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肉 台南 台湾人 不吃 本来

台湾人本来不吃牛肉,为何牛肉汤却成为了代表台南的食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5 14:31:02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台湾发展历程中,台南是最早开发的城市。十七世纪大航海时代「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来到大员建立热兰遮城(后来的「安平古堡」),作为东亚贸易据点。尔后郑成功在台南建立短暂的「郑氏王朝」(1662-1683)。

到了十七世纪晚期,台湾被纳入清帝国的版图(1683-1895),可以说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为止,台南一直都是台湾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1895年日本领台,在台北建立台湾总督府,台湾的权力中心从台南转移至台北。即便如此,台南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仍是台湾最古典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高铁通车,古都台南的传统饮食吸引许多观光客,当地有荷兰人引进的食材(直接或间接),例如虱目鱼与芒果,还有平埔族的饮食以及闽粤汉人从原乡带来的饮食习惯,不同的族群文化相互影响,最后发展出甚具地方特色的食物,包括担仔面、菜粽、肉粽、虾卷、碗粿、米糕、清蒸肉圆与各式类。

读者或许会好奇,为何台南赫赫有名的现煮「牛肉汤」未见其中?

如果我们查看「阿霞饭店」或「阿美饭店」等台南老字号餐馆,会发现并没有「牛肉」这道菜肴。有趣的是,现在到台南旅游,「牛肉汤」却成为观光客必尝的「传统」饮食之一,「台南牛肉节」更成为每年盛事,让许多人误以为「牛肉」是台南人的传统饮食,实际上,若借用霍布斯邦(EricHobsbawn)等人的理论,「牛肉汤」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Theinventionoftradition)。[1]

「牛肉汤」何时成为代表台南的食物之一?据推断应该是1990年代中期,牛肉汤开始在台南普及并随着「牛肉节」的出现而成为代表台南的一道美食。诚如前文提到,传统台湾并无吃牛肉的文化,清代台湾人的餐桌几乎看不到牛肉,因为牛只肩负农耕的重责大任,同时也是运输工具,因此清政府禁杀牛只,一般百姓基于情感也不忍食用牛肉。

然而,日本殖民政府来台后,改变了台湾人的饮食习惯,鼓励台湾人「学习」吃牛肉,不过当时牛肉数量有限且多在士绅阶级消费,他们模仿日本知识份子以「牛肉锅」(スキヤキ)的烹饪方式食用。二次战后潮汕移民来到台湾,带来了以牛肉为主的「沙茶菜肴」(shachacuisine),并在台南地区形成甚具特色的饮食风情。

展开全文

本节透过台南士绅吴新荣(1907-1967)的生活经验察看台湾人「牛肉」饮食的变化。吴新荣出生于日治时期,他是一位医生、文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堪称「斜杠青年」,代表了日本时代到战后时期台南的地方菁英。

更珍贵的是,他留下了1933年9月4日至1967年3月15日期间的日记,内容丰富,包括当时文人活动、医病关系以及对时事的评论,同时也纪录了常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吴新荣的研究相当重要,历史学界透过其日记了解台南地区士绅阶级的日常生活,例如陈文松在《来去府城透透气──1930-1960年代文青医生吴新荣的日常娱乐三部曲》一书中,从日常生活史(everydaylife)的视角探讨吴新荣喜爱的三种娱乐活动:看电影、打麻雀(麻将)和下围棋,从而了解当时知识份子从事的文化活动与政治意涵。

许宏彬在〈行医营生──小镇医师吴新荣的医业、实作与往诊〉一文,从医疗市场的视角讨论像吴新荣这样的小镇医生,必须关心地方脉动,并且透过「往诊」与病患家庭紧密互动,医业方能长久。

另外,曾品沧从饮食史的角度,探讨吴新荣等知识份子在品尝「锄烧」的同时,将自己与日本及西方文明接轨。本文也是以吴新荣为研究对象,分析战后在潮汕移民带入沙茶牛肉后,吴新荣的饮食新体验。

首先,我们查看吴新荣1950年代的日记。在1955年10月24日的日记中,吴新荣提到他前往台北参加台湾省医师公会,然后去「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商讨台南县志事宜,友人招待他到「万华市场」吃「汕头牛肉」,可见战后初期万华已有汕头牛肉的消费。

