇孝陵至尊无上的地位;并且,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昭西陵的位置低于孝陵,这与辈分是不符合的,将置顺治帝和康熙帝于不孝的境地。
再者,昭西陵这个名字很有深意,意思是昭西陵是昭陵的一部分,虽然位置不在昭陵附近,但与昭陵其实是一体的,这样孝庄太后也算是跟皇太极合葬了,只是同墓不同穴罢了,历史上不乏帝后同墓不同穴的案例,因此这也是说得过去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昭西陵的位置恰好跟祭拜的顺序吻合。
昭西陵
无论是清代或之前任何朝代,皇帝或王公在祭拜皇陵的时候,都是从辈分最高者开始祭拜的,遵化清皇陵一带所有陵墓中,孝庄太后的辈分是最高的,所以必须从她的昭西陵开始祭拜。
比较巧合的是,清朝皇帝或者王公如果要祭拜清东陵,昭西陵恰好是必经之地,因为清东陵陵区的正门、也就是大红门恰好在昭西陵一侧,这样就很方便祭拜了。
并且,将孝庄太后安葬在大红门一侧,暗藏子孙后代对孝庄太后的敬仰、尊重之意,且昭西陵所在位置地势比较高,不容易积水,这也是一种保护。
雍正帝完全采纳了这个臣子的意见,很快就着手修建昭西陵,一切都按照皇后的礼仪进行,并且修建了两道风水墙,完全将昭西陵与清东陵给隔开了。
就这样,困扰了清朝两代帝王长达三十九年时间的问题,最终被完美解决了,这么做既符合礼仪和孝道,也不违背孝庄太后的意愿,可谓皆大欢喜,不得不佩服那个大臣的智慧,只可惜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名字。
昭西陵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昭西陵都是很独特的一座皇陵,清朝历代皇帝都善加修缮,并经常前去祭拜。
但是,清朝灭亡之后,昭西陵却被盗掘了,那孝庄太后的遗体最终如何呢?
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由,对清东陵进行了大肆盗掘,他派兵将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以及乾隆帝的裕陵给挖开了,大量宝物被盗走,慈禧太后和乾隆帝的遗体都被遗弃在地上,简直太悲惨。
不过,事后孙殿英通过贿赂手段,不但逃脱了处罚,还升任安徽省主席、暂编第五军军长,末代皇帝溥仪不断向蒋介石申诉,但孙殿英终究没有遭到处罚。
或许是孙殿英启发了盗墓者,盗墓者也开始对清东陵的宝物开始觊觎,大约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昭西陵也被盗掘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伙盗贼将昭西陵盗掘了,但不久溥仪就得知了这件事,他便派载涛、溥忻等人去善后,一行人来到昭西陵的地宫,发现第一道大门已经被摧毁,第二道大门虽然还在,但门上有一个足够人进出的大洞,盗墓贼就是从这个洞进入墓室的。
一行人透过大洞往里面看,发现孝庄太后的梓宫底、盖已经分置两处了,众人大吃一惊,于是连忙进入墓室内,发现梓宫内的宝物已经被盗掘一空,所幸孝庄太后的遗体还比较完整。
由于当时天快黑了,众人便退出墓室,只是简单将洞口遮蔽起来,准备第二天再来整理。
但是,第二天载涛带队再次进入墓室的时候,发现孝庄太后的棺椁被人又翻了一遍,尸骨还被丢在了地上,可谓一片狼藉,或许是有人趁机再次进入墓室内寻找珍宝。
这让载涛无比气愤,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得跟众人一起将孝庄太后的尸骨捡起来,装在一个黄缎褥上,然后重新排放在棺椁内。
并且,载涛还找工匠来修复了棺椁,并将地宫大门上的洞口给堵严实了,然后就离开了。
可怜孝庄太后的遗体在平静中度过二百多年后,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但更让她在地底下无法心安的是,那伙盗掘她陵墓的盗墓者虽然被抓获了,但主犯却没有落网,而且一件宝物都没有追回,这也导致我们至今无法得知昭西陵究竟有何陪葬品。
昭西陵
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清东陵再次遭遇了大规模盗掘(实际上是第三次大规模被盗),许多皇陵又被盗掘了,但昭西陵因为盗口堵砌得太牢固,未能打开,所以避免再次被盗掘。
时至今日,昭西陵已经被修复了,孝庄太后的尸骨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但已经没有任何文物可供研究了。
总的来说,因为孝庄太后临终前的遗言,导致她的棺椁三十七年都没有下葬,并且她是以土葬的方式下葬的,因此她的遗体早就腐烂了;一直到雍正时期,才找到了安葬她的最好办法,但清朝灭亡后,她的陵墓遭受了盗掘,遗体还差点被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