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末,面对着疫情政策调整后居高不下的感染率,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都感染了,也迷惘了。
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别人的生命中都是车水马龙,我们的生命注定要跟消毒水、口罩为伍?难道现在的小孩子,都不知道曾经的世界是不用戴口罩的吗?
但是,不要担心,大疫不过三,纵观中国历史,每次瘟疫就像一次人体的感冒那样,清除病毒,再创造一个更加健全的躯体。
不信,大家回顾下历史上3次大的瘟疫,看看是否都迎来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东汉瘟疫:病毒导致的肺炎
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即位不久的他,搜刮钱财、卖官鬻爵,不久后的公元171年,东汉京城洛阳开始流行了一种伤寒,在那个社会发展条件还十分弱的时期,这种伤寒一开始只被认为是风寒,并未得到及时的关注。
几年之后,从洛阳、南阳开始,整个中原大地都开始流行起了这种伤寒,随着疫民越来越多,连汉灵帝都不得不停止了游乐,开始重视起了此瘟疫。
历史记载的这次瘟疫或许就是最早的病毒性传染病,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怕高温,等到了夏天,病情自然好转了,汉灵帝觉得是上天保佑,又开始玩乐了起来,而且对敢于纳谏的官员继续打击,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事实上,东汉王朝并没有消灭此瘟疫,以当时的认知水平更不知道“病毒”、“传播”这些现代词汇,还以为是上天的保佑。就在东汉王朝继续醉生梦死的时候,天气的转冷让瘟疫再度爆发了。
公元173年,即汉灵帝熹平二年,瘟疫再度卷土重来,同时,瘟疫所在的地区也从洛阳、南阳扩散到了整个东汉十三州地区,这次瘟疫成为了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威力最大的瘟疫,出乎人意料的是,这场瘟疫整整持续了六年之久。
相关史料记载,这种疾病主要症状为:由动物传播,死亡率很高,患者通常会发高烧,咳喘,最后气绝而亡,而且有着极强的传染性。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中,时年20岁的南阳人张仲景感触极深,晚年的他回忆道: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也就是说,他本来是大家族的一位贵公子,因为这场瘟疫,200多人的宗族十年内病死了三分之二,看到如此惨状,张仲景十分悲愤,他决定亲自学医,医治此病,他用棉布做成了面罩,亲自深入疫区,了解病情,后来他把总结的一套方法写成了一本书,就是著名的《伤寒杂病论》。
甚至传说,张仲景为了让病人都能吃到他的药物,把药物包在了面皮中,分发给大家,这就是“饺子”的由来。
《伤寒杂病论》后来成为了中医学者必读的书目,甚至有“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的说法,而张仲景也就此奠定了在医学的地位,被称为“医圣”。因此,大家也就知道了,为何东汉时期盛产神医了,比如张仲景、华佗,实在是那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导致的。
展开全文
大瘟疫导致强盛一时的东汉王朝开始衰落,数百万人口的死亡让全国弥漫了一股悲观末世的感觉,这个时期,讲究修仙成道的道家思想开始在民间重新流行了开来。
大家都知道,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曾经在战国时期煊赫一时的墨家和道家思想遭到沉重的打击,墨家就此消亡,一直到清末才随着西方思潮复兴,谁也没想到的是,道家思想居然重新流行了开来。一部分儒学家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和儒学中的“谶纬”结合,发明了一种名叫“玄学”的学科,整天清谈,讨论一些所谓的“玄远旷达”的事迹。这种清谈的思潮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在羯族石勒起兵后,他对于这种清谈深恶痛绝,并下令活埋了西晋的清谈领袖王衍。
