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瓶梅 元宵节 秋千 葡萄 度过

《金瓶梅》中的元宵节是如何度过的呢?秋千与葡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5 02:47: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岁时节令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岁时民俗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往往会经历一个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过程。而民俗的发展与演变也可以从小说描写中寻找轨迹。每一个历史时期,岁时节令民俗内容也会不断发展与变异,正如钟敬文所言:“节日风俗像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伴着岁月行进;在变化中继承,在传承中发展。”这为我们考察每个时代的岁时民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金瓶梅》依托宋代写明代事,不仅展现了宋代岁时民俗,更记录了明代岁时民俗,宋明两代杂糅。本节以《金瓶梅》中元宵节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令民俗为例,来考察元宵节在明代的发展演变。

《金瓶梅》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形成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道教将其视为三元节之首,又称“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之日。它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永乐七年,……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宣德四年正月朔,特赐文武节假二十日,元宵夜,召群臣悉赴御苑观灯。至五年八年亦然。”元宵节放假多达十日甚至二十日,可想明代对此节之重视。宫廷如此,民间亦然,元宵节成为《金瓶梅》作者最着重描写的节日,全文写了清河县四次元宵佳节的盛况,总共用了将近十回的笔墨。作者如此重视元宵节,显然与明代社会的真实生活是分不开的。

元宵节又称“灯节”,《松窗梦语》载:“元宵赏灯,始于汉祠太乙。今上元观灯,是其遗风。”赏灯成为元宵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流传至今。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元宵游灯市,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又据《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条可知:盛唐时,上元节张灯三天;到北宋时,张灯时间延长至五天,至南宋又增加了一天;而从明朝开始,元宵节张灯时间已经延长至十天,从初八开始,到十三日这天最为热闹,直至十七日才结束。从元宵夜赏灯时间的不断延长我们也能看出历代统治者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尤其是明代。《金瓶梅》描写的热闹灯市正是明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如第15回所写灯市:

展开全文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共小妹并坐。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倒背金蟾,戏吞至宝。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咆咆哮哮;猿猴灯、白象灯……七手八脚螃蟹灯……巨口大髯鲇鱼灯……吊灯儿或仰或垂……向西瞧:羊皮灯、掠彩灯,锦绣夺眼。

此段文字来源于《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元宵节宋江于清风镇上观灯,但见: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阗;织女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金瓶梅》所用文字是《水浒传》的五倍,两者都提到的“金莲灯”、“玉楼(梅)灯”、“荷花灯”和“芙蓉灯”应是宋元时期就已流行的灯品。作者又将灯之造型与《金瓶梅》中人物的姓名相联系,把“玉梅灯”改成“玉楼灯”,使其具有一定寓意。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载:“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蝦、走马之属。”显然,《金瓶梅》增加了许多明代元宵节流行的花灯样式,如和尚灯、通判灯、刘海灯等。小说作者将宋明两代的节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金瓶梅》中提到的灯有“纱灯”、“纱吊灯”、“羊角灯”、“珠子吊灯”等,其中“羊角灯”、“珠子灯”宋元时期已流行,《武林旧事》中已有记载。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了明代富豪之家所用灯的材质有“料丝、鱼魫、綵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种类之多,不胜枚举,也可与《金瓶梅》所写互相印证。

综上所述,明代不仅花灯的造型增多,所用材料也更加丰富多样,制作技艺也更加高超,为我们展现了明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再将这些描写和《五杂俎》、《陶庵梦忆》等相对照,可发现《金瓶梅》确实描写了明代灯市的繁华与热闹。

放烟火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金瓶梅》中元宵节也多次写到燃放烟火。小说中两次写到西门庆使贲四让花儿匠在家攒造烟火。早在南宋时,就有专门的烟火艺人——烟火匠,也就是小说里的“花儿匠”。烟火名目也更加繁多,作者在第42回用一篇赋描写出了明代烟火之盛:

一丈五高花桩,四周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丹书,……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霸玉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八仙捧寿,名显中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老车儿,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

明代烟火制作工艺不断发展,花样翻新,除了小说第24回提到的慢吐莲、金丝菊、一丈兰、赛月明和桶子花、大烟兰、金盏银台儿等名目外,这里还提到了仙鹤、彩莲舫、紫葡萄、霸玉鞭、地老鼠、八仙捧寿、七圣降妖、货郎担儿、鲍老车儿、五鬼闹判等名目。其中一些烟火样式宋代已流行,如地老鼠,周密《齐东野语》中就记载了一则燃放地老鼠惊驾的故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七圣降妖”的烟火样式。明代《帝京景物略》云:“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簾、长明塔等。”而明清两代节俗相似,《帝京岁时纪胜》载:“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其不响不起盘旋地上者曰地老鼠,水中者曰水老鼠。又有霸王鞭、竹节花、泥筒花、金盆捞月、叠落金钱,种类纷繁,难以悉举……统之曰烟火。”这与《金瓶梅》所描写的烟火样式基本相同。可见《金瓶梅》中的烟火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作者既写了宋代已流行的烟火样式,又有明代新出的烟火样式。

灯市的热闹和烟火的灿烂,作者都将其置于清河县最热闹的狮子街处描写,吸引了许多普通百姓。作者这样安排,不仅突出了西门庆的显赫身份,而且视角从西门府写到狮子街,拓展了人物的活动空间。可惜最终还是“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

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走百媚儿”、“告百备儿”,是指元宵夜(多为正月十六日晚),妇女一起出游,以消灾祛病。

元宵节妇女喜爱穿白色的衣服,尤其是白绫袄,据《帝京景物略》载:“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一习俗,最早见于宋代,《武林旧事》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金瓶梅》中也多次提到这一习俗。小说第15回写到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穿着白绫袄儿去狮子街赏灯,第24回则写到她们穿着白绫袄儿,在月色下恍如仙子一般。不仅妻妾爱穿,奴仆、妓女也爱穿,春梅为了过元宵向西门庆要白绫袄穿;元宵夜里,宋惠莲穿了“白挑线裙子”,李桂姐穿了“白绫对襟袄儿”;吴银儿也向干娘李瓶儿要白绫袄穿。可见元宵喜穿白绫的习俗从宋代一直流行至明代。

然而元宵夜“走百病”这一习俗,则是明代首创。我们从前代笔记中找不到相关记载,而明代笔记中则多有记载。据《宛署杂记》载:“走桥摸钉,袪百病,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暗巾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可见,走百病主要是为了消灾祈福。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走桥摸钉”条云:“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又竞往正阳门中洞摸门钉,谶宜男也。”

“走百病”对于妇女来说是她们走出闺房、了解外面世界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但不是说只限女性,也有男性参与,山东《历城县志》载:“元夜,男女群游,谓之‘走百病’。”《金瓶梅》中也有例证,24回和46回作者详细描写了两次“走百病”,女婿陈经济都是参与者之一,跟随妇女们,一边沿路放烟火炮仗,一边嬉闹。《金瓶梅》中描写的祈福消灾内容不多,但娱乐性更加明显。如第24回,作者偏重于写宋惠莲与陈经济的嘲戏,一群人去狮子街李瓶儿房内玩耍,在贲四嫂家做客;第46回写月娘等人从亲戚家回府的路上顺带走百病,陈经济送妓女吴银儿回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走百病的习俗更加世俗化,形式也更抽象,多是象征性的。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过历史的积淀,有的一直流传至今,而有的就被逐渐遗忘,直到慢慢消失。如今对于“走百病”这一习俗,我们若不翻查资料,就对其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除了可以通过专门的岁时民俗书籍来了解,从小说中也能使我们了解其发展演变。正如《金瓶梅》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明代元宵节的盛况,也使我们了解了“走百病”这一古老习俗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