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 | 甜蜜结婚、旅游火爆、餐饮回暖……壮丽神州大地,最美人间烟火! 新年伊始,我国消费市场实现“开门红”——春节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2.2%,1月全国电影总票房超100亿元。 “今年全年都是婚宴预订的旺季。”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气温逐渐转暖,酒店、礼堂等婚宴场地的预订需求日益旺盛,“甜蜜经济”正在不断升温,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景象。 忙碌的清晨,街边的早点铺香气四溢,门口取餐的外卖小哥络绎不绝;道路上车水马龙,上班族和新学期开学的学生步履匆匆。 壮丽神州大地,最暖人间烟火。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为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中国经济写下生动注脚。
1月25日,湖北省宣恩县兴隆老街灯火辉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地各部门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吹响“强信心”的新春号角——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便吹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浙江启动“千项万亿”工程,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强基等九大领域,每年滚动推进1000个以上省重大项目;天津港码头机器轰鸣,国际班列接踵而至;江西各地翻整田地、播种施肥,为新一年农业生产丰收打好基础……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到企业,人们铆足干劲、奋跃而上。
>>>>>结婚登记扎堆 “甜蜜经济”复苏 情人节喜结连理1181对!青岛2022年结婚49918对,连续十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长
2月14日,岛城各婚姻登记处迎来登记结婚小高峰。据了解,当天1181对新人选择在这个浪漫的日子领证,喜结良缘。记者从青岛市民政局获悉,青岛市2022年共有49918对有情人喜结连理,比2021年增长1465对,这是自2011年至2021年连续十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长。而2022年的离婚数量继续下降,为16048对,比2021年减少123对。
展开全文
宋新月和周鹏
14日上午8时30分,市南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门口,前来结婚登记的新人们排起了队。结婚登记大厅内,第一批20对新人正在办理着登记手续。
不到9时,28岁的宋新月和34岁的周鹏办理完了结婚登记手续,领到了红彤彤的结婚证,成为当天在市南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第一对领到结婚证的新人。“我们早上6点半就来了,没想到排了个第一名,很高兴。”宋新月说。
27岁的张美娟和26岁的孟范鑫本来计划在去年12月两人相恋三周年那天领证,结果因为疫情未能如愿,于是两人选择了在2月14日这一天结婚登记。张美娟介绍,两人是在北京读研期间,经同学介绍相识。“我们2019年年底在一起后,就赶上了疫情,经常因为疫情而无法见面,感觉挺不容易的。”不过,让张美娟感动的是,虽然两人聚少离多,但是由于孟范鑫对自己非常体贴用心,让她感到非常温暖,两人的感情日益深厚。
去年研究生毕业后,张美娟选择来青岛工作,而孟范鑫留在了北京工作。“因为我们俩的工作都是彼此非常喜欢的,所以即使短暂的分离几年,我们都毫无怨言,都彼此支持。”张美娟说,虽然两人是异地恋,但是非常甜蜜,只要彼此有时间,就会赶到对方所在地去看望陪伴。平时每天也会视频电话联系,从来没有因为距离问题而产生隔阂。让她难忘的是,去年12月疫情严峻的时候,自己防护得好一直未阳,但是由于两人已经两个多月未见面,最后她鼓起勇气去北京看望孟范鑫。“去了第三天就阳了,但是他每天都悉心照顾我,还是很幸福的。”
这次为了顺利领证,孟范鑫请假提前两天来到青岛,2月14日当天领完证后,还要当晚坐高铁赶回北京。孟范鑫说,两人将在今年10月份举行婚礼,婚后将在青岛购房定居。
张美娟和孟范鑫
记者注意到,当天有不少新人领证时,请了专业的跟拍摄影师来记录下他们的美好瞬间。与其他新人不同的是,当天宋新月的“跟拍摄影师”是自己16岁的外甥女。而且,宋新月的母亲也陪伴着他们一起领证,见证了他们的幸福时刻。
“外甥女拍照很好呢,前两天我提前培训了一下她,叮嘱她按手印、发放结婚证等几个重要时刻一定要拍下来。今天她表现得很不错,拍的照片都很好看。”宋新月说,由家人见证自己的幸福,感觉更有意义。
宋新月和周鹏已经相恋四年半,她很庆幸,父母从来没有催婚。“一直感觉自己还是个宝宝,没有谈够恋爱,不想早结婚。”她笑着说。虽然周鹏今年已经34岁,但是他的家人也从来没有催促他们早点结婚。“可能现在结婚的都越来越晚了,我身边30多岁的大都没有结婚,所以父母也习惯了,不着急。”周鹏说。
宋新月的母亲万开萍今年63岁,对于女儿的婚姻大事,她表示从未干涉过。“只要孩子们自己开开心心就好,早结婚晚结婚都无所谓,只要他们觉得过得幸福就够了。”万开萍说,女儿结婚后,也不打算立即要小孩,对此她也非常理解年轻人的想法,支持他们过几年快乐的二人生活。
“我们研究生一毕业就结婚,在我们同学中算‘早婚’了。”张美娟说,由于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因此身边晚婚的人很多。他们双方父母甚至觉得他们一毕业就结婚有点早,过两年再结婚也不迟。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天为了应对领证高峰,各婚姻登记部门提前到岗上班,提前半小时办理结婚登记,中午及下午下班时间延时,确保业务不间断,让当天来进行结婚登记的新人都能领到结婚证。
2月14日一大早,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便陆续来到位于井冈山路上的西海岸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为迎接这一结婚登记小高峰,婚姻登记处提前制定了工作预案,采取工作人员提前上班、中午加班、轮流就餐、窗口分流、推迟下班等措施,缩短了新人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婚姻登记员们精神饱满、热情周到,面带微笑迎接前来办证的新人。另外,“婚姻登记跨区域管辖”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许多非本地户籍新人通过网络预约也能在西海岸新区办理结婚手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当天,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建,这里的中式颁证厅重装开放,并举行了结婚证颁证仪式。新人们首先在幸福墙上签名留念,在浪漫的音乐伴奏中,走上红毯,牵手走向神圣的颁证台。随后,新人在国徽下庄严宣誓,许下相伴一生的诺言。“颁证仪式能够使新人们感受到婚姻的神圣与庄重,让‘一纸婚约’回味一生,历久弥新。”西海岸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负责人杨晓芹为众多新人送上了祝福,同时也希望新人们能够做喜事新办的践行者,举办“轻量化婚礼”,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
