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战争 东亚 海战 万历 奠定

万历朝鲜战争:最后一场海战,奠定东亚三百年格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05:02:0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598年正月,中朝联军兵败蔚山。

战后,打了败仗的明朝决心雪耻,而打了胜仗的日本则计划退兵。

六月,丰臣秀吉批准了宇喜多秀家等人的建议,下令将小早川秀秋等部70000多人调回日本休整,只留下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部64000人防守占领区。

日军这时候退兵,并非是不打了。

按照丰臣秀吉的计划,撤军是为了休整。待第二年开春,日本还要第三次征伐朝鲜。

不过,天不遂人愿。

就在丰臣秀吉筹划未来时,他突然病死了。

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政坛乱成了一锅粥,所有大名都在盘算如何保住自家的领地和权势,个个无心恋战。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继续与明朝死磕,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在八月下旬,以德川家康为首的五大老(不包括宇喜多秀家,因为他在朝鲜)便联名签发了一份文件,要求驻朝日军尽快撤回日本。

为了确保能安全撤军,五大老要求小西行长等人与明军讲和,条件不论,只要大体能保住面子,不太离谱就行。

九月,这封文件下发到釜山前线。而在此之前,明朝已经得到了丰臣秀吉的死讯。

万历皇帝认为,朝鲜不是菜园子,你倭寇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这回事!

于是,万历便赶在日军撤兵之前,向前线做出了最高指示:对于群龙无首的敌人,一定要赶尽杀绝,痛打落水狗,让他们不敢再来进犯!

九月初七,根据最高指示,暂代经略一职的兵部尚书邢玠做出如下部署:

展开全文

麻贵为东路军总指挥,统兵两万三千,进攻蔚山的加藤清正;

刘綎为西路军总指挥,统兵一万五千,进攻顺天的小西行长;

董一元为中路军总指挥,统兵三万九,主攻泗川的岛津义弘。

陈璘为水军总指挥,率明朝水师一万余人,外加李舜臣的朝鲜水师,从古今岛出发,负责扫荡全罗、庆尚两道的海域。

为了达到万历要求的赶尽杀绝之目的,邢玠此次一口气出动了近九万明军。

再算上参战的朝鲜陆军和水师,联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联军此役能歼灭日军,战争将提前结束。

但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中朝联军这一次军事行动又没能达到战前目标。

首先碰到钉子的是麻贵的东路军。

九月十一日,东路明军的先头部队抵达蔚山城下,第二次蔚山之战打响。

得知明军浩浩荡荡杀来,加藤清正为了保存实力,下令紧闭城门。无论明军如何挑衅,死活就是不出战。

见日军坚守不出,上次攻打岛山吃了大亏的麻贵也不敢进攻。

我们在先前的内容中提到过。日军占领蔚山后,加藤清正嫌弃朝鲜人修的城墙不够牢固,又下令在蔚山附近的岛山修筑了一座日式城堡。

相比于中国和朝鲜的城池,日式城堡最大的不同是平民住宅区与本城分离,城堡完全只是单纯性质的军事堡垒,不具有保护平民的作用。

攻打中式城池,通常只要越过护城河,再用大炮轰塌城墙,后面的战斗就简单了。

比如李如松指挥的平壤之站。

但这种战法在对付日式城堡时,就不太奏效了。

以岛山城为例,加藤清正命人自外向内,修了多重防线,大体可以分为外丸→大手门→三之丸→二之丸→本丸。

这几层防线,每一层都设有城墙,城墙上留有射击孔,各层之间通过城门进行连接。

攻打这种建在山上的多重城防工事,明军大炮的射角受到限制,轰不到高处的工事,无法形成有效支援。

如此一来,明军就只能靠血肉之躯,自外向内,逐层进行突破。

第一次蔚山之战时,中朝联军没有攻打日式城堡的经验,采取攻打中式城池的方法进攻,被日军的铁炮打的根本近不了身。再加上杨镐瞎指挥,结果吃了大亏。

这次“故地重游”,麻贵还是没什么好办法破城。

一边不出来,一边又不敢攻。

就这样,麻贵与加藤清正对峙了起来。

当年的战场遗址 (现在的韩国鹤城公园)

