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进 精神病院 证明 如果 没有

如果你被关进精神病院,你怎么证明你没有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5 06:48:02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如果有一天你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你怎么证明自己没有病呢?

这样的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想过,毕竟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你承认自己有病,精神病院欢迎你;

如果你否认自己生病了,那很好,这是精神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197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角迈克·墨菲是一个意外闯入精神病院的普通人。

但他竭尽全力让护士长相信他是一个正常人。

经过电击和切除前额叶的手术,他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无法思考的“变态人”。

不过,影片的情节终究是虚构的,没有证据依据。

不过不用担心,在上个世纪的同一时间,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上演了这样真实的“飞越疯人院”。

展开全文

这个实验虽然看似轻松有趣,但却颠覆了精神疾病的诊断,成为精神健康领域的一次飞跃。

大卫·罗森汉

1972年,正是美国和越南交战的年代。

当时,刚刚获得心理学和法学双学位的罗森汉(大卫·罗森汉DavidRosenhan饰)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在以精神病为借口逃避服兵役。

于是好奇的天性让他发现——装精神病是多么容易的事?

在提出这个实验之后,他立即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

就这样,3名心理学家(包括罗森汉本人)、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科医生、1名画家和1名家庭主妇组成了8人的“伪精神病联盟”。

但这个事件不是玩笑,而是一个严肃的实验。

为了避免出错,这些假病人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训练。

例如,在活动开始前,他们必须连续5天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等。

反正重点是怎么马虎,越是变态越是容易拿到精神病院的通行证。

那时,他们还需要练习把药片放在舌头下,然后在护士离开前吐到马桶里冲掉。

最重要的是,这些假病人必须如实回答医护人员的所有问题,只是姓名和职业可能是虚构的。

而他们唯一的症状也被罗森汉定为“有人在我耳边哼‘砰、砰’”,不得假装有其他症状。

他故意用这种没有特别意义的声音作为主诉,因为当时的精神病学文献还没有将这种幻听作为病例。而且,罗森汉还和这些假病人做了一笔交易。当医生确定他们需要住院时,他们会立即说之前的所有幻听症状都消失了,他们感觉很好。

罗森汉做实验的精神病院之一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罗森汉等7名假病人按照原定计划,前往各大医院精神科挂号。

实验出乎意料地顺利,8人无一例外地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7人精神分裂症,1人躁郁症。

是的,这些正常的健康人就这样被送去治疗了。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入院后,这些假病人都表示不会再有“砰、砰”的幻听,但仍需接受各种心理治疗。

就这样,其中8人在精神状态正常的情况下,平均在医院住了19天。最长为52天,最短为一周。

这段时间,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发现自己原本神智正常。

而无一例外,他们最终都因为病情暂时好转而得以出院。

这意味着,只要你住进去,你就是精神病人,什么都不允许你反驳。

但奇怪的是,医生们坚信这些是真正的病人,但精神病院的一些病人却能更准确地辨别谁是正常人。

就在那时,一位病人告诉罗森汉:“你没有病,如果你不是记者,就是来医院视察的教授。”

在最后一位假病人被“治愈”出院后,罗森汉还写下了他在假病人身上做的实验。

1973年,在著名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OnBeingSaneinInsanePlaces)的文章。

罗森汉的信件

这篇论文在心理健康界引起了轰动,对当时的精神病学系统进行了无情的嘲弄。

当时,罗森汉的论文提出了两个关键论点:

其中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多么的不可靠,连正常人都无法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

二是揭示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给患者贴标签的危害性。

一旦一个人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这个标签就会掩盖那个人的所有其他特征。

这意味着,当一个人被认定为患有精神疾病时,其他人就会将其所有行为举止视为异常,并将其归于这个标签。

罗森汉统计假病人“去个性化”治疗

比如在医院里,罗森汉只是按照惯例频繁写笔记,医务人员称之为“书写行为”,他们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的特征。

就像精神病院里的病人说自己没病一样,医生也会把“否认患病”看成是发病的一个特征。

斯皮策

当时,罗森汉的论文一出,几乎被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精神病学家驳斥。

其中,专门从事精神分析的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斯皮策最痛恨这个实验。

他随即写了两篇共计30多页的文章,全力反驳罗森汉的实验研究。

他直接指出,罗森汉的实验不符合标准,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

“如果我先喝了1升血,到医院后马上去急诊室吐血,医护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如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并治疗,但很难相信医学无法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消化性溃疡。”

而且,罗森汉和假病人入院后,并没有向医护人员承认他们是来做实验的。

斯皮策还在论文中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不诚实。

“结果如何?根据罗森汉的说法,所有患者都因‘病情好转’而出院,明确定义为没有症状,这意味着医生看到这些‘假病人’是神志正常的。”

罗森

紧接着,某医院更加不敢置信地向罗汉森下了赌注:如果你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送来假病人,我们一定会一个一个查出来。

罗森汉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毅然打电话说,他会把一些病人送到医院治疗。

这几乎是罗森汉当初实验的逆向操作。如果医务人员能诊断出哪些病人是假的,罗森汉就输了。

医院查出的193名患者中,41名是假的

三个月后,医院非常自信地告诉罗森汉,他们发现了41名假病人。

但事实是,罗森汉并没有派出一个假病人。

尽管医院表示,其中一些涉及没有生病的不知情访客。

但在实验的这一点上,罗森汉无疑已经抹黑了当时的精神病学。

但在当时,即使没有罗森汉的实验,精神病学也同样受到世人的质疑。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反精神病学运动”思潮,而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包括一大批著名的精神病学家。

在他们看来,“疯子”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被外部政治、经济或文化等定义的,只是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精神病和精神病人是不存在的,治疗精神病本质上是无稽之谈。

当时诞生的《飞越疯人院》也是这场运动的直接反映。

罗森汉实验虽然矛盾重重,但“反精神病态运动”也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但无论是罗森汉的实验,还是“反精神病学运动”,实际意义总是大于其缺点,确实能够推动精神病学领域的发展。

因为它们让人们看到了精神科医生和患者之间权力不平等、精神科治疗的标签化和非人格化等种种弊端。

正是这些反对的声音,使得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安置变得更加人性化。

建于18世纪的疯人塔

正如罗森汉在进行实验时,诊断精神疾病的依据是精神病学“圣经”第二版《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简称DSM,1952年第一版出版)。

随后,最痛恨罗森汉实验的斯皮策与一群同事合作,彻底检查了当时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摒弃了许多主观描述和空洞术语,制定了更严格的诊断标准。

DSM-3发布后增加了近200页的内容。

在这个新的诊断标准下,需要连续观察15天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至少罗森汉这种“砰、砰、砰”的幻听症状不会被认为是精神障碍。

但罗森汉同时指出,即使斯皮策更新了手册,也并非基于实际的科学实验,而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发明出来的。

当精神病学还没有发展出更有说服力的检测指标时,诊断总是很难完全摆脱标签等主观性的影响。

罗汉森的实验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他留下的问题仍然历历在目。

虽然DSM已经更新,但以目前的精神病学诊断标准,并没有绝对的证据来证明一个人是理智的还是精神病的。

因此,几乎任何对DSM的修订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激烈的争论。

至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应该在辩论之后不断改进。

*参考

劳伦·斯莱特。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Z].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