记者从青岛市民政局了解到,2月14日截至17时,青岛市共办理结婚登记1181对,这一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76对。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青岛市结婚数量为49918对,比2021年增长1465对,这是自2011年至2021年连续十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长。
纵观青岛市从2008年至2021年的结婚登记数量,基本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2008年结婚登记数量共有64230对,2009年增长至74541对,2010年又降至57251对,2011年又增长至78760对,为14年里登记结婚数量最多的年份。此后,开始逐年下降,到2020年跌破5万,下降到了48663对,2021年降至48453对,而2022年的结婚数量虽然还没有突破5万大关,但是均超过了2016年至2021年每年的结婚数量。
对此,青岛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四级调研员秦豆豆认为,尽管去年的结婚数量连续十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长,但是只是一年的数据,无法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当年的适婚人口数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民政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也延续着持续下滑的态势。结婚人数持续下降,一方面与适婚人群总数减少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年轻人尤其是“90后”初婚年龄大幅推迟有关。《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结婚登记人口年龄分布数据总体看,30-34岁和35-3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占比都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若以30岁为界来看,30岁以及以上人群占比合计达到了48.2%,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在岛城婚姻家庭辅导心理专家李璇看来,初婚年龄大幅推迟,除了跟当下年轻人受教育年限更长、经济压力大等因素有关外,也与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逐步提高导致的婚姻观念和态度的转变等内在原因有关。
此外,李璇发现,老年人对待子女婚姻和生育问题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以前身边有个30多岁没结婚的人,七大姑八大姨会轮番上阵催婚,现在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宽容度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尊重年轻子女按照个人意愿来生活。”
在工作中,她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养猫养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养猫作为宠物的年轻人很多。宠物和人会产生依恋关系,单身青年在生活中有了伴,可以支持到他/她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得到解压和陪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单身青年对于另一半需求的降低。”李璇说,对于这一现象,她正在进行相关的调研,以进一步探析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西海岸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中式颁证大厅内,一对新人拍照留念
踏春而至的“婚礼热”
春节一过,90后姑娘庄雅芳就开始忙了起来。
她是一名从业已10年的婚礼策划师。近日来她所在公司暖心婚礼咨询的客户就没停过,“有之前婚礼延期的客人希望尽快举办婚礼,也有新的客户也开始筹备举办婚礼”。
婚礼,对于新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且浪漫的仪式。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婚礼曾被按下了“暂缓键”。而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一股婚礼热潮正踏春而至。
在此之前,庄雅芳的工作节奏停缓了不短的时间。
“尤其是在2022年北京疫情防控放开前那一段时间,我们所有北京的婚礼都暂停了,场地也都封了。”庄雅芳告诉记者,疫情下的婚礼总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比如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会减少,主持人等工作人员也有可能不能到场,“这需要做好多种准备”。
“如果因为疫情,婚礼得改期怎么办?”这是杭州麦曲婚礼策划师李民斐在过去几年经常被备婚的新人问到的问题。在她看来,疫情期间备婚的人会更加犹豫,“他们充满担忧,总是担心婚礼会不会被延期”。
不想办一场“口罩婚礼”, 在北京生活的95后姑娘黄妍便将原本在去年举办的婚礼延期到了今年。她原本计划在2022年2月22日领证,在9月24日办婚礼,到了10月去新疆度蜜月。
然而领证前半个月,她被居家隔离,“当时已做好了改期领证的准备”。幸运的是,领证前一周她所在的小区解封,她和另一半赶紧回天津办理结婚证。但是二人的亲朋好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结婚请柬发出后,每天都会有亲友告知无法出席,原本准备的10桌婚礼酒席最后只剩3桌,最终只好将婚礼从2022年9月延期到10月,再延期到今年3月26日。
“有的新人宝宝都生了,婚礼因为不断延期还没举办成,也有的新人直接说自己不想办了,决定旅行结婚。”庄雅芳遇到过不少历经曲折的婚礼。去年11月,一场在深圳海边的婚礼在举办前一周,“几乎每24小时宾客减少5%,而在距离婚礼5小时的时候,主持人也因小区封控无法到场……
这些曲折的疫情下的婚礼,在庄雅芳看来,也是一份特别的回忆,“虽然曲折,但多数婚礼的最终呈现还是很温暖的”。
如今,庄雅芳感觉婚礼这一行业正在回温,“我们了解到的,不少星级酒店以及一些很有特色的场地,基本满档了,有的场地甚至清明节的档期都订满了”。
婚礼摄影师张磊也有同感。2022年他拍摄的婚礼不超过10场,无奈之下只能转做自己的副业——配音师。而今年元旦开始,他所在的工作室平均每天会接到10个订单,档期已排至2024年10月。
“我从业7年了,还没见过这么多的订单量。”张磊说,今年堪称近几年的“最拥挤结婚季”,平时一场婚礼摄像约600元,现在涨到了900元。据他观察,不少前些年受疫情影响取消或者推迟婚礼的新人都想在今年举办婚礼,他所在的工作室2023年以来拍摄的婚礼中,延期举办的婚礼约占70%。
百度搜索指数显示,2023年以来,婚宴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涨285%,婚纱摄影搜索量同比上涨126%。一位天津的婚礼策划师近来忙得饭也顾不上吃,“领导给我订的午饭,凉了热,热了凉,到了晚饭时间我也没吃上”。