在东路军陷入僵局之时,刘綎指挥部队抵达顺天城下。

面对西路明军的到来,小西行长的应对策略与加藤清正一样,也是龟缩不出。

见日军死不出头,刘綎下令强攻。

战斗期间,日军中的外国传教士(小西行长信仰基督教)目睹了一场奇观:一名明军骑兵冒着弹雨,单骑突阵,当着众日本人的面,夺下日军旗帜,并且还环视睥睨,而后从容驰归本阵。日军不敢阻挡,也不敢追击,最终眼睁睁看着这名明军单骑夺旗而去。

无独有偶,朝鲜史料《再造藩邦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天兵一骑,冒铳炮突进,夺其一旗而来,贼走入城”。

由此可以看出,论野战能力,明军和日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不过,顺天城和岛山城一样,也是构造坚固的日式城堡。

刘綎带来的川军虽然在大开大合的战斗中可以吊打日军,但当战斗进入攻坚阶段后,经验方面的不足,还是让明军吃了大亏。

进攻受挫,刘綎只得暂停攻击,然后派人携书信与小西行长谈判。

丰臣秀吉死了,日本政局一团糟,这时候所有的日本大名都想保存实力。

刘綎很清楚日本人心里的那点小九九,所以主动讲和,打算趁会谈时活捉小西行长,智取顺天。

收到刘綎的书信后,小西行长竟然又上当了。

如果要评选万历朝鲜战争期间被忽悠次数最多的将领,小西行长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这位仁兄,据说是商贩出身。但从他的表现来看,我觉得他弃商从军无疑是个明智选择。

像他这种朴实的人,要是做生意,保准赔得血本无归。

可是,就在小西行长出城谈判,刘綎的计谋即将得逞之际,消息竟然又泄露了。

纵观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朝的保密工作做的是一塌糊涂。可以说是毫无秘密可言。

究竟是怎么泄密的呢?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小西走到一半,看见了明军伏兵,立刻拨马回城。

二是说刘綎军中有一个降倭的千总,在半路上拦住小西,说前面有埋伏,导致计划失败。

不管是哪种吧,反正结果就是刘綎的“和谈”计划失败,小西行长逃回顺天城,后来打死都不出城了。

日军不出来,刘綎没办法,只能继续打了。

恰好,这时候陈璘和李舜臣的水军也抵达顺天水域附近。

刘綎见己方人马对顺天日军已经形成夹击之势,便派人联络陈璘,打算来个水陆并进,一齐攻城。

九月二十二日,趁着涨潮,联军水师首先发起进攻。

小西行长见状,担心联军水师占据港口,他就无法撤退了,便派出一支人马迎战。

战斗中,联军水师用大炮轰击日军,成功吸引了小西行长的主意。

可是,水师这边打着打着,陈璘和李舜臣却发现刘綎那边没动静。

不是说说好了水陆并进的吗?现在水军都已经把敌人调动出来了,陆军应该趁机攻城啊!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到了傍晚,陆军还是没动静,而海水即将落潮,陈璘担心战舰搁浅,只好下令撤退。

见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陈璘心里颇为不满,便派人去问刘綎到底在搞什么东西。

这不问还好,一问差点把陈璘气死。

刘綎那边没干别的,一整天都在督办建造各种攻城器械。

没做好准备早说啊,害得水师白忙活一场。

事后,陈璘和李舜臣觉得刘綎不靠谱,便带着舰队退到了外海。

陆军不动,水军也不动。顺天城的战事也由此偃旗息鼓。

那么,刘綎为什么要晃点水师呢?

