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拍片 香港 出路 光芒 或许

或许合拍片才是出路,2022年之后的香港电影如何再绽光芒?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5 00:11:04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疫情之后,全球电影票房的确很难恢复到昔日的辉煌成绩。

可在这个低潮,香港电影却来了票房的“小阳春”。

四部电影《明日战记》、《巨星养成记》、《阖家辣》、《还是觉得你最好》皆同时突破三千万票房,当中《明日战记》不单杀入香港影史35大票房,距离香港影史第一位的《寒战2》只差300万,它打败《无间道》及《长江7号》等,晋身“香港电影史上华语片十大票房”第7位。

而小本制作《缘路山旮旯》亦向千万票房进发。

展开全文

就拿我身边而言,一些朋友虽仍有死硬不看港产片之说,但被家人拉去影院看《明日战记》,看完更说不太难看。

平常对港产电影不偏私不蔑视的”客观“朋友则看了《神探大战》和《明日战记》,评语也是“不太失望”。

或许港产电影不再是小众口味和需要保育的夕阳工业,能重新成为主流娱乐选择的好日子快到了。

《明日战记》或许不少人会觉得一部电影用“卖惨”的方式做宣传,仿如情感勒索,又不能否认这触及了香港最鲜有的科幻题材。

《明日战记》的票房成绩高影响因素很多,但对上一次达到这个票房成绩已得数90年代,那时正值港产片的黄金盛世,周星驰、成龙的电影稳占票房榜首,亦是票房保证,即使目前港产片的头十甲位置,两员依然稳占五个席位。

但近这十年来,只有《寒战2》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能够杀入华语片影史票房Top10。

我们很怀念那个香港电影历史悠久的时候:由50年代歌舞片的葛兰,70年代输出东方武术文化的李小龙,洪拳代表有刘家良,邵氏电影《独臂刀》红至日本;近代艺术代表有王家卫,好莱坞甚至买下香港的《无间道》剧本拍成美版。

香港人的创意横溢,几十年来早在亚洲领先,无论演员、导演、编剧、武术指导、艺术指导、特技化妆师等,都享负盛名。

周星驰执掌3部影片,赚得总票房48亿元人民币位居首位。

另外,香港武指享誉国际,袁和平及袁家班曾受聘到好莱坞,黄伟亮是内地史上票房第一《战狼2》的武指。

由此可见,香港导演的才能并未泯灭,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延续罢了。

港产片于90年代最辉煌时期年产超过200部,但97年后产量骤减,如今已跌至只有50多部。

“东方好莱坞”之名渐渐褪色。

面对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内地市场庞大,香港电影专才已抓紧机遇,以“合拍片”搏得市场的掌声。

中国内地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有4部为合拍片:排票房第二《红海行动》(36亿,人民币,下同)、第四《美人鱼》(34亿)、第七《捉妖记》(24亿)、第十《捉妖记2》(22亿)。

至于内地史上票房排第一《战狼2》,则有香港以女主角、武指、剪接、摄影的不同方式参与……

但近年来合拍片的票房轻易过亿,坊间都担心“港产片会有消失的一天”。

不论是王晶的“只有华语电影”论,还是成龙“现在只有一种电影叫中国电影”的说法,都否决香港电影仍然存在。

短视、急功近利、不喜说教兼且哭笑不分,是一些著名影评人从香港电影中归结出的香港特性。

2003年,香港开启了港人北上拍片的政策大门。

相比本土市场,内地市场慢慢活跃起来,这对香港电影人来说意味着机遇。

然而,“北上”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这批香港导演被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的商业片巨人,他们虽然熟悉电影工业的流程,但是为了迎合内地市场和严格的审核制度,不得不服从制片人的想法。

香港电影人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连一向擅长创新的徐克也屡遭票房滑铁卢。

近年来,《无双》、《红海行动》和《黄金英雄》等几部警匪犯罪类影片的走红让我们意识到与其一味迎合观众,拍好香港电影人熟悉的题材是赢得市场的好方法。

我们常说在合拍片模式盛行下有“港产片已死”一说其实是不准确的。

但以上电影除了《明日战记》外,全均为本土制作,即使如今香港已难重拾昔日的创作自由下,这些小品制作仍能在狭缝间找到出口,无需拍得天花龙凤的大场面,亦无需肆意卖弄悲情、无病呻吟,为观众带来最直截了当的娱乐快感。

当中如《阖家辣》与《还是觉得你最好》两部喜剧片,更是以香港全盛时期的贺岁喜剧套路出发,没有生硬加入内地演员,也没有水土不服的笑话,全是港人感共鸣的话题与笑料,更觉言之有物。

《缘路山旮旯》简直是一封给香港人的情书,以段段香港山旮旯感情故事道尽香港时下感情百态,同样能令观众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使整体结构大有改善空间,最少入场能够找到最真挚、最熟识的共鸣感。

这几个作品不仅印证了香港能对焦本土市场,还能得到观众欢心。

而且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电影工业死亡不等于电影死亡。

乐观而言,即使电影工业死了,只要有创作力,也一样会有人拍戏。

问了很多朋友,想看怎样的港产片,首选答案是喜剧。

明白周星驰这种天才级演员可遇不可求,也不期待短期内会有新周星驰或同等级数的喜剧演员出现,但其实现在,比较擅长拍喜剧片的香港导演也不再拍了。

有些朋友说他还是很愿意入场看港产电影,但很抗拒某些宣传手法——道德绑架,情绪勒索。

过去几年香港好像出了特多聚焦弱势社群的电影,露宿者、情绪病人、精神病人、变性人、伤残人士等。

即使以弱势群体做主角,宣传重点也应该是电影的质素,例如剧情和演员表现,而不是该弱势社群如何值得更多关注。

而这,似乎跑题的越来越远了。

另一点是,香港导演已经有多久没拍过传统、正路、浪漫的爱情故事?