不过,工作生活在杭州的李民斐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变化,“可能是因为之前杭州受疫情的影响并不大”。她告诉记者,每年的春天,尤其是农历新年后,婚礼相关的咨询都会多起来,“因为婚礼一般集中在气候比较舒适的9月、10月、11月,新人们往往会提前半年多开始准备”。
李民斐从事婚礼策划已有10年。在她看来,前几年追求省心实惠的“套餐”的新人很多,现在更多新人追求个性化的婚礼,“他们普遍想要举办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婚礼,要自己很轻松、快乐,更在意自己的内在需求、情感抒发”。在她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举办婚礼不仅仅是“走一个流程”,而更像“用心办一场难忘的聚会”。
95后姑娘高歌起初并不想举办婚礼,她觉得“归于生活的平凡才是浪漫的极致,婚礼只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而已”。在她和老公的长辈看来,一场隆重的婚礼是全家人对她的重视。
几番沟通下来,高歌及其丈夫选择尊重双方父母的意愿,但他们却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避免过度煽情,流程简单直接。她们取消了闹洞房环节,也没有订婚车,剪辑了一段VCR想在婚礼现场播放,内容是他们恋爱以来的生活日常。
“我希望来参加我婚礼的人能够在简单温馨的氛围中见证我们的爱情,至于花多少钱,摆多少桌,我都不在意。”高歌说,自己更在乎现场的宾客有没有被照顾得很好,这也是她反复和丈夫沟通的事情。
而黄妍在是否举办婚礼这件事上从没犹豫过,她从小就有一个草坪婚礼梦。“那里有蓝天、白云、绿草、气球,最重要的家人和朋友出席我的婚礼,我坐着白色马车出现在他们面前。”一提到即将举行的婚礼,她笑得眉眼弯弯、眼睛也分外有神。
“我参加过很多在酒店办的婚礼,大家坐在餐桌上就边吃边看,吵吵闹闹,没有我想象中婚礼该有的庄重和仪式感,我不想让我的婚礼变成一个流水席。”黄妍坚定地想办一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婚礼,她觉得,草坪婚礼会让亲友对新人有百分百的关注度,这样的婚礼意义更大。
黄妍和丈夫从2021年就开始筹备婚礼,提前一年就订到了满意的草坪场地,关于婚礼的各种设计细节,也已和策划师沟通数十次。对于婚礼的流程和内容,他们也花费了很多心思——提前买了各种各样的糖果进行测评,并询问亲戚朋友的口味偏好,最终选取了几款饼干和软糖作为喜糖;购买了120张拍立得相纸,供亲友们入场时拍照留念;伴郎还将在现场表演变魔术、跳街舞和唱歌的节目……黄妍的丈夫李凯瑞说,“我希望大家在参加我们婚礼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心意”。
在庄雅芳看来,相对而言,90后、00后更在意自我的体验感,不是为了形式化的一个流程或表演,更在意自我和内心,“以前的人更在于体面,现在关注的重点从‘客人’开始转变为‘自己’”。
庄雅芳还观察到,近些年,婚礼的规模有所变化,小型婚礼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新人对婚礼的花费更加理性,“也有客户办婚礼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但也有很多新人会考虑花费的合理性”。
不过,价格从不是衡量婚礼的最重要标准,最重要的是当天的温度和记忆。
开年迎“结婚潮”,北京婚宴场地预订火爆 酒店:全年都是旺季,有订单排到明年
“今年全年都是婚宴预订的旺季。”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气温逐渐转暖,酒店、礼堂等婚宴场地的预订需求日益旺盛,“甜蜜经济”正在不断升温,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景象。2月14日,海报新闻记者从北京多家酒店和婚礼策划公司了解到,其明年5月份的档期已被不少准新人预订。
“在‘五一’和‘十一’这两个节点,我们的档期几乎都被预订满了,可选择的范围不大。而且现在这个时间段,光是来看场地的人就要比往年多出两三倍,所以有需求的新人要抓紧对比、预订起来了。”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家一站式婚礼礼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因为疫情,很多新人的婚礼都有所推迟,今年的相关需求量大幅增加。其中,今年“五一”和“十一”是婚礼订单最火爆的日子,预计到11月、12月份,其订单才会有所减少。
“今年的档期都满满的,一点都不夸张,我们已经预订出去很多2024年5月份的档期了。有一对新人的婚期是在2025年9月份,他们上周日就已经来看场地了。”该工作人员说,因其婚宴场地预订需求量较大,目前在周末期间,每天有将近100对新人进店咨询婚宴场地事宜。
随后,记者致电了北京多家可提供婚宴场地的酒店。其酒店工作人员均表示,今年全年都是婚宴预订的旺季。除订单火爆的“五一”“十一”外,其他月份普通周末的档期也相对紧张。
与此同时,随着“甜蜜经济”不断升温,致力于婚礼策划和婚礼场景定制的婚庆行业也迎来了“春天”。
“今年举办婚礼的新人比较多,不光婚宴酒店不好找,我们很多工作人员的档期也不好调,都是要提前确定档期的。现在已经有人来预订明年的婚礼策划了,在我们的订单里面,有很多是明年五六月份结婚的新人。”北京一家婚礼策划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在婚礼策划方面主要包含:提供主持人、化妆师、摄影师、摄像师、策划师等相关人员和进行场景布置。因其今年的婚礼策划需求相对较大,相关工作人员的调配压力也有所增加。
而在北京的某家婚纱店内,到店试婚纱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该婚纱店工作人员称,以前试婚纱的客人主要集中在周末,但现在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到店的客人都不少。由于目前客流量较多,该婚纱店还采取了到店预约和限流措施。“工作日到店要提前3天预约,周末到店则要提前1周,我们一天最多能来30对客人。”该工作人员说。
>>>>>旅游火爆 镜头连中外 | 中国游客 “组团”再出发
旅行社出境团队游正式重启,各家旅行社的大厅又热闹起来。
↑2月8日,消费者在中国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销售网点咨询。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月9日,市民在中国浙江省诸暨市一家旅游公司咨询出境游的相关情况。新华社发(郭斌 摄)
中国试点恢复赴泰国、柬埔寨、菲律宾、阿联酋、瑞士等20个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
↑2月8日,在中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出发前往泰国旅游的游客在机场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月6日,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的首个赴泰国旅游团在中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新华社发