与此同时,那场瘟疫会导致病人身体寒冷,于是一种毒品,名叫“五石散”的开始流行开来,服用的人会浑身燥热,精神狂躁,可以说,魏晋风度的狷狂一部分就来自于五石散,鲁迅先生专门写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论述。
五石散
同时,普通民众的悲观感和恐惧感与日俱增,大家都在想,为什么唐尧虞舜的时候没有瘟疫呢,为什么我们就遭遇了瘟疫了,是不是我们遭到了天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名叫“于吉”的方士,将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道家、名家等各种思想融为一炉,写了一本名叫《太平经》的书籍,这本书包罗万象,不仅有阴阳五行、太极八卦,还有各种神仙方术,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知识,总之,谁得到这一本书,哪怕只有一册子,都很有裨益。
公元173年的大瘟疫中,不堪重负的河北大地上,遍地疫民,河北巨鹿的三兄弟,名叫张角、张宝、张梁三人,决定利用《太平经》创立一种教派,把它命名为“太平道”,这种太平道宣传上天有鬼神,要求大家都要有敬畏之心,崇敬鬼神,否则必将遭到报应,可以说,太平道的思想比较驳杂,甚至有墨家“明鬼”思想的影响。
虽然东汉中期,张道陵已经在四川鹤鸣山创建了“五斗米道”,可是相比温和的五斗米道,教义极端的太平道显然更能得到民众的喜爱,在末世感的悲观中,人们急切需要信仰的寄托,人人自危下,太平道在河北有了几十万的信众,就此张角在河北大地传教十年,拥有几十万的信众。
公元184年,河北大地徭役兵役繁重,民不聊生,该年又爆发了瘟疫,张角决定发动起义,他大力宣传: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得到了河北大量民众的拥护,就此,轰动全国的黄巾军起义发动,黄巾军起义席卷了东汉五个州,一下子发展到几十万人的规模,在内忧外患中,东汉王朝已经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由此,这场东汉末年的大瘟疫终于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全面崩溃,也开始了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这场瘟疫并未结束,此后又多次爆发,在《三国志·武帝纪》里记载的赤壁之战写道: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也就是说,甚至赤壁之战时期,这种瘟疫又再度流行了开来,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除了有周瑜诸葛亮的指挥外,还有瘟疫对北方士兵的巨大打击。
赤壁正好就在今天的湖北
在这场瘟疫的打击下,东汉王朝的百姓由于条件落后而大量死亡,三国建立时期,中国的人口从5000万减少到了1000万,固然有战乱的因素,但也有瘟疫的影响。
三国地图
在那个时代,人民普遍短命,而谁最长寿,谁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比如寿命相当于曹魏三代君主的司马懿。
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区的大瘟疫中,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们是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眼看着好友一个个死去,魏文帝曹丕悲痛万分,他沉痛地回忆道:“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曹操之子曹植为了纪念这场大瘟疫,写了一篇《说疫气》,里面写道: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甚至一代枭雄曹操可能最终也是死于这种肺炎,曹操晚年病重恰恰在此次大流行时期,两年之后,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历史终结了东汉,来到了三国时期。因为瘟疫怕热,故在吴国和蜀国反而较轻。