《金都》写女性心理多过写爱情;《叔·叔》情味很浓,但两位年逾六十的主角的确不是大部分观众的爱情幻想对象(逃);《沦落人》和《幻爱》算最接近,但两出戏的主题都很沉重(尤其后者)。

记得也有影评人谈到类似的问题,去年上映的日本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和台湾省《当男人恋爱时》都是这类青春爱情电影,主角靓、年轻、浪漫,前者带着淡淡哀愁,后者催泪。

但香港却很久没有这类电影了。早几年可能因为演员老化,一线演员都四五甚至六十岁,这两年却冒出了很多“渐渐绽放新锐气质的俊男美女演员”,我们就是渴望能看到这批演员在银幕上谈情说爱。

但无奈的是,他们的演技撑不起作品。

所以这个暑假上映的《缘路山旮旯》爆冷票房接近一千万,可能也是我们渴望看爱情小品已久。

虽然我觉得影片有不少缺点,几段情缘也不够深刻浪漫,但票房已反映了不少香港观众的口味。

虽然说众口难调,但如此票房之下,很难再有深度的作品出现了。

另外一点就是小众的爱情电影如《喜欢你是你》。

新晋导演吴咏珊与杨潮凯首部执导电影选择以描述一段校园同性关系为主题,更用上了谈善言与杨偲泳这对新晋组合演出,情感与主题表达均来得相当真挚,也在过程里散发着青春气息,属新晋导演难得一见的角度。

但这部片的角度不一定为香港观众接受,再加上香港社会对同性题材仍极为保守,故此在上映以来回响不多,看过的人也是寥寥。

所以提起现在的港产片,除了“合拍”,便是“商业味”很重了。

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王晶在香港电影最低迷时期拍摄了100多部“烂片”一样,没有这些电影,香港大半的演员都会失业或者转行。

若不想港产电影变成熊猫,要保育,先决条件是这个行业能赚钱,是切切实实地赚钱,而且要不只能赚香港人的钱。

近年很多港产小本创作,好像比较安全,较大机会回本。

但我们不应只想着如何二三百万拍出戏,收几百万不用折本,而是想如何用五百至一千万拍一出戏,最后票房能收到二千万,然后还可以卖座,这才是“可持续发展”!

要卖座,吸引其他地区观众,很简单,就是剧本的好坏程度。

所有成功的商业电影都有完整故事,目标冲突化解三部曲,搞好故事和剧本,认真制作,就能吸引海外观众。

要观众不理解你的文化,不关心香港的处境,仍能享受你的电影,这才是冲出海外。

几年前很火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在香港上映时,香港观众不认识当中任何一个演员,仅仅3年,这部片的男主角查侬·散顶腾古就来拍香港拍了《一秒拳王》。

这是用好电影输出演员的一个例子,并不是反过来靠明星流量卖座。

我们也许不熟悉泰国的考试制度,但电影拍得好看,让你“悄无声息”知道这些。

故事是关于考场作弊的,那些招式拍到像武侠片,精彩紧张,是跨文化的。

泰国观众能看到当中的社会弊端和讽刺,其他观众就把它当娱乐片看。又不是完全没有深度,贫富悬殊、成长这些主题是全球共通的。你能拍到这样的电影,电影就能不靠流量卖座,真真正正的双赢。

现在港产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只顾着“贩卖”本土情怀,香港观众能透过这类电影看到一些自己很喜欢的情怀,可能是逝去的香港,某个年代的特质,社会上的不公义或好人好事,某些社区特色等等。

但电影本身的故事好不好呢?好像没人关心,总之能看到自己想看的角度就够了。

这样的电影,情怀再好,也只能吸引到香港观众。

因为其他地区的人根本不明白你的情怀,故事不好他们就觉得闷,也不会去看你的电影。

要赚钱,要持续发展,既要有本土情怀,也要国际视野。

很简单,就是先搞好故事,完整的目标冲突化解,观众自然会替主角着想,娱乐性随之而来。

其他地区观众看故事看制作,本地观众看故事看制作还看到各式情怀,这就是我们应该拍的香港电影。

最后再来聊聊另一个话题:香港新一代电影:不靠合拍也能成事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捋清楚,上述这些香港作品,是否能另立一种华语语系的影视作品特色,及建立足够后续市场的支援力?

那也是近期贾樟柯提及的,要救电影市场,需要的是解除对投资电影的“不确定性”。

那不确定性,是投资者不知什么剧本能开拍,拍好后不肯定能否公映,排了片的话不知上映前会否爆出参与者被评为不良艺人或制作人丑闻。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只有主旋律正能量,“安全”不出错的电影才会开拍。

要明白,过去香港的奇迹全是建筑在经济上的,有多少是建在文化上的!

以前香港电影的成功是一个意外,现在香港电影应用另一种积极的模式来推行。

我想,合拍片或者是一种“港片不死”最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