这主要是因为西路军大多是刘綎的私兵。

我们知道,明朝后期的边将大都有私人部队。这些部曲是将领们赖以获得朝廷倚重的助力。

此时的刘綎和碧蹄馆之战后的李如松一样,都很重视保存实力,不愿因全力死战而过多损耗自己辛苦攒下来的家底。

另外此次作战,西路军兵力最少,是三路大军中最弱的一环。刘綎担心过分消耗兵力,会遭到日军围攻。

相比之下,董一元的中路军最豪气,刘綎希望泗川那边的战斗出结果了,再决定顺天这边的下一步行动。

麻贵的东路军和刘綎的西路军都不打,都在观望中路军。

这一下,重担就全压在了董一元身上。

与董一元对阵的日军将领是岛津义弘。

这位萨摩藩藩主,素来抗揍,并且运气也极好。屡屡在战场上被包围,但从来没被活捉过,总是能逆势突围。

碰上这么一位悍将,注定了中路军的情况也不乐观。

面对中路明军的进攻,岛津义弘考虑日军兵力较少,便在与岛津忠恒、岛津丰久等重臣开会商议后,定下了一个弃城诱敌、集中兵力、固守坚城、城下歼敌的策略。

当然,以上策略这只是日本史料的一面之词。

中朝史料并无相关记载。

岛津义弘当时是否在主观上有弃城诱敌的想法,目前不得而知。

不过,从后来的战事发展来看,日军确实主动放弃了外围据点。

开战之前,岛津义弘将兵力分为了六支,分别驻扎于晋州、昆阳、望晋、春城、泗川旧城以及泗川新城。

开战之后,晋州、昆阳、望晋、春城四地的日军纷纷撤回了泗川新城。

最先撤退的是驻守晋州的日军。

九月十九日,明军进至晋州。

城内的日军未作抵抗,直接撤走,前往泗川新城集合。

二十至二十二日,驻守望晋、永春、昆阳的日军也先后撤退。

至此,明军扫清泗川外围的防御体系,进至泗川古城。

所谓泗川古城,就是日军侵朝之前,朝鲜人修的泗川城。

而泗川新城就是日军占领朝鲜期间,岛津义弘命人修建的日式城堡。

相比于坚固的岛山城和顺天城,泗川新城的建设水平很烂。

用明朝人的说法,泗川新城只是个寨子,根本就不是城堡,防御水平很弱。

九月二十七日,明军在茅国器的率领下,发动对泗川古城的进攻。

估计是先前日军退得太干脆,让人产生了轻敌心理。

明军先头部队在包围泗川古城时,麻痹大意,缺乏警惕性。

趁此机会,古城内的日军发起突然袭击,打得明军猝不及防,此前屡立战功的游击李宁便死在了这场突袭战中。

九月二十八日,驻守古城的日军知道明军肯定会报复,所以趁着天还未亮,便赶紧突围,往泗川新城方向逃窜。

得知日军跑了,明军紧追不舍。游击卢得功率领骑兵冲在最前头。

这场追击战,明军击毙日军两百多人。

但日军在战斗中的表现也极为顽强,打死了冲锋在前的卢得功。

两场小规模战斗,竟然阵亡了两员从三品武官。日本萨摩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攻下了泗川旧城,明军又马不停蹄,兵临泗川新城之下。

九月三十日,关于如何攻城,明军和朝鲜军高层产生了冲突。

主帅董一元认为泗川新城修的很烂,便主张速战速决,第二天就发动强攻。

茅国器对此坚决反对。

他认为对面的城防工事虽然不怎么样,但日军很顽强。一时半会很难拿下。

并且最关键的是,立花宗茂的部队驻守在泗川东南方向的固城。

虽说立花宗茂与岛津家有杀父之仇,他不太可能管岛津义弘的死活。

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立花宗茂前来增援呢?

因此,茅国器主张围城打援,先击破立花军,让岛津义弘彻底陷入绝望,然后再对日军发动最后一击。

另外,朝鲜军将领郑起龙还提出了围三阙一的建议。

郑起龙从内线得到情报,泗川新城内没有水源,他认为只要切断城内与城外的汲道,困他个三天,日军不战自溃。

从事后来看,茅国器和郑起龙的主张都有可取之处。

采纳任意一条,岛津义弘的日子都不好过。

然而,董一元坚持已见,表示不必那么麻烦,明天就攻城,一日便可下。

就在这时,一个叫彭信古的京营参将支持董一元。

参与此战的明军,大体来自四个地方,一是浙兵,二是京兵、三是宣大兵、四是辽东兵。

浙兵由茅国器指挥,京兵由彭信古指挥,宣大兵和辽东兵由董一元指挥。

现在董一元、彭信古都主张速战速决,形成三比一的局面,茅国器也只好少数服从多数。

十月初一清晨六点半,泗川之战正式打响。

开打之前,也不知道董一元到底在想什么。

估计是想打击日军的信心吧,他竟然派人在泗川城外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大明天兵二十万,明日卯时攻城。”