曹操
那么,这场可能导致曹操死亡的瘟疫究竟是什么疾病呢?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瘟疫,和今天新冠最为相似的就是这场东汉瘟疫。简单来说,东汉瘟疫其实就是某种病毒导致的肺炎。这种病是如何来的?今天也不得而知,可能这种病毒埋藏于雪原中千百万年,突然的机会,冰雪融化,释放出了这种病毒。
这种病不用说东汉了,今天都没有什么特效药,只能靠自己身体免疫力去扛,遇到2020年的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体等,就会无能为力,所以建安七子几乎一半的人都感染死亡了。
然而,随着感染人数越来越多,新冠也会出现奥密克戎这样的变体,最终导致致病性减弱,东汉瘟疫,最终就这样,在进入三国时代后,逐渐减弱。今天这种病毒可能还存在在地球上,与人类长期共存了,某年某月,你的某次感冒,可能就和这次病毒有关,但论激烈程度,已经不是东汉时期的猛烈程度了。
我们看史书会看到一个“南北朝瘟疫”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专门的南北朝瘟疫,这场瘟疫说到底还是东汉瘟疫的延续。
北魏孝武帝时期,北魏曾经发动大军南征,准备一举消灭梁朝,南梁在韦睿的率领下火烧邵阳洲,取得了钟离大战的胜利,这是奠定南北朝均势的一战,从此之后,南北双方再也谁都消灭不了谁。
钟离之战是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前后持续几个月,南梁为了抵御北魏,在淮河上流修建了名叫“浮山堰”的军事工事。
浮山堰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土石结构的大坝,为了修建这个大坝,梁武帝萧衍亲自督工,用了20万民工修建而成,大坝修成之后,淮河水果然上涨,南梁放水淹了北魏的寿阳城,可是最终洪水泛滥,终把大坝也给冲垮了,大坝只维持了4个月不到,冲垮后的大坝造成了淮河泛滥,死亡了数十万平民。
南北朝战乱时代,这次水灾也没有多少人在意,很快南北朝开始了更加混乱疯狂的局面,侯景之乱扰乱了南朝,河阴之变扰乱了北朝,北魏一分为二,东西魏东西对峙,再也无人管这片淮河泛滥区了。
所以说,从公元507年钟离之战,引发淮河洪水泛滥开始,淮河开始了将近百年的肆虐时期,造成了皖北、苏北等地区长期的贫困,这是战争造就的悲剧。
同时,战争还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今天,大规模人口流动还会导致传染病,更不用说当时的卫生条件了,东汉瘟疫应该再度复发了,其实,这种瘟疫一直没有消失,跟今天新冠喜欢冷不同,这种病毒喜欢温暖的气候,所以一直在江淮一带零星残存,南梁的淮河水灾导致江淮流民四起,这种病毒又重见天日,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公元515年的楚州瘟疫,死人多得相互枕在一起,苍蝇和飞虫不分昼夜地发出轰鸣声。还有像《魏书》中记载豫州疫民死十四五万。
南北朝大瘟疫主要爆发于江淮,江淮一地也是南北双方军事拉锯的所在,最终江淮一地赤地千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该地区长期贫困。
经历了东汉瘟疫400年的折腾,中国终于走向了隋唐盛世,一个没有瘟疫的全盛时代。
二、开封瘟疫:病毒导致的肝炎
1988年,一开春,很多上海人就开始了腹泻,医院人满为患,很快,他们就被查出换上了急性甲肝,而罪魁祸首在于他们爱吃的一种叫做“毛蚶”的贝壳,吃这种东西,往往图个新鲜,烫一下就直接吃,无法消除病毒,这才导致了瘟疫流行,最多的时候,上海35万人感染,全城都住满了病人,堪称一次大规模共同医疗危机。
历史上也有一次大规模瘟疫是与之类似的,那就是金代的汴京大瘟疫。这场瘟疫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非常惨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这是《金史·哀宗本纪》所录金末汴京瘟疫后惨状。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呢?
