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网约车司机,造车,有必要么?
最近,我注意到了一件事,网约车运营商曹操出行推出了全球首个共享出行定制车品牌“曹操汽车”,以及两款车曹操60和曹操60pro。
虽然曹操出行背后有个吉利,但车企合作运营商都是为了卖车。网约车品牌造车,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后来一查,发现滴滴也做过——和比亚迪合作了D1。
最近几年,造车企业不少,曹操出行为何要入局?
【消费者的问题,就是企业家的机会】
曹操出行的CEO龚昕说,“我们希望给乘客和司机都能提供更好的体验”。
司机的事,我知道的不多?但是作为一名网约车乘客,我能看到都是问题,而且很不满意。
一到夏天,我最痛苦的事,就是和司机商量开空调。甭管是燃油的还是电动,有些司机总有一堆理由搪塞你。我不愿意和人商量起争执,有时候就忍了。
然后,就是气味。我是对气味很在意的人,因此我排斥北京的出租车,烟味混着熬夜的体味,太地道了。很多网约车,比此更甚,比如还有空调不换滤芯的酸臭味道。夏天,咱开开窗户凑合了,冬天要是碰上急事儿,打到这种车,就认倒霉吧。
消费者,看到的都是问题;企业家眼里,这都是机会。
龚昕的思考还要更深一层:
能不能让网约车里的空气保持干净清新?
能不能打破乘坐电动汽车时易晕车的现象?
能不能空间更大一点舒适感更强一点?
能不能让用户更快找到自己打的网约车?
能不能有一种司机长时间开车也不累的专用座椅?
能不能让车子充电再快点?
能不能让续航里程不虚?
能不能让车帮助司机完成部分服务?
能不能让网约车的使用周期更长?
能不能让网约车更保值?
能不能让车辆资产管理更高效?
能不能让资产风险尽可能降低?
这些问题,很多都是伤筋动骨的结构性问题,是服务个人用户的汽车并不具备的能力。这么一看,造车似乎很有必要。
【改革,必须考虑值不值得】
但等等,我们衡量一个生意,还要考虑值不值得做的。比如,我不可能为了5块钱优化,付出五万的成本。我和网约车运营公司聊了一下,发现这个市场比我想象的大。
目前,全国持证的网约车司机就超过500万,据说实际数量是千万级。网约车不像私家车,能开很久,基本三年一换。三年时间里,网约车运营公司以租代售,跑完三年后,车辆残值就算网约车公司的收益。这意味着,每隔三年,市场上就会新增至少500万台车的销售机会。这个量级够大,值得一做。
车怎么样?我说几个触动我的点吧。
我是个经常出差的人,有时候也会带一家子去旅行。会碰到非常尴尬场景——有些司机把车当半个家,后备箱乱七八糟的,要先给行李腾地方。曹操60有500L超大行李舱最多可同时容纳8个登机箱,而且还有隐藏隔板把司机和乘客行李空间分开。
“975mm腿部空间,优于奔驰s级;988mm头部空间与GL8相当,1554mm横向空间媲美奥德赛”,这组空间数据也是很让我中意的。有时候出差去机场,算中长途出行,能让前、后排伸得开腿,对我很重要。
换气、控温这些问题,这辆车同样也安排的明白。车的体验很豪华,但却价格不高。因为,在造车这件事上,曹操汽车把断舍离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抓核心,比如空间、换电、安全等据测算,换电车平均每天能节约42分钟。
再比如,私家车主打女王座,而这辆车核心是司机,曹操出行为了让司机们开车舒服;设计了腰托、座椅通风等功能;为了让司机休息好,也调整座椅调整角度。
曹操出行朋友和我说,他们砍掉了一些网约车司机不在乎东西,比如副驾配置,将曹操60的起售价做到只有11.98万元,据我做网约车运营朋友说,这个价格,对于司机而言还是挺有竞争力。
【用破坏打断延续,撕开价值网的口子】
曹操出行造车,让我想起了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理论。成熟的企业总是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延续性技术,而破坏性技术通常会推动新市场的产生,因为它捅破了原有的市场价值网。
什么是出行市场的价值网?叫车快、便宜、服务好,三个用户价值只要一项做到极致,就是能切下一块大市场。具体到网约车市场,滴滴就是靠补贴大战,用便宜聚拢了用户的优势。
在现有市场情况下,便宜做到了极致,而叫车快差异不大,服务是潜力最大提升项。正如我前面说的,各家还做得不够。但是,在现有的体系下,服务也很容易同质化。网约车公司,创造不出好的供给侧改革,只能在软性服务上做微创新,因为供应链不在他们手里,市场造出来车都是卖给个人,不是网约车专用的。
但同时,车又是很关键的节点。乘客想要舒服、司机需要的高效补能与低养护成本,都要靠车解决。
曹操出行推出共享出行定制车,就是对现有服务价值网的破坏与重塑。别人不能掌握供应链,但曹操出行可以,而且还是以低成本高效地用车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就占据了改善服务的先机。
当越来越多的司机,开着曹操汽车时,服务标准化难题就迎刃而解了——统一的汽车,更容易形成统一的司机服务,建立好口碑。这一步可能很慢,但容易形成新网络效应,留住司机和乘客,护城河也会更深。
当然,走到这一步,需要重投入,很考验曹操出行和吉利的战略定力。现在口子已经撕开了,就看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