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石若萧。
《狂飙》一路“狂飙”。
无论是网络热度、平台收视率,还是各项口碑,《狂飙》毫无争议地坐稳了开年第一“爆剧”宝座。
网端数据方面,《狂飙》早已打破爱奇艺热度值最高纪录,据云合数据显示,其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已突破65%,创下云合数据单剧新高,而单日播放量已经突破3亿大关,是第二名《三体》的十余倍。
目前,其豆瓣评分已经落在了9分大关,俨然迈进了现实主义国产剧第一梯队。
事实上,《狂飙》并非孤立的产物。在“发扬现实主义题材”的感召下,自2017年《人民的名义》大火后,以反腐扫黑为主题的剧集就开始在荧幕上接连出现,频次甚至可以用“密集”来形容。
在具体创作方面,这些剧集结合现实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入各国犯罪类型剧的技法,不断摸索,不断迭代,不断进步。
展开全文
《狂飙》正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而这一过程不会停止。
以人物为本
《狂飙》的“大火”是张颂文烧起来的。
在《狂飙》火起来之后,许多网友将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同《人民的名义》中许亚军饰演的祁同伟相对比,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为数不少两人同框的二创视频。
单就反派人物的魅力,两人的确足以一较高下。
但若是从剧集整体的角度来对比,同《狂飙》形式最为接近的却并非《人民的名义》,而是2021年播出的《扫黑风暴》。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野心都极大,并非以案件侦破为主的犯罪悬疑剧,也不是重在描摹官场生态的官场剧,而是试图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态——此前的剧集要么聚焦于前者,忽略了官场生态,比如《破冰行动》《巡回检查组》和一众悬疑刑侦剧;要么主要聚焦后者,案件元素只是浅浅掠过,比如《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许亚军 饰)
而无论口碑还是成熟度,《狂飙》都远远超过了《扫黑风暴》。
《扫黑风暴》借鉴了典型的美式悬疑剧技法,先从一场杀人案开始切入:一名上访者携带举报材料,试图拦下中央督导组的车队,却被身后驶来的洒水车撞死并带走埋尸。与此同时,这场谋杀背后的主使者却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般,正同受害者的女儿嬉笑玩乐。过程中选用的背景音乐《祝你平安》,给整件事都增添了几分诡异感。
一场戏,就给剧集定下了基调:黑是黑,白是白,留给中间辗转腾挪的空间便聊胜于无了。
也正是因为此缘故,整部剧最后搞得悬疑不够,官场元素又浅尝辄止,两头不沾,都没讲透,最终越到后面,该剧越被不少网友吐槽为“四不像”。
或许是吸取了这一教训,《狂飙》没有聚焦于案件,而是选择了来回切换叙事时间的技法。
《狂飙》高启强(张颂文 饰)
将重点放在人物的成长上——黑怎么成为黑,而白又是如何一天天蹉跎下去?
这样的叙事技法,给黑白之间留出了足够的灰度,也让主角之外的一干配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因学历限制,多年求升迁而不得,最终误入歧途的曹闯;比如没有背景和后台,多年隐忍的李响。
只不过,以人物为本的故事,大大增加了演员的表演难度。
拍摄时,导演还特意提醒演员“千万不要照着韩国、美国的黑帮片给我演,一演就完了”。重点要让观众相信这是自己身边会发生的事,才会有共情。
早年导演们普遍有“向下兼容”的共识,即倘若要诠释一个二十多岁的角色,只能找三十岁以上的演员来,因为后者的人生体悟足够覆盖前者,反之则不行,“奶油小生”在行业里几乎是个贬义词。以80年代大热的电影《人生》为例,主角高加林刚毕业不久,只有二十四岁,而演员周里京在电影上映时已经整整三十岁了,面相青春不再,却多了几分沧桑。
可到了网剧时代,“向下兼容”的惯例被彻底打破。为保障收视率,平台多爱启用流量明星做主演,然而其阅历和业务能力均不足以诠释复杂角色,《扫黑风暴》中张艺兴饰演的警察林浩就是明显一例。
《扫黑风暴》林浩(张艺兴 饰)
《狂飙》在演员阵容安排上的最大优点,就是完全抛弃了所有流量明星,并为男一男二号选择了张译和张颂文两大戏骨来压阵。张颂文演出了小人物步步做大的整个心路历程,而张译的表演也跨越了时间,既有年轻人幼稚的理想主义,又有中年人一夜白头的沧桑,精湛演技下,国产剧常有的对正面人物刻画单薄的缺点就被大大弱化了。
虽说整部剧以人物成长为主线,但结构设置上并未混乱,而是由严谨的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长度约十三集,各自围绕一个核心事件展开,最终汇聚成一代人的命运。不少观众评价称,一部《狂飙》,就像是美剧的三季连播。
不夸张地形容,在人物、故事和结构三个方面,《狂飙》都已经结合到了堪称完美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目前国产扫黑剧的一个小巅峰。
两类剧的优点
中国刑侦警匪官场类现实主义题材剧集的兴衰,有着极为明显的时间分野。
90年代中后期,社会治安不佳,人心惶惶, 各电视台播出了一系列由现实中单个突发案件改编而来的剧集。
比如《九一八大案纪实》《追捕二王》《西安大追捕》《济南7.9大案侦破纪实》等。
《济南7.9大案侦破纪实》剧照