据载这病“民中燥热之气者,多发热,痰结咳嗽,”而城中的医生大都判断这次疾病是中医上的伤寒,开出南星、半夏作为药方。可是他们开出的药方,不但治不好病,病人吃下药后反而“以益燥热,遂至咳血、肾涎逆涌,咯吐不已,肌肉干枯而死。”
有专家认为汴京大疫属于传染性肝炎,首先,发病率高,短期内在一地聚集性感染,符合传染性肝炎的特征。1988年,上海甲肝大爆发,就在2个月内,造成30万人感染。
这次瘟疫的发生和开封这座城市有很大的关系。
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后来在秦始皇灭六国之战中,用水淹大梁城的方法灭掉了魏国,导致开封变成了一片废墟,司马迁访问开封时,用“大梁之墟”形容开封的荒凉。此后一直到隋朝,开封都只是中原的小城邑,比不上商丘、睢阳和黎阳。
隋朝时期,为了沟通分裂数百年的南北方,隋炀帝开始开凿运河,关于开凿运河这其中的种种是非,不再赘述,隋炀帝也因为滥用民力受到了报应,隋朝灭亡了。但不得不说,隋炀帝复活了开封,因为运河。
隋朝运河和元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最大的不同在于向西有一个“之”字型的拐角,这是通往洛阳城的运河,也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而开封正好处在泗水和黄河之间。远古时期,开封一带曾经有河流,名叫汴河,后来干涸了,开封一直是一座没有水的内陆城市(当时黄河并不经过开封)。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隋炀帝对于开封的贡献,开封城内本来是没有河流的,因为隋朝运河的开通,运河让开封有了河水,开封经济终于开始复苏和繁荣,后人把经过开封的通济渠也称为“汴河”,其实,这个汴河根本是一个人工开凿出来的运河。
晚唐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最为富裕的地区,有运河可以沟通东南的开封,一下子富甲天下,可以说,有人工开凿的运河,才有了汴京的繁华,所以北宋时期,汴京有一百万人口,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非它莫属。
清明上河图
可是,靖康之变后,为了抵御金兵,宋军掘开了黄河,导致黄河改道,一下子汴河,这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就干涸了。
大家可以想象下,如果今天的上海市突然缺水,城市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金代的时候,虽然金朝还定都于汴京,但是环境已经大为改变了。
城市水源的断绝、地下水的污染,导致汴京从宋代的东京梦华变成了金代的污秽不堪。
此后,汴京就不断暴发传染病,在金兵保卫北宋汴京的时候,汴京就多次爆发鼠疫,导致人口减少。
此后,金国自己定都汴京了,依然不断爆发瘟疫,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金蒙时期的这场大瘟疫。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南下攻金,西路军主帅拖雷 ,在河南禹州三峰山全歼金军主力15万人,之后与中路军窝阔台部胜利会师。农历3月22日,蒙军合围攻打金国首都汴京。
守城战进行得十分惨烈,蒙古对汴京发动轮番猛攻,金军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反击,甚至将“故宫及芳华、玉溪所拆大木”来修补城墙工事。“至是十六昼夜,内外死者以百万计。”金人抗拒持久,蒙古”师多死伤”“不能前”,短时期内无法攻下,于是,四月初八日,以“天热避暑”为名,撤围而去。
蒙古退兵了,金人欢呼雀跃,全城上下一片欢腾,江山社稷终于保住了!可是金人没高兴多久,灾祸就降临了,“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汴京城有十二个个城门,每天抬出门尸体就有千余具。疫情持续了近三个月,汴京城宛如人间地狱,“白骨相望,虻蝇扑面。”
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呢?
《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元·李东垣撰于公元1247年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种瘟疫是类似于东汉瘟疫一样的伤寒,用现代话语说,就是病毒性肺炎。
当时在城中的中医学院李杲根据自己实地的考察认为,汴梁瘟疫不是什么“伤寒”,而是“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的群体性内伤病。
在围城的时候,“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而解围以后,有东西吃了,人们就“饱食太过”,从而得了病。这病症状类似伤寒,实非伤寒,庸医用药失误,把人治死了。
那么,这不是肺炎,是一种什么病呢?
今天有专家认为汴京大疫属于传染性肝炎,原因如下:
首先,发病率高,短期内在一地聚集性感染,符合传染性肝炎的特征。其次,发病时间在蒙古撤军之后,城内粮食跟上了,饿坏的军民开始放开大吃,符合肝炎通过食物传播特点。另外,据一些病人“结胸发黄”,类似肝炎黄疸的特征,“发热”、“呕吐”也是肝炎的症状。
所以,这应该是一场传染性肝炎瘟疫。
众所周知,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是很慢的,相比较传染性强的肺炎,古代对于看不到明显症状的肝炎,很少重视。
要知道,1968年,澳大利亚医学家才真正分解出乙肝病毒,在此之前,就算