这种藐视敌人的做法,对付素质一般的草台班子,可能会起到制造恐慌气氛,打击敌人士气的作用。

但是对于如同疯子一般的萨摩武士来说,此等挑衅之举,只会适得其反,刺激萨摩兵的恨意和斗志。

战斗打响后,明军依旧是老战法,先用大炮轰,待炸开城墙缺口后,再用弓弩、火枪掩护步骑从缺口攻入城内。

前面说了,泗川新城的建设水平一般,远不如岛山城那般坚固。

所以明军的大炮轰击,很快便击穿了泗川的主城门。

见大门洞开,茅国器率浙兵冲锋在前,准备进城与日军巷战。

但是,就在攻守双方短兵相接,正斗在一团时,意外出现了。

彭信古为了抢功劳,带着京兵也参加战斗。

主将跑到了前线,后面的京兵就开始乱搞。

一些人为了省事,居然把炮弹和火药都堆在大炮周围。

这种作死的操作,若是一切平安,那倒也没什么问题。

但偏偏就在这时候,京兵炮营的一尊大炮突然炸膛,引发了连环爆炸。

明朝后期的京兵素质,懂得都懂,平时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完全就是一群兵痞子。

大爆炸发生后,京兵痞子们哪里见过这种情况,当即吓傻,然后便是上下一片混乱。

后方的炮营乱了,正在前线战斗的明军各部不明所以,也在惊慌失措之中纷纷退走。

见明军混乱,日军虽然搞不清楚状况,但直觉告诉他们,这是反击的好机会。

随即,岛津义弘的儿子岛津忠恒便一马当先,带着几百武士对明军狂砍狂杀。

很快,岛津义弘也带着几千人马跟上,追杀明军。

此时此刻,如果明军之中没人能站出来,接下来必然是一场大屠杀。

幸运的是,在这种混乱情况下,茅国器镇定自若,他发现日军主力离开了泗川城,这正是趁虚而入的机遇。

于是,浙兵在茅国器的整顿下,反其道而行之,攻入了城内。

得知这时候竟然还被偷家了,岛津义弘只得分拨一半人马回援。

面对两面夹击之势,茅国器部两千多人很快被日军包围。

不过,浙兵的素质向来不差,尽管被包围了,依旧可以与日军杀的有来有回。

趁着岛津义弘分心,董一元赶紧收拢部众,将一些还未溃逃的部队编列成军。

待收拢了几千人后,董一元带着骑兵越过岛津忠恒,绕到泗川城下,将被日军包围的茅国器救了出来,然后转身杀向岛津忠恒。

明军突然出现在岛津忠恒身后,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岛津忠恒不敢应战,急忙下令撤退。

见日军退却,董一元也无心恋战,带着人马向晋州遁去。

战斗打到这里,两军已经拉开了一定距离。正常情况下,明军可以安然退出战场。

然而就在此时,怕什么来什么。

驻守固城的立花宗茂竟然跑来增援了。

开战之前,茅国器反复叮嘱,一定要小心立花军,董一元不听。

结果偏偏就是立花宗茂的到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立花军参战后,如同风卷残云一般,杀得明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望着倒下的战友尸体,茅国器捏紧拳头,对部下们说:泗川咱们是败了,可南江上的石桥一定要守住。败退到此为止,无论如何,这里得守住!

主将不畏生死,将士们也纷纷表态,欲死守南江石桥,阻止岛津军渡江。

虽然在败局已定的大势下,浙兵守桥也守不了多久。但在日军追杀的情况下,茅国器成功拖延了两个时辰,最终为大部队撤退到安全地区争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至此,泗川之战以明军溃败结束。

据日本史料《岛津国史》和《征韩录》记载,日军此战共斩获明军首级38700余级。

这个数字肯定是注了水的。参战明军一共也就三万九,后来退至星州的也有两万多。怎么可能被阵斩三万八。

不过,即便是挤掉水分,明军的损失也不小。

按照朝鲜史料《再造藩邦志》的记录,明军此战大致损失了三千步军,三千余骑兵,总计近七千人。

七千人,这是万历朝鲜战争开战以来,明军阵亡最大的一战。

泗川之战后,麻贵认为这仗是打不赢了,便只留下少部分兵力在蔚山附近监视加藤清正,然后自带主力退回庆州。

刘綎得知消息后,觉得自己千里迢迢从四川来到朝鲜,不能白跑一趟,便又派人联系陈璘和李舜臣,计划对顺天发动攻势。

然而战斗打响后,刘綎又晃点了陈璘,导致水军在战斗中损失了二十几条战船和一千多精兵。

因为这件事,陈璘与刘綎翻脸,也为后来水军坚决反对议和埋下了伏笔。

十月初七,刘綎感觉顺天难以攻克,下令撤退,至此西路军也退出战场。

三路明军皆被击退,消息传回日本,岛津义弘得到了五大老的重赏,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以实际掌权者身份赏给了他一把赐长光刀,以及四万石的封地。

受此大赏,岛津义弘春风得意,然后他就飘了,让人放出豪言:先破星州,再取汉城,打到明朝去!