↑2月7日,中国游客在泰国曼谷大王宫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2月7日,中国旅游团游客在泰国曼谷大王宫景区合影。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2月7日,中国游客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法拉利世界主题公园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真诚的友谊不分国籍,欢迎中国“老朋友”再度到来。
↑2月7日,国航航班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国际机场接受水门礼。新华社发(批隆 摄)
↑2月6日,在泰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一名中国游客与工作人员自拍。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1月24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机场,菲律宾旅游部长克里斯蒂娜·弗拉斯科(前右二)为中国游客送上伴手礼。新华社发(乌马利 摄)
↑2月6日,在泰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他沙展示送给中国游客的礼品。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自去年年底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序恢复公民出境游之后,越来越多中国游客重新出现在世界各地。
↑1月24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机场,礼宾人员在抵达大厅为中国游客戴上串珠项链。新华社发(乌马利 摄)
↑1月20日,在埃及开罗国际机场,表演埃及传统舞蹈大裙舞的演员与中国游客合影。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业内人士认为,当防疫政策调整、旅行限制放开后,很多被抑制的需求将得到释放,中国游客将为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动能,未来十年全球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增长。
↑旅游大国瑞士早早做好了迎接中国游客的准备。1月12日,世界最知名滑雪胜地之一的瑞士少女峰在缆车起始站的餐厅挂起了红灯笼。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这是1月12日在瑞士少女峰滑雪场附近拍摄的雪景;美丽的景色等候着中国游客的光临。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疫情阴霾正在消散,出境旅游正在升温,中国游客给各国旅游业带来了人气,提振了人们对经济复苏的希望和信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空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2月6日,在泰国曼谷廊曼机场,工作人员展示欢迎中国游客的横幅。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新玩法激发新活力
旅游终于迎来回暖,虽受3年疫情冲击,但旅游业却淬火弥坚,创新不止,围绕市场变化和游客对旅游的高品质需求,不断与其他行业融合出新业态。
为美食开启一段旅程、住民宿就是休闲度假、沉浸体验融合多样玩法……旅游越来越好玩,令我们充满期待。
“来深圳吃个夜宵再回香港。”2月6日凌晨,脚踩人字拖、一身休闲装的刘女士从香港入境深圳,成为皇岗口岸恢复深港24小时通关后的“入境第一人”。像刘女士一样向着美食出发,已成为许多人出游的“第一动机”。
从长沙文和友、成都吼堂老火锅到广州点都德,兔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多家餐厅客流爆满,其中不乏异地食客。美团数据显示,三亚、成都、重庆、大理、北京成为异地消费者堂食订单量最多的前5座城市。
不少消费者并非初次到访这些热门旅游目的地,而是“寻味再来”。常年在杭州工作的万先生告诉记者,大年初三下午,他一下高铁就直奔北京四季民福烤鸭店故宫门店排队等位,“每次来北京,就惦记着这只鸭子。”万先生笑道。
为方便异地食客大快朵颐,许多商家推出预制菜产品。据西安饭庄相关负责人介绍,囊括了半成品凉菜和烩三鲜、羊肉泡馍等特色热菜的预制菜礼盒很受欢迎,春节期间销量大增。以预制菜为代表的美食旅游新产品,也丰富了游客的餐饮选择。
除了知名饭店,本地特色鲜明、时令产品丰富的菜市场如今也成为年轻人开启美食之旅的必逛之地。在小红书APP中,上海市的蒙西菜场被贴上“烟火气小店”“神仙菜场”等标签,菜场中的羌饼、爆鱼、白斩鸡、沪派蛋糕等小吃经过美食博主的推荐,吸引了众多点赞收藏。这些曾经藏在街头巷尾的地道美食,如今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被更多人熟知,成为深入了解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窗口。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认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来源,已由传统的景点观光转向由游客兴趣点构成的休闲旅游产品。美食作为其中一环,具有引领城市休闲新业态的潜力。
“1月份,我们接待了很多外地游客。”海南省万宁市海角之花民宿主人朱海莲告诉记者,过去一个月入住率超过70%。
近期利好政策不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复苏。飞猪、小猪民宿数据显示,1月份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132%,并已超2019年同期。
“现在和家人出去玩,更喜欢住民宿,尤其是那些风光秀丽、交通便利的乡村民宿。”来自成都的游客小罗说,乡村民宿往往融合了更多当地的人文风俗、地道美食、采摘耕种等体验,“难得家里的老人、孩子都喜欢!”
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重要内容,而结合了田园风光、住宿服务和沉浸式生活体验的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持续吸引游客的一把“金钥匙”。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此前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有效发挥带动效应。”
“‘民宿+’主题产品丰富了乡村民宿多元体验,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与特色需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乡村民宿中度假。”飞猪民宿业务总经理、小猪民宿首席执行官王连涛介绍。
小猪民宿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平台上的精品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260%,90后、00后成为游客主力军,占比超87%。北京、成都、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在民宿过大年”的热门目的地。
