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功夫 京津冀 实干 担当 协同

【担当实干看津朝】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硬功夫”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5 21:52:03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周年

2023,最是一年春好处。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之年,天津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导向,聚焦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项行动。

蓝图已经绘就,施工图已经铺展,关键的就是“干”。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天津发布”联合津云,推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实践——担当实干看津朝】系列报道,展现天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之姿。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伴着和煦的春风,2023年全国两会如期召开。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两会不变的焦点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是天津“十项行动”之首,是把天津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把握,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以来,天津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深入推进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六大协同,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将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至今已有九年多时间。“一盘棋”日渐成型,天津积极服务融入国家战略,在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中,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燕赵大地上的交通一体化

步履不停歇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要求深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九年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先行。当前,天津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初步实现,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初具规模的“轨道上的京津冀”,成果已俯拾皆是。在京津、京沪、津保、津秦等高铁城际基础上,2022年12月30日新开通京滨城际北段、京唐高铁,高铁城际里程达到410公里,铁路总里程1468公里。去年11月6日,京滨城际(北辰至滨海新区段)、津潍高铁天津段开工建设。津兴铁路路基、桥梁工程已全部完成。

展开全文

公路交通网是城市的血管,近几年,京津冀区域公路网基本建成。津石高速公路、塘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建成津歧公路拓宽改造一期、工农大道等普通公路省际接口路,与京冀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接口分别达到16个、31个。开工建设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启动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前期工作。

2023年2月,京滨城际滨海西站市政配套工程土方开挖全部完成,开始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事关“在路上”的交通一体化成果,不仅仅只在陆地,而且遍布燕赵大地的“陆海空”——天津全面推进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环渤海内支线运输辐射环渤海主要港口,2022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天津启动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后将具备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能力。

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

未来,天津将构建高品质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和协同联动交通运输治理体系。京津冀三地已实现17项交通运输数据共享,并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资源情况对京津冀三地数据共享清单进行动态调整。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持续优化,2022年累计颁发道路运输证等7项电子证照约16.5万张,推动“跨省通办”事项对接,全年服务“跨省通办”业务办理5.3万人次,有效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异地事项办理“多地跑”“折返跑”,实现“零跑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天津的代表委员也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有着关切与希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行长吴益强表示,只有交通“跑起来”,才能真正让产业“串起来”、生态“好起来”、群众获得感“多起来”。为此,他在提案中提出了推进京津城际“地铁化”运营,努力实现“无感”通行的相关建议,展现出全国政协委员的应有之为。

九年来,天津加快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脚步不停歇。据天津市交通运输委消息,2023年要确保津兴铁路建成通车,实现4条高铁通北京;要加快建设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提升京冀出海通道便捷能力,新开工京津塘高速扩建工程。此外,在发展港口经济、提升海空两港能级、发展海铁联运上,天津也将实现新突破。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这个“牛鼻子”这样抓

交通一体化所拉近的是京津冀三地物理上的距离,而深度推进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还要促进企业、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基础设施搭台,经济活动“唱戏”,在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有形“桥梁”之上,穿梭着京津冀各类生产要素交织的身影。九年来,京津冀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唱好京津双城记、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天津卓有成效。

近年,天津积极对接北京大型交易市场疏解任务,规划建设王兰庄商贸城等承接载体,助力北京超万户商户外迁天津,仅王兰庄商贸城目前仍有超过3000户。总面积40万平米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投入使用,为有序疏解北京会展功能提供了有力承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需要各区一域之为服务发展大局。静海区委书记刘春雷表示:“静海将用好区位资源优势,积极服务、精准对接,重点引进与产业功能相适配的总部型企业,加速优质资源集聚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做大做强驻京招商指挥部,引进超亿元北京项目10个,实现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

和平区委书记姚建军近日表示,新的征程上,和平区将主动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发挥海河高端产业承接带资源优势,积极服务、精准对接,重点引进与城区功能相适配的总部型企业,加速优质资源集聚发展。

蓟州区委书记贺亦农表示,要不断提升资源集聚能力。积极承接北京总部资源、科创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文旅康养等产业。

武清区委书记刘惠表示,要以建设京津产业新城为牵引,积极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滨海新区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和天津发展全局中,发挥着先行先试和支撑引领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到2027年,滨海新区将累计承接北京重大项目投资超3500亿元,高标准打造京津冀配套完善产业区。

“产业”二字,成为天津各区主要负责同志谈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时的高频词。一组数据说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九年来,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横向比潜力巨大。

近年,京津冀产业协同迈出新步伐。天津与国家部委、央企、大院大所和京冀两地紧密合作,精心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承接平台,中海油、中石化、360科技等一批央企和高科技企业在津布局,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通用集团机床装备总部等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三地联手打造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九年爬坡过坎

协同发展有这些“涓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就要调动一切积极要素,让实践创新成为京津冀这个一亿多人口的大市场的“源头活水”。

九年来,天津加快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迄今已取得诸多成绩。2022年,天津金融业增加值2197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市GDP比重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天津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万亿元,存贷款加权平均增速8%,为五年来最高。新增上市公司9家,处于增长最快时期,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90家。

去年,天津租赁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近三成,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和全国最大租赁飞机资产交易中心。全市商业保理公司576家,保理资产规模超过2900亿元,保持全国领先。

2022年7月29日上午7时54分,东疆综合保税区第2000架融资租赁飞机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这是我国航空史和飞机融资租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九年来,高水平开放引领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天津正不断向前推进。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海上门户,为了让创新措施更好服务京津冀外贸企业,天津海关和北京、河北两地海关深化协作,保障京津冀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完善和优化协同保障机制和支持措施,不断扩大一体化检查、两段准入等创新模式应用规模。

从京津冀地区海关间业务协同中,三地亲密无间的合作便可见一斑。2022年,京津冀地区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万亿元关口,在2021年高速增长26.4%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高于全国外贸增速6个百分点,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均保持两位数以上,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日盛,正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引领打造区域高水平开放平台。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累计实施制度创新措施544项,向全国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和案例38项,京津冀地区125项,京津冀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有力推进。

高水平改革开放,还要向创新体制机制借势借力,协同发展九年,天津已在诸多领域积累了优秀经验——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事项实现“跨省通办”;“通武廊”开展“小京津冀”改革试验,在社会管理、司法行政等领域签署实施90余项合作协议;三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保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同城化发展趋势,还要加快推动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生产转化优势互补、紧密衔接,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九年爬坡过坎,已成效斐然。

当前,10家“国字号”创新平台在津建设,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落户,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设立运行。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发展技术转移机构143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汇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天津参与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达2425台套,年服务京冀企业2000余家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表示:“当前,天津高标准启动天开高教科技园的建设,这是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有效转化的一项有力举措。政府搭建空间载体,将科研人员、企业家、社会资本、运营团队等要素聚集在一起,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转化,共同为‘强链’赋能。这让我感到,天津科技成果转化的‘春天’已经来了。”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好这件历史性工程。”

丰硕成果振奋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对天津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是天津2023年经济工作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听,风起京津冀;看,潮涌渤海湾。(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