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 诸葛亮 北伐 军队 还要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06:21:03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诸葛亮为何要北伐?

弱势的蜀汉为何要主动进攻强势的曹魏?

按照正常逻辑,弱国是需要巴结强国的,不让强国来打自己就是万幸,哪有主动开启战端的道理?

然而千古名相诸葛亮就定下了北伐的国策,并且贯彻始终,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诸葛亮五次北伐示意图

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授予他全权处理一切国事的权力,就算是后主刘禅也要听诸葛亮的,如果刘禅不行,甚至可以取而代之,这是诸葛亮在蜀汉得以大权独揽的法理基础。

得到巨大权力的同时,相应地也肩负着重大的义务,诸葛亮必须要把蜀汉做大做强,否则百年之后无颜见先主。

刘备去世后,蜀汉局势动荡,一方面夷陵战败,国力亏损严重,与东吴关系恶化,另一方面益州本土势力不甘被制,而元老集团却凋零殆尽。

诸葛亮为稳定局势,迅速调整治国方针——重新修好东吴,合力对付曹魏。为此,诸葛亮先后派遣陈震、邓芝出使东吴,休止兵戈,重结联盟。

之后的两年多,诸葛亮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然后开始对南中用兵,以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能获得可观的资源和人口。

△诸葛亮南征示意图

展开全文

也就是说,诸葛亮发动北伐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在最初就已经有所定计,后面的一系列步骤都是在为北伐做准备。

后方整顿完毕,诸葛亮便带着赵云、魏延等大将屯驻汉中,开始练兵屯粮,剑指曹魏。

曹魏那边一看,好家伙,汉军聚兵汉中,难不成还想打过来不成?

作为强国,曹魏底气很足,许多朝臣都提议干脆出兵汉中,给诸葛亮一个狠狠的教训。

但曹魏重臣孙资却劝谏魏明帝曹睿,眼下发兵,耗费多、难度大,其实只需固守险要,发展国力,年头一久,愈发落后的蜀汉自然就只能坐以待毙了。魏明帝认为孙资所言有理,于是打消了进攻蜀汉的念头。

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三国志》注引《资别传》

孙资能想到的问题,诸葛亮自然也能想到,执掌一国者岂能不将眼光放长远。

越往后拖,两国差距越大,蜀汉越没有机会,胸怀壮志的诸葛亮自然不会选择消极逃避,当下就是相对最好的时机,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尽快发动北伐。

到此我们得出北伐的第一点原因:

蜀汉等不起,越拖国力差距越大,成功机会越渺茫。

我们看历史上割据蜀地的政权,只有汉高祖刘邦成功地打了出去并夺取天下,其他诸如新末公孙述建立的成家、五胡十六国的成汉、五代十国的前后蜀等,都是依仗险阻,希图安逸,最后坐等被灭。

△刘秀灭公孙述示意图

唐末诗人周昙就曾写过一首咏史诗,讲得就是公孙述据蜀自守失败的原因,在于过分依赖天险却不懂得治理和修德才是重中之重。(公孙述,字子阳)

剑蜀金汤孰敢争,子阳才业匪雄英。

方知在德不在险,危栈何曾阻汉兵。

——周昙《前汉门僭号公孙述》

想要守住蜀地“在德不在险”,否则任那些山涧栈道再难走,没有良好的治理,也难以阻挡强势入侵的魏兵。

当然,诸葛亮看不到后来发生的事,但他能够预见,如果蜀汉也学公孙述那般,仗着蜀地险峻,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吃老本,恐怕不出十年,实力大增的魏国就可以轻松拿下积弱懈怠的蜀汉。

那么想要壮大蜀汉,能借鉴的唯一成功案例就是汉高祖刘邦,但两者的情况又不全相同,所以诸葛亮必须走出适合自己的“暗渡陈仓”来。

当年刘邦与一众谋士深知蜀地不可久居,欲成大业者绝不能作茧自缚,所以刘邦四月份不情不愿地率军进入蜀地,而在同年八月就趁机杀了出来,要的就是速度。

刘邦为什么如此着急?

因为蜀地就好比是一个“安乐窝”,安逸久了人的暮气就重了,军队的士气就散了,介时就没人愿意翻山越岭、吃尽苦头地去匡复汉室、统一天下了。

诸葛亮有着与刘邦同样的担忧,如果不能尽快突破“舒适圈”,那么人心就会逐渐涣散,到时再想重聚可就难了。

蜀汉后来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除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从不放弃北伐,大多数人都只想安逸自守,不愿再折腾。其中确实有蜀汉国力下滑的因素,但诸葛亮在的时候怎么没下滑,蒋琬、费祎相继为相时也还可以,到了陈祗(zhī)执掌内政时,蜀汉已经衰象毕露了,国力下滑何尝不是人心懈怠造成的?

有人可能会说蜀汉国力下滑要怪姜维十一次北伐空耗国力,这么说的人一看就不了解当时的详细情况。

姜维十一次北伐,具体战绩: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其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给了魏国后期最优秀的大将邓艾,而且姜维还是进攻方,本身就不占优势。

总体来看,姜维北伐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期的“秦岭西县——子午谷”一线推进到了西县以北的“金城——渭水南岸芒水”一线,正是有姜维的拉扯,曹魏在西北才始终不能形成较大优势,无法对蜀地鲸吞蚕食,这其实是变相地为蜀汉续命。

不然姜维图什么,打仗不苦吗,回家享福岂不是更美?姜维也知道苦,但他更相信老师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伐这项国策什么时候停了,蜀汉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姜维

事实上,诸葛亮7年里5次北伐,而姜维25年里11次北伐,这战争频率其实是下降的。真正的问题在于继任者们再也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没办法将内政水平维持在诸葛亮时期的高度,这才显得姜维用武过度。

说了这么多,我们已经可以得出北伐的第二点原因:

蜀地偏安好逸,人心易散难聚。

前面说的都是来自国外的压力,而蜀汉的国内也有着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刘备夺取益州属于外来户统治本地人,本地的益州派自然是不情愿的。

按照正常次序,蜀汉集团应该是以元老派为核心,团结荆州派和东州派,压制益州派。(东州派指刘焉、刘璋招揽的外地官员)

然而刘备入主蜀地不久,元老们便纷纷凋零,包括但不限于关羽、张飞、糜竺、孙乾、简雍,这样一来,刘备维持蜀汉的统治只好以荆州派为核心,团结东州派,压制益州派。

刘备托孤时就是按这个模式来的,以诸葛亮为首辅,李严为次辅,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领军人物,李严则是继法正之后东州派的领军人物。

想要牢固掌控一个政权,光有执政大权还不够,军权那也是重中之重,否则关键时刻嘴皮子是打不过刀剑的。

诸葛亮通过南征和北伐,将大多数兵马都掌控在自己的麾下,这样做的好处是诸葛亮能够将自己的治军思想贯彻到整个汉军当中,再通过长年的以战代练,始终保持汉军有着较高的战力。

而益州派不能掌控军队,就算想造反也是有心无力,这也是蜀汉内部的叛乱虽然有,却从来翻不起大浪的原因。

如此模式,一举两得,相应地最后两点北伐原因也已得出:

军权威慑,抑制内斗;

牢抓军队,以战代练。

结语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国力弱势的情况下,仍要坚持发动北伐,主要出于争取时机、凝聚人心、威慑朝内、以战代练四点原因。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在战争层面上是比较失败的,但它完成了以上四点目标,所以在政治层面上,北伐是必要且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