在“天子驾六遗址坑”聆听两千多年以前周天子的内心独白,走进“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见证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从无到有……今年春节,全国近20万观众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沉浸式体验21个不同主题的戏剧表演。“震撼力十足”“后劲很大”“不想离开”等评语,出现在戏剧幻城的留言板上。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体验全方位调动人体感官的“沉浸式”玩法。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认为,数字传播、虚拟交互等数字技术日渐成为文旅市场推动产品迭代创新的主动力,在创新文旅体验形式、丰富产品供给、催生消费新业态、促进产业跨界融合等方面的作用日渐显现。
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室内沉浸式娱乐项目,如今与景区演艺项目及露营徒步等户外运动深度融合,发展出“剧本游”“城市漫步”等新鲜玩法。今年元宵节,无锡市荡口古镇景区推出沉浸式光影夜游等互动节目,游客提灯走桥,穿越古今,感受别样的节日氛围。
在重庆,洪崖洞、湖广会馆、大足石刻等10余个景点被串联成4条主题线路,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或现场向工作人员领取任务及线索,依次到达不同景点。为破解谜题,游客需要深度参与到预设的历史文化故事当中,“这种在旅行中玩实景剧本杀的形式,让我对沿途的历史文化遗存印象更深,体验更强。”00后剧本游爱好者高姿含告诉记者。
重庆: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点亮沿江“夜经济”
⬆️2月9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小熊集市体验围炉煮茶。
今年以来,重庆发布多条政策措施鼓励夜间消费,不断调整优化业态、改善消费环境。重庆对多个特色夜市街区进行了提档升级,强化商旅文体融合,在加速消费市场复苏的同时,也为灵活就业群体的创业就业提供了平台、增强了信心。璀璨的夜景正成为这座山城开辟消费新业态的重要场景,“夜经济”也成为推动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动力。
重庆目前已经陆续打造龙门浩老街、十八梯—山城巷传统风貌区等1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市级夜市街区30多条。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影报道
⬆️这是2月9日晚拍摄的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小熊集市(无人机照片)。
⬆️2月10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观看相声表演。
⬆️2月9日晚,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小熊集市,手工汤圆店主陈苗在为游客煮制手工汤圆。
⬆️2月9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小熊集市休闲游览。
⬆️2月10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休闲游览。
⬆️2月9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小熊集市休闲游览。
⬆️2月10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休闲游览。
⬆️2月9日晚,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小熊集市,来自澳门的摊主钟嘉明将制作好的特色饮品递给消费者。
⬆️2月10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品尝重庆火锅。
⬆️2月10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洪崖洞街区游览拍照。
⬆️这是2月10日晚拍摄的重庆市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和远处高楼林立的解放碑CBD夜景(无人机照片)。
⬆️2月10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洪崖洞街区游览拍照。
⬆️这是2月9日晚拍摄的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彩虹集市(无人机照片)。
⬆️2月9日晚,游客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旁的彩虹集市休闲游览(无人机照片)。
>>>>>春耕春播,企业生产忙 从三个关键词观察开年开局 春天孕育希望 中国奋跃而上
广西,绽放的非洲芙蓉花引来小鸟在枝头停歇;贵州,洁白的玉兰花亭亭玉立;江苏,盛开的红梅花灿若云霞……早春时节,春花开放、生机勃勃。
与大好春光相呼应的,是神州大地上无数奋斗者拼搏的身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各地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传递出火热的干劲、坚定的信心。
最近一段时间,多家国际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中国经济是为数不多提振全球预期的积极因素,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春风浩荡满目新,不负韶光万里程。观察开局之年的中国,“热”“搏”“新”等关键词跃然眼前。在奋进的春天里,中国正向着目标奋跃而上。
热 热力四射
有这样两张遥感卫星拍摄的图片:2023年2月4日与2022年12月18日的安徽省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热红外影像图。对比来看,最新的照片中,红色区域面积明显增大。这意味着,随着工业生产和人流活动不断增加,地表温度相对上升。
透过这两张热红外影像图片,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开年开局的“热力值”。没错,如果要用一个可感知的形容词来描述开年的中国,那么这个字一定是“热”。
——火热的工地,重大项目齐开工。
立春时节的龙江大地,千里冰封未解,重点项目却干得火热:哈尔滨地铁3号线西北环,春节期间4个盾构工区同时施工,焊花点点;双城飞鹤乳制品智能产业园建设项目现场,工作人员紧张地进行设备调试;大庆聚碳酸酯联合项目施工处,大型作业机械来回穿梭……
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2023年度第一批集中开工。这次集中开工项目共计167个,数量为历次集中开工活动中最多。多市县同步密集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海岛各处擂响兔年“战鼓”。
一南一北两个省份,体感温度虽有别,工程建设却呈现出同样的热火朝天景象。能源、交通、水利、电力……一批批国家重点专项、超级民生工程、外资标杆项目在陆地、海上、空中齐齐开动建设,将纸上的“施工图”转化为发展的“实景画”。
重大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项目动起来,投资跟上来,信心强起来。从地方两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多地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集中于6%-12%,普遍高于各地GDP增速目标。