1958年11月27日的日记写道,吴新荣搭乘公路局汽车来到台南市,与人商讨即将在十二月举办的台南县市文物展览会,之后与好友陈日三「同往夜市吃沙茶牛肉」,饭后去「大全成戏院」看日片。[7]陈日三经常出现在吴新荣的日记中,他是吴新荣的挚友,曾任职台南县文献委员会编纂组,尔后从商,具文学长才,曾译著日本民俗考古学者国分直一(1908-2005)的著作〈四社平埔族的尪姨与作向〉与〈阿立祖巡礼记〉等文章。

到了1959年,吴新荣记载关于「沙茶牛肉」的饮食经验。当年1月29日,吴新荣去嘉义替女儿珠理办理嫁妆,回到台南已晚,与妻女三人饥肠辘辘。

「我们就在宝美楼前圆环边,吃过三人份的抄【沙】茶牛肉。这样饭菜已便宜又好吃。中国人自有史以来就讲究吃,又讲究性,以致此两方面,已不使其他民族追从。我们开了三十三元,各人鼓腹而归。」

相较于当时本省人甚少吃牛肉,作为士绅阶级的吴新荣却十分喜欢牛肉的滋味。文中出现的「宝美楼」是日本时代著名的台湾料理店,1934年建于西门圆环的西南隅,这栋四层楼建筑是台南地标,直到1970年代都是台南士绅出入的场所。

另一则日记写道,该年11月23日,吴新荣先参加「日本医师会」武见会长的欢迎会,之后与好友陈日三同去夜市吃沙茶牛肉炉,然后再去「赤嵌戏院」看电影。

到了1960年代,吴新荣对于潮汕人传来的「沙茶菜肴」愈趋熟悉,日记多处提到享用「沙茶牛肉」的经验,其中几则特别有趣。

1960年2月10日,吴新荣先去台南「大明印刷局」查看《台南县志》的进度,接着与好友陈日三在夜市吃「沙茶牛肉」,再去「南都戏院」看电影。日记中写道:

「虽然是禁屠日,外省人还有人【有】办法,以新鲜的给我们吃。」

1959年发生「八七水灾」,台湾受害严重,政府为了稳定物价,宣布从该年8月12日至20日禁止屠宰,尔后每周二、五为「禁屠日」,倡导军民厉行俭约,减少生活上的享受。

禁屠令维持了一年八个月,直到1961年4月6日终止,然而,依据当时报纸社论,禁屠令并未严格执行,民间依旧有私贩者。[12]从吴新荣的日记来看,虽然政府有禁屠的相关规定,但「有办法」的店家依旧能提供牛肉给顾客食用。

我们也发现生平横跨日治与战后时期的吴新荣,对于饮食的态度相当开放,同时接受日本的冷食与战后潮汕移民带来的热炒熟食。

1961年6月26日,吴新荣先去探病,然后与亲友去夜市吃晚餐,他写道:

「我们所吃的还是沙茶牛肉炉及ニギリス【ズ】シ」(按:握寿司)。[13]甚至连元旦的家族聚餐(1964年),吴新荣与家人吃的是「一东瀛式的スキヤキ(按:牛肉锅),一岭南式的砂【沙】茶牛锅」。

从上述的日记经验,我们可归纳几项重点:第一,吴新荣虽然来自台南乡下的佳里小镇,但曾经到日本求学,对于不同型态的饮食接受度甚高,可以在夜市的餐桌上同时吃冷食的「握寿司」与热食的「炒沙茶牛肉」或是「沙茶牛肉炉」,反映出他个人对于新事物的开放态度(日治/战后、冷食/热食、日本/中国)。

第二,相较于多数务农的本省家庭,吴新荣的饮食经验具有现代性,愿意品尝牛肉,从日治时期象征知识份子文明进步的「牛肉锅」(スキヤキ),到战后潮汕移民传入台湾的「沙茶菜肴」,包括炒沙茶牛肉和牛肉炉,吴新荣均欣然接受。

第三,吴新荣从佳里来到台南市,代表一种工作外的休闲表现,与朋友叙旧联谊、观赏日片与洋片,或在市区体验新的饮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