这些剧集的共同点在于集数都不多,立意也普遍较浅,一方面为满足观众的猎奇欲,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上的潜在犯罪者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但想再往上升华出什么立意来就难了。
同上述类型并行发展的是官场剧。
1996年《苍天在上》开播后几年,进入二十一世纪,相关题材热潮涌现,2001 年有《大雪无痕》《红色康乃馨》《忠诚》;2002 年有《黑洞》《当关》《省委书记》;2003 年有《绝对权力》《大江东去》《至高利益》;2004 年有《国家公诉》等,蓬勃发展,不亦乐乎。
这些剧集多数不来自现实案卷,而来自小说创作,陆天明、周梅森两大官场小说作家贡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
两类剧集侧重点各有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的:底层有底层简单粗暴的犯罪逻辑,官场有更“高级”的一套犯罪逻辑。
虽然个别剧集,譬如《黑洞》中也出现了成体系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但剧中反派聂明宇身份贵为副市长之子,手下马仔均穿黑西装打领带,戏剧性过强,离真正的社会底层犯罪生态刻画依旧相去甚远。
《黑洞》剧照
2004年,由于舆论担忧影响社会团结,对青少年起到不良导向作用,该类剧集一度消失。直到2017年《人民的名义》取得空前成功,这一类型才终于重回舞台。
警匪刑侦剧作为一个成熟类型,恢复速度最快。随着《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沉默的真相》相继大火,爱奇艺还顺势推出了“迷雾剧场”,将这一类型进行整合。虽说拍摄及叙事技法愈发精熟,但却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亟需新的突破。
带有官场元素的剧集,其复兴速度相对就没那么快了。长达十三年的间隔,令许多老派创作者的技术都有些生疏。除了《人民的名义》这一拥有周梅森成熟原著托底的剧集外,其余作品大部分都没有找到方向,还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2018年《阳光下的法庭》、2020年《巡回检查组》、2021年《扫黑风暴》以及2022年的《罚罪》和《对决》均难称完美,各有各的缺陷所在。
直到《狂飙》出现,同时取了两类剧集的优点,将它们完美融合到了一起。
《狂飙》剧照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狂飙》导演徐纪周直言,这两年刑侦剧拍得挺多的,基本上都走悬疑路线,像《狂飙》跟民生贴这么紧的没有。“我要是拍个奇案,拍个连环杀人,本质上还是猎奇。”
采访中,徐纪周并未掩饰他的野心:“这部戏是想讲中国20年社会变革,希望从人带出来。警匪故事肯定是最极致、最好看的方式。确实是想描摹这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基层社会生态,老百姓环境的生态,包括权力生态。我希望京海能成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缩影,把中国20年里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社会变革,用警匪这样一个最成熟的方式给讲出来。”
未来何从
《狂飙》堵上了扫黑剧在技法上的几乎所有漏洞,其成功自然令人惊喜。
可物极必反,大成若缺,走过一座小高峰后,观众也不免担忧——未来,这种剧集还会再出现吗?如果再出现,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创新?
纵观全球,黑帮题材在电影和电视剧上体现出了两种极端。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看重选题的时效性,伴随着黑帮组织在全球各个主要大国的失势,一直在衰落,2019年的《爱尔兰人》几乎成了最后的回光返照;可电视剧却由于怀旧情绪的加持,一直在推陈出新。
《爱尔兰人》剧照
在欧美各国,犯罪剧一直是荧幕上不可或缺的类型。从《大西洋帝国》《浴血黑帮》到《戈德曼家族》《黄石》《伦敦黑帮》《塔尔萨之王》等,虽然形式略有变化,但内核基本都大同小异。其中不少在彰显拳头和男性气质的同时,还在服化道上猛下功夫,搞成了穿搭指南,令青少年产生了旺盛的模仿欲。这一文化现象,背后土壤乃是国家机器无法有效制约组织犯罪。社会整体结构松散且缺乏集体概念,本质上是由社区、教会、家族、公司、工会、NGO等一个个相互博弈的组织咬合而成。而黑帮自然也是组织形式的一种,并且是在金钱、性和暴力等方面做得最为极致的一种。
正因此,欧美观众观摩此类影视剧,除了窥视一种陌生的生活方式外,还暗藏了一点见不得光的“学做人”的心理动机,这是自70年代《教父》开始就逐渐养成的审美习惯。
《教父》剧照
但在中国,黑帮分子并无这样的社会地位,相比体现所谓的“炫酷”,影视剧拍摄更重视的是教育和警示意义。
如何在文化差异中令这一题材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更深入地反映上层社会的运行机理,并且引人深思,恐怕是接下来导演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所在。
而对于需要把主精品内容命脉的长视频而言,从烧钱囤内容的军备竞赛到全行业都争相“降本增效”,再加上用户的内容审美趣味也在随着内容品质的提升不断水涨船高,“放弃单纯迎合市场的内容、放弃没有创新的内容、放弃悬浮的烧钱内容”这样的理性放弃之下的内容产物,才能映照出长视频的未来。
《狂飙》就是标杆性代表,而这一代表在未来十年里,必然只有被量化,长视频才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