——火热的消费,烟火气升腾起来。
北京前门,暖阳和煦,人声鼎沸。“来,看镜头!”前门大街上,喜庆的小灯笼缀满人行道旁的树枝,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里的各色小吃店食客满堂,不时经过的“铛铛车”发出清脆的铃声……不少市民来到这里,用相机记录下美丽的风景。
重庆洪崖洞,华灯初上,游人如织。“美,好震撼!” 近处,美食飘香、歌声悠扬的夜市里人流熙熙攘攘;远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而成的渝中半岛上灯火璀璨。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打卡“夜山城”。
一昼一夜两个场景,彰显消费市场的热度。随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开年以来,国内消费复苏脚步加快,餐饮、旅游、电影市场人气旺盛,各类消费市场均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暖”意十足。
各地各部门乘势而上,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新疆开展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汽车下乡专项行动等,全面促进汽车消费;山东研究制定支持商贸流通行业促进居民消费的10条政策措施;上海明确实施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陕西提出积极培育运动、康养、托育等消费新热点……
——火热的招聘,求职招工忙不停。
2月1日,四川春节后首趟省际劳务协作专列从成都东站出发,600余名川籍务工人员乘坐这趟免费专列,赴广东返岗复工。“政府统一组织,把我们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特别省心。”提着行李和政府发放的返岗礼包,四川遂宁市安居区保石镇的刘祚海快步登上列车。
在另一辆由广东广州开往浙江宁波的一趟K210次列车上,来自浙江衢州、湖州、绍兴等地的企业招聘人员走进各个车厢,向乘客分发企业招聘宣传单,直接在火车上进行招工,有意向的旅客可以直接到餐车面试。这次列车招聘会共吸引浙江省10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近5000个,不少“打工人”还没下火车,新工作就到手了。
一供一需,劳动力市场的两头都很旺。据人社部最新统计,今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火热开展以来,各地有序组织就业服务活动,截至2月5日,全国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万场,发布岗位约1300万个,组织专车、专列、包机9000多辆(列、架),输送劳动者近50万人,有力保障了企业复工复产、农民工返岗就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分别比上月提高2.9个和3.8个百分点,各类企业用工景气度均有所上升。一家头部招聘机构工作人员的感受可能更为直观。为保证招人公司的真实性,职位审核员需要实地走访、审核企业。最近他们发现,2023年一开年,每天需要探访的企业数量骤增,日行3万步以上。
心气是热的,劲头也是热的。2023年春天,中国处处热力四射,各地争先恐后、奋力开跑。
搏 奋进拼搏
近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从视频画面里看,出舱航天员的身后,就是深邃的宇宙和蔚蓝色的地球,中国航天的“宇宙级浪漫”再次惊艳所有人。一朝梦圆,背后是成千上万航天人日日夜夜的钻研攻关和接续奋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23年开年中国人的姿态,一定是拼搏。不断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势头,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拼搏是最直接的成功秘诀。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
2月9日,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高标准农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放眼望去,灌溉沟渠维护、水土取样检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年是本片区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一年,为了保障春耕,必须争分夺秒抢农时,把前期任务完成。”吕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郑立全说。
又到一年春耕时,不误农时不负春。东北沃土,春播备种备肥已开始;中原粮仓,小麦返青,春灌喝上“第一水”;南国沃野,油菜春管正当时。当下,从南到北,各地陆续进入春管春耕时节。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夏季粮油生产基础较好,农资供应充足,备耕有序推进,春播粮食意向面积稳中略增。
——订单源源不断,生产马不停蹄。
“订单多,我们提前结束假期赶回来。”1月25日,农历正月初四,位于四川省内江市的四川明泰微电子有限公司已有员工到岗。生产线从开机到运行,需要两天到三天调试,不少内江本地员工放弃休假,抢出生产时间。明泰微电子公司主要业务是封装芯片,由于处于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企业订单需求量一直很大。公司行政总监杨娟说,今年一季度将有大批订单要交付,节后追产能,一天都耽误不得,“大家都想着抓紧干,不辜负好年景。”
产线不停机、工人轮班转,不只是四川,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企业不仅加紧复工复产,还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有的公司订单排到了半年后。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0.1%,连续3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创18个月以来新高。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随着市场主体活力、居民消费潜力和产业升级动力的有效释放,工业经济稳步回升态势保持不变,将为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消费不断档,服务“不打烊”。
早上7点,北京朝阳区双桥东路一家网点的快递员张宏鑫就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他负责配送的区域是两个较大的居民区,货量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送300多件,一直忙到夜里,连饭都顾不上吃。为了及时将包裹配送到家,他和一些同事,甚至春节也在岗。
