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 一体化 提升 需求 产品

直面需求 一体化提升产品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6 05:00:0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人物名片:

徐翔 飞猪旅行度假业务部副总经理,华东、西南及海南大区度假业务负责人,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专业硕士,2014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与团队一起推动旅游行业数字化创新实践,在度假和酒店领域的营销及运营上有丰富经验。

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一把钥匙。廊道及带状文旅资源开放,空间大尺度、行政跨区域、资源线性分布,如何跟当今旅游需求多元化、旅游消费日常化、日常生活旅游化的趋势,完美联合、同频共振、互促共荣?3月1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飞猪旅行度假业务部副总经理徐翔。

成渝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底层逻辑

“蜀渝你心动双城6日游”“成都重庆5天4晚跟团游”……在阿里巴巴旗下的飞猪旅行平台,搜索以重庆、成都为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可弹出数千条相关产品,不少线路产品预定火爆。

“这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显著成效。”飞猪旅行度假业务部副总经理徐翔称,今年以来,成渝两地的旅游势能得到快速释放,春节期间双双跻身全国热门目的地。

文旅廊道源于廊道这一概念。廊道是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其主要作用是分割或连通单元空间。廊道大致经过了“公园路(parkway)”“绿道(greenway)”“风景道(scenic by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等阶段的演变。文旅廊道则是针对文化廊道旅游开发的新思路,是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动旅游联合发展的外在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文旅廊道的研究趋于多元化,主要有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视觉美学评价、规划思想与方法、使用者体验、管理及与相关政策的关系等。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为核心,以连接两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域内,两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深入,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科创和产业互融共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更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求导向:用“场景”逐步取代“风景”

成渝文旅,合则俱荣,是普遍共识,但也存在一个尴尬现象: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3年来,两地虽高频“撒糖”,互推了大量涵盖春夏秋冬的精品线路,纵观携程、飞猪、去哪儿等平台大数据,却鲜见冲上热搜的线路产品,更缺乏常态化“非去不可”的线路品牌。

对此,徐翔的观点是,巴蜀文化一体化程度比较高,但如果没有差异化的旅游要素和目的地吸引,让川渝旅游互动密度进一步增加的挑战就比较大。

事实上,成都市民休闲旅游更愿意向西走,出去约100公里就是藏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驾、周边游、露营等新的旅游业态也非常发达,而川东从传统上并不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再看重庆,传统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渝东南、渝东北,主要呈现为喀斯特地貌景区和长江三峡旅游带。

展开全文

因此,在川渝两地,川西、渝东南和三峡旅游是现阶段的旅游吸引物,而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之间的地带传统上是以交通连接为主的地带,升级打造的旅游产品尚未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

如今,在旅游产品丰度指数级增长之下,能够明显观察到细分市场的不断涌现,游客的产品需求正从“正态分布”走向“幂律分布”,客群细分与市场聚合是产品化的必由之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景区、酒店、旅行社一起构成的典型旅游业态,在今天虽然仍有其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空间,但景区和市民休闲空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场景开始取代风景成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要素。

“因此,重构场景化导向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体系,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着力点。”他称,要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变化,走廊建设要更加强调游客视角、更加重视需求导向和市场思维,加强场景营造和内容创造,既要关注自然和人文类景区开发,也要重视高水平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以及关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存量资产优化,推动小微型文化、休闲和旅游项目融入社区和景区,进而让更多的风景叠加场景、更多的场景融入风景,创造更好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点线面联动:写好差异化品质化品牌化文章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节点的核心驱动作用,即以重庆都市核、成都都市核为依托,实施“双核驱动”,进一步强化都市旅游集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从创意设计、市场运作、科技提升、配套服务等方面提升传统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提升要素集聚水平。

注重轴线的串联带动作用,依托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以及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等,提升节点之间的连接性和通达性,形成串珠成链、以线带面的发展格局。

秉持差异化发展理念,着力优化走廊文旅发展新格局。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为引领,依托川渝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协同构建跨区域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

着眼品质化发展标准,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业态。加强对四川东部、南部和重庆中心城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等区域旅游景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建设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延伸“文旅+”产业链,培育“+文旅”新业态,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消费结构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优化。

强化多元化发展,不断优化旅游产品供给。鼓励开发一批彰显巴蜀生活美学的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打造多元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更好满足游客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推动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行营销推广新模式。强化品牌带动效应,共推魅力都市、熊猫故乡、壮美三峡、巴蜀文明、古道漫行、古韵三国、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共同开发并推出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川渝两地“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打造贯通四川、重庆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体验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把声势造起来、把人气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