岛津义弘的吹牛之词很快传到董一元耳中,结果董一元居然信了,跑去找邢玠汇报情况,说坏了坏了,倭寇要打汉城了,我们要早作准备。

面对如同二货一般的董一元,邢玠差点没气晕过去,当场怒骂道:倭寇摆明是胡吹,你缺心眼啊?这种鬼话也能信?

骂完董一元后,邢玠派人给岛津义弘带话:你别嚣张,待我整顿军队,再来相斗!

相比董一元,邢玠明显是有脑子的。

虽说日军在泗川胜了,但此时的形势仍然是明军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再接着打,日军肯定难以支撑。

事实果然如邢玠所料,使者到泗川宣战后,岛津义弘沉默不语,不敢再吹牛了。

与岛津义弘打了一通嘴仗后,邢玠知道瞒不住,便将战斗情况如实向朝廷汇报。

很快,万历的处理意见很快就下来了:

董一元指挥无方,剥夺宫保,降三级官阶;

彭信古御下无方,充在军中,戴罪立功;

战斗期间带头逃跑的几个将领枭首示众。

十月十一日,西路军监军王士琦找到刘綎,说皇帝主张对倭寇赶尽杀绝,你为什么擅自从顺天撤兵?麻贵还知道留人盯梢呢,你却把人都撤回来了。你赶紧给我回去,否则我治你一个怯战之罪!

面对王士琦的恐吓,刘綎立马命令部队调头,又折返回了顺天。

得知刘綎又来了,小西行长烦死了。

此时的小西行长,已经毫无战意。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安全撤军回国,以及回国之后如何应对丰臣秀吉之死导致的复杂局面。

小西行长不想打,刘綎也是赶鸭子上架,于是两人便又开始了谈判。

这次是真正的和谈,没什么阴谋诡计。

见小西行长与明军议和,岛津义弘也马上派人与董一元讲和。

岛津义弘主动给台阶下,作为败军之将的董一元自然是当即表示同意。

这两场谈判,很快有了结果,刘綎和董一元均表态,可以放日军撤退。

十一月初,岛津义弘派人联络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立花宗茂等人,说上次咱们侥幸取胜,下次就不一定了。所以现在应该见好就收,大家一起退到釜山,等着藤堂高虎的水军来接咱们回去。

日军诸将早就想走了,所以纷纷表示同意。

十一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第一个行动,主动放弃蔚山,登船回国。

麻贵闻讯,一面派兵占领空无一人的岛山与蔚山。一面派人回国报捷,说什么“蔚山大捷”。

纵观万历朝鲜战争期间,虽然加藤军团的战损在五成左右,但联军未能全歼这股禽兽,无疑是件憾事。

加藤清正登船之前,岛津义弘也准备打道回国,原计划于十一月十七日撤退。

得知友军纷纷撤退,小西行长急了。

小西军团所在的顺天,离釜山最远,并且一直处在明军的包围之中。

如何把这一万多人弄出去,是件极其难搞的工作。

前面说了,虽然刘綎表态,可以放小西行长撤退。

但明军水军不归刘綎指挥,而水军并未参与议和。

十一月十二日,小西行长退出顺天,指挥一万多大军分别挤在一百五十多艘船上,打算就这么退到釜山。

临行之前,出于保险考虑,小西行长先派了十几艘行动灵活的小船打探航路是否通畅。

这些小船驶出顺天湾后,很快就遇到了明朝水军。

明朝水军没客气,立即冲过来,一阵炮击伺候,三下五除二,全干进了海底。

小西行长在远处观望,见明军水师开火,顿时火冒三丈,派人质问刘綎,不是说好了吗?你怎么不守信用!