像张宏鑫一样,许多服务业从业者用自身的坚守和奋斗,支撑起了大家生活的日常便利。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超过100亿件,比2019年达到100亿件提前了40天,比去年提前了2天。一头连着生产供给,一头连着消费需求,快递业被称为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39天破100亿件,每一件快递都包含着快递小哥的辛勤劳动,也折射了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
幸福是干出来的。2023年开局,各行各业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展现出奋跃而上的新气象。
新 新意盎然
1月28日上午,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黔西市洪水镇洪箐村一处荒山上,当地党员干部与群众一起义务植树,以厚植绿色生态的方式开启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
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各级领导干部、基层群众已连续9年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从乌蒙山区到苗乡侗寨,各地结合当地生态和经济发展实际,种下不同种类的树木,有的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林木,还有的是增收致富的油茶、果树。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种树,也是种下“希望”。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就像新绿从树木萌发,各地干事创业的新意也在新年凸显。
浙江瞄准“地瓜经济”。1月28日的兔年新春第一会,浙江提出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紧接着,杭州市推出22条总部经济新政。总部经济被形象地比喻为“地瓜经济”: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依然扎根在这片土壤里。出台新政,杭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进一步扶持、培育和引进总部企业,推动全市总部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发挥总部经济在促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积极作用。为此,杭州也给自己定下了可量化的指标: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新增100家以上,百亿级总部企业突破60家,千亿级总部企业突破10家;到5年后的2027年,杭州要实现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和集聚辐射能力明显提升,构建具有鲜明杭州特色的全国一流总部经济中心。此次杭州的“新打法”,可谓雄心勃勃,瞄准了总部经济的“真一线”。
湖北在区域协同发展上推出新动作。2月7日,湖北省发布《武汉新城规划》,提出努力打造“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即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新城规划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横跨武汉、鄂州两市,规划面积约719平方公里。武汉新城位于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地理中心,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人口增长动力强劲,科技创新优势显著,新兴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策源、产业带动,都需要高端人才的充分流动和生产要素的突破壁垒,而新城规划横跨武汉、鄂州,正是基于此点考虑。武汉新城,有望成为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的主引擎,加快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步伐。
安徽在促进创新上下功夫、出实招。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印发《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干政策》,要求加快推进“科大硅谷”建设,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政策提出,将联合中国科大等科研院所全球校友资源,支持建设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和全球校友事务部,作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平台和窗口,开展创新创业“双招双引”等工作。同时,欢迎全球有志之才加入“科大硅谷”,成为全球合伙人,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从科技体制创新到投融资的模式,从成果转化的机制到资源链接的机制,合肥进行了全方位的突破设计,打造出一个政策特区,新政因此备受关注。
此外,陕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驱动力;福建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上海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开年就开跑,奋战开门红。各地真抓实干,向“新”发力,信心满满启新程。
山东青岛:外贸订单多 纺企生产忙
2月13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一家公司的工人在生产出口到海外的服装产品。
早春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纺织服装企业加紧赶制外贸订单,力争实现首季“开门红”。近年来,即墨区依托传统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持续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改造,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助企拓展海外市场。新华社发(梁孝鹏 摄)
2月13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一家公司的工人在生产出口到海外的服装产品。
2月13日,山东省青岛一家公司的工人在智能印花生产线上生产出口到海外的服装印花产品。
2月13日,山东省青岛一家公司的工人在生产出口到海外的服装面料。
2月13日,山东省青岛一家公司的纺织工人在生产出口到海外的服装面料。
春耕图
2月14日,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庙山村农民在管护农作物幼苗。新华社发
初春时节,农民抢抓农时,翻整田地,播种育苗,各地呈现出一派春耕农忙景象。
2月14日,湖南省常宁市庙前镇春和村农民在整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2月13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的长江现代农业园区,村民在育秧中心管护辣椒苗。新华社发(黄正华 摄)
2月14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村民在油菜地里套种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2月1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东门街道高车村,村民在大棚里整地。新华社发(何红福 摄)
2月1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上渡村,农民在给刚移栽的农作物覆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蒋克青 摄)
2月1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村民进行玉米播种育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潘建勇 摄)
2月13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营江街道白地头社区,村民在采收藠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何红福 摄)
2月13日,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铜鼓镇幸福村,村民在蔬菜地里除草、施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邱洪斌 摄)
2月14日,农民在贵州省安顺市七眼桥镇九龙屯村田间栽种大葱。新华社发(陈熙 摄)
2月14日,茶农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茶园内开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施亚磊 摄)
2月14日,石家庄市赞皇县黄家沟樱桃种植基地,果农进行人工授粉。新华社发(张晓峰 摄)
企业生产忙
2月13日,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刺绣公司就业帮扶车间,工人剪除成品上多余的线头。新华社发(龙涛 摄)
新春伊始,各地企业加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力争实现首季“开门红”。
2月13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电子公司,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新华社发(蒋克青 摄)
2月13日,在江西省赣州市一科技装备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赶制订单产品。新华社发(胡江涛 摄)
2月13日,湖北省枝江市一纺织企业员工生产赶制订单。新华社发(刘卫东 摄)
2月13日,江苏省淮安市一光电科技公司,工人在加工打印机“鼓芯”。新华社发(赵启瑞 摄)
2月13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科技公司员工在生产出口东南亚的轮胎。新华社发(杜昱葆 摄)
2月13日,在湖南省郴州市高新区一电机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安装拖拉机引擎盖密封条。新华社发(曹高林 摄)
2月13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一车业公司车间,工人进行汽车零配件打磨作业。新华社发(王华斌 摄)
2月13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产业开发区一机械工程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赶制国内外订单产品。新华社发(刘贵雄 摄)
2月11日,山东省枣庄市一新材料公司的职工在加工高端纱线。新华社发(孙中喆 摄)
2月1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工业园区,工人在机绣车间作业。新华社发(磨桂宾 摄)
2月13日,工人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一光学玻璃智能生产线上忙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罡 摄)
2月12日,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高新区一家农机制造企业,工人在装配微耕机。新华社发(乃继辉 摄)
2月14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汽车部件公司,全自动机器人高速运转,赶制订单产品(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谭云俸 摄)
2月14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汽车部件公司,全自动机器人高速运转,赶制订单产品。新华社发(谭云俸 摄)
强信心·开新局丨新华时评:消费回暖为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近期,深港陆路口岸全面恢复正常通关。从连接香港和内地历史最久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到2020年启用、近期首次开始客运通关服务的莲塘/香园围口岸,站台上人流涌动。不少周围的商户说,近期往来深港旅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在粤港澳大湾区,火热的消费热潮,为经济增长增添信心和动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着力扩大需求的举措共同发力,“消费马车”正跑得稳、跑得快、跑得远。消费火热的景象再次回归,为提振全年经济开了好头。
持续提振消费信心,要打好促消费“组合拳”。过去几年受到疫情影响,消费市场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一些市民存在不敢消费、不便消费的情况。多措并举稳定就业水平和提高收入预期,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大小企业忙起来,物流快递跑起来,消费才有十足底气。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市场回暖的基础会更加牢固。
消费“火起来”、经济“热起来”,还要瞄准消费新动向提质升级。露营、剧本杀、围炉煮茶……近年来,消费市场多样化、新颖化、个性化、健康化趋势明显。新技术新应用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消费体验。同时,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消费潜力会进一步释放。
消费回暖为中国经济复苏注入动力,有效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下一步,通过捕捉新机遇、挖掘新潜力,“消费马车”会跑得更快更好,持续为经济企稳回暖加力。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海报新闻、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半岛全媒体记者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