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2月14日消息(记者 姜頔 见习记者 孙维庆)2月10日下午,第19批援中非共和国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和记者通过视频电话,分享了他们在万里之外的工作和生活。
2022年6月11日早晨,第19批援中非共和国中国医疗队从浙江嘉兴出发,前往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的友谊医院,开展为期18个月的援非医疗工作。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共有11名队员,除翻译外,9名医生和1名厨师均从嘉兴选派,9名医生来自神经内科、眼科、妇科、外科、针灸科、检验、麻醉、药剂等多个科室。
队员们的合影(央广网发 嘉兴市卫健委供图)
从人文风俗到医疗工作,中非与国内有很多不同。“但我们全体队员克服各种困难,很快就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了工作。”医疗队队长、神经内科医师王宝祥说,“当地患者也对我们非常信任,一有疑难杂症就纷纷上门找‘中国医生’。”
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医疗队会尽量免去其诊疗费,有时还会赠送一些药品。从为患者治疗疾病,到逐渐与非洲人民积累起深厚的友谊,医疗队的每个队员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年元旦,一位居民给我们带了一瓶自己炒的花生米,用空啤酒瓶装了满满一瓶,每一颗花生米都把外皮去掉了。”王宝祥说。
展开全文
王宝祥在工作中(央广网发 嘉兴市卫健委供图)
中非气候十分炎热,医疗队员要采取二级防护,每天需穿防护服、带N95口罩和面屏工作,常常检查几个病人就已经汗浸衣衫。空调不制冷,当遇到停电的时候,就更是考验体力和毅力的时刻。
“虽然辛苦,但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在我们身后。”放射科医生王佳王佳说。由于医院环境设施陈旧,电压不稳,机器经常出现故障,除了要做好日常诊疗工作之外,王佳医生还要承担DR和超声机器日常保养和维修工作。每当遇到疑难问题,省、市卫生健康委及医院的领导和同事都会远程视频连线,及时协助解决。
“当患者们竖起拇指,连声说‘Merci(感谢)!’的时候,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佳感慨道。
王佳正在做超声检查(央广网发 嘉兴市卫健委供图)
法国来非的某女士踝关节肿痛是用温针改善的;中非某位新手妈妈的“妈妈手”是用小针刀治愈的;在非经商的中国人李姐的更年期心慌、失眠是用耳穴压豆缓减的……这样的故事在中医科门诊每天都会发生。
针灸科的郝亚波医生介绍,当地虽然不大,但是交通不便,很多患者都是通过步行、摩托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交替才能到达医院,仅仅是来的路都可能需要4-5小时,可即使如此,他们仍然会一周来针灸科就诊2-3次。由此可见,针灸疗效深入当地百姓心中,得到了当地患者认可。
40岁的眼科医生章友美在当地克服多重困难,坚持每周开展5至8台白内障手术。“患者就诊时说的最多就是‘je ne pas le voir pendant longtemps ’(我看不见很久很久了),来中国医疗队就诊的患者百分之七十是白内障,他们希望在中国眼科医生的帮助下重见光明。”时间越久,章友美越坚定治病救人的初心,“我希望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做好每一场白内障手术,为中非人民带来光明,努力当好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外交官’。”
临床带教、手术演示、举办讲座、开展抗疫宣教、防控指导……目前,全体队员已熟练掌握当地常见疾病谱与相应治疗措施,与非洲同事融洽共事。截至目前,第19批援中非医疗队高质量完成门急诊服务16675人次、手术476台、向海外中方机构提供便捷服务62次。
据了解,浙江省自1968年起向非洲国家马里、中非和纳米比亚派遣援外医疗队,五十年来浙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1237人次,共服务当地民众1300余万人次。一批又一批白衣战士不远万里、奔赴异国他乡,守护百姓安康。
“这趟援中非之行,就像盛开在中非大地上的花朵,带给当地患者希望。”郝亚波医生说,“我们要砥砺前行,充分发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让花开得美、开得艳,还要散发浓郁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