刘綎表示,水师不归我管,你得去跟陈璘商量。

小西行长这才明白,原来水军和陆军是两个系统啊。

为了撤退,小西行长又准备了一批厚礼送到陈璘面前,祈求水军网开一面。

陈璘这个人,向来贪财。见小西行长送来的礼物丰厚,便表示可以放行。

李舜臣得知消息,怒气冲冲找上门,当面质问陈璘是不是老糊涂了。

自从参战以来,陈璘通过与李舜臣的长时间接触,相当佩服其为人。

如果是别人骂骂咧咧,陈璘可能听不进去。

但挨了李舜臣一通骂后,陈璘马上清醒了。

十月初三的战斗,一千多水军因为战船搁浅,被日军屠戮。

这些牺牲的士兵,大多是陈璘的私兵。此等血海深仇要是不报,这队伍也别带了。

就在水军两大领导因为议和而大费口舌之时,有一支日军小船趁明朝水军不备,悄悄溜出顺天湾,前往泗川向岛津义弘求援。

十一月十六日,岛津义弘收到小西行长的求救信。

以岛津义弘和小西行长的交情,他其实犯不着冒这个险。

但小西军团中的有马晴信、松浦镇信等部向来与岛津家交好,岛津义弘必须要把老朋友救出来。

于是在当天,岛津义弘便召集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高桥统增等人开会。

会议上,众将均同意延迟撤退,先救回小西军团。

十一月十八日,岛津军团放弃泗川,登上船舰,先安排老弱病残去巨济岛,然后主力部队大约一万人,乘坐五百条船,浩浩荡荡杀向顺天,为小西行长解围。

在行军途中,立花宗茂和宗义智两部加入序列。

三部人马会和后,日军总兵力约两万。

日军的行动,很快被朝鲜水军发现并上报。

陈璘和李舜臣打开地图,一致认为岛津义弘急于救援小西行长,一定会走南海岛与大陆之间的露梁海峡。

这个狭窄的露梁海峡,就是截击岛津军团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

伏击地点确定了,接下来就是战斗分工。

陈璘和李舜臣根据前几次联军海战的表现,认为两军混编的效果不好,于是两人便决定分头作战。

朝鲜军为右路,贴着南海岛北侧潜伏。

明军为左路,藏于昆阳竹岛附近,以邓子龙带领三艘巨舰为先锋,陈璘自率主力在后。

两路联军抵达伏击位置后,就如同一把钳子。

一旦岛津军团出现在海峡,立刻就会被这把大钳子夹得粉碎。

日军方面,岛津义弘出于安全考虑,将全军分为三队。

第一队是立花宗茂、高桥统增两部;

第二队是岛津家主力,由岛津义弘亲自指挥;

第三队是宗义智等人率领的杂牌预备队,负责接应以及后援任务。

十九日凌晨四点,日军前哨进入露梁海峡,与朝鲜水军前哨遭遇,发生激战。露梁水战由此拉开序幕。

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兵力优势将朝鲜水军击退。

岛津义弘闻讯,指挥第二队火速前进,打算一口气冲过海峡。

但日军还没高兴多久,联军主力便扑了上来。

陈璘率领的明朝水师,舰船吨位大,并且还装备了大量如佛郎机、虎蹲炮之类的大型火器,射程远,火力足。

相比之下,日军舰船没有火炮,只能靠铁炮还击。

日军的铁炮,虽然近战威力大,但有效射程只有五十米。

一边的火炮可以打几千米,一边只能打几十米。

于是,当双方的主力碰头后,明军依靠射程远,火力足的优势,打得日军抬不起头。

见形势不妙,岛津义弘马上调整部署,企图以接舷战术打败明军。

所谓接舷战,就是用己方船舷靠近敌方船舷,由士兵跳帮进行格斗的海战方法。

这种打法对付小船可以,但遇上大船,基本就是送死。

明军舰船比日舰高出数米,日军无论是攀爬,还是铁炮射击,都是仰攻。只要防御得法,日军根本攻不上来。

即便有个别日军在战斗中费劲跳上明军战船,也是还没缓过神,就被三下两下撂倒。

眼看贴身死缠烂打也不奏效,岛津义弘再次调整部署,决定挑柿子捡软的捏,集中全力对付朝鲜水师。

就在这时,日军认出了李舜臣的座船。

发现敌方首脑,这还等什么。很快,大量日舰将李舜臣包围。

患难兄弟遇险,陈璘不能坐视不理。

随即,他就带着船队冲入战场,与日舰激战。

在战斗期间,明军先锋邓子龙表现神勇。

他率领的战船装备了一种名曰猛火油柜的武器,大体就类似现代的火焰喷射器。

日军没见过这种近战大杀器,当即被明军战船喷出的火舌吓得目瞪口呆。

在明军大吨位战船和高科技装备面前,一向以顽强著称的岛津义弘这次是彻底没招了,只好下令撤退,退至南海岛的观音浦。

见日军怂了,邓子龙和李舜臣冲在最前面,决定痛打落水狗。

日军被逼入绝境,退无可退,只得回舵再战。

但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明军的一艘战船,因为操作不当,竟然一炮击中邓子龙的座船。

而邓子龙的座船因为装备了猛火油柜,存有大量石油,这一炮,瞬间便引发大火。

日军看准时机,发动接舷战,登上邓子龙的座船。

此时的邓子龙,已经七十多岁,年老体衰,但他老当益壮,带领水兵与日军短兵相接。

战斗中,日军见肉搏难以拿下邓子龙,就用铁炮射击,邓子龙躲避不及,身中六枪,胸膛被击穿,战死当场。

混战之中,朝鲜水军也出了问题。

李舜臣率座舰冲锋在前,同样也被日军的铁炮弹丸射中胸膛,英勇战死。

临死之前,李舜臣吩咐左右,一定要保密,等战斗结束后再公布消息。

但纸包不住火,消息还是很快传开了。

邓子龙战死,对明军水师影响不大,因为总指挥陈璘还在。

可李舜臣是朝鲜水师总指挥,他战死了,朝鲜水军失去主心骨,顿时便现出溃败之势。

朝鲜水师出了问题,这导致战局由一边倒,又变成了拉锯战。

到了上午十一点,岛津义弘感觉力不能支,下令突围。

陈璘当然不可能放过他,下令追击。

而趁着联军专心追击之际,小西行长一声不吭,脚底抹油,遁出顺天湾,从平山洋附近绕着南海岛走了一大圈,逃到了釜山。

陈璘得知小西军团逃脱,懊恼不已。

旋即便下令分兵追击,一路登上南海岛,肃清岛上的日军残部。一路在海上巡弋,捕杀掉队的日军散兵。

这是最后的机会,能歼灭多少是多少。

事后根据统计,明军和朝鲜军在露梁海战中,合计损失近千人。而日军的损失就极为惨重了。

根据岛津家武士渊边真元所著回忆录《高丽军觉》的记载,参与海战的岛津、立花、高桥等几家,“从兵半死”。

也就是两万多人,战死一半。

其实,渊边真元记载的数据,还是往低了报的。

因为开战之前,岛津军团有五百条战船。

战后清点,仅剩五十多条。

海战向来比陆战残酷,一条船沉了,整条船的士兵都可能会淹死。

损失了90%的战船,这也意味着仅岛津一家就损失了至少80%的兵力。

由于赔光了大部分家当,所以当两年后的关原合战爆发时,岛津家惨到只能派出一千五百萨摩武士参战。

十一月二十日,逃至釜山的小西军团和岛津军团匆匆登上归国的舰船。

十二月,少部分仍然留在朝鲜的日本残兵企图由乙山偷渡,被陈璘率军歼灭。

至此,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也终于落下帷幕。

战争结束后,明军班师回朝,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升座午门,接受百官朝贺,亲自下令处决日军俘虏,并向天下发布《平倭诏》。

这道胜利诏书,内容很长,其中的一句“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与西汉时期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典范言行。

朝鲜方面,对明朝的大力付出感激不尽。

朝鲜宣祖李昖亲书“万折必东,再造藩邦”,令人刻于今天韩国首尔大统庙附近的南汉山。

1704年,朝鲜肃宗李焞在位期间,又特意在汉城设立“大报坛”,用以感恩明王朝。

这座“大报坛”,存在了204年,直至1908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被日本殖民当局下令摧毁。

对于日本人而言,“大报坛”是丰成秀吉时代战败的耻辱,不能留。

《东阙图》中的大报坛

回看万历朝鲜战争,虽然战场仅局限于朝鲜半岛,但意义却不小。

日本人第一次显示其野心,试图对外扩张领土,被打得头破血流。

由此,日本不得不收敛野心。东亚地区也迎来了近三百年的和平。

296年后,在黄海北部海域,中日两国最强的海军再次列开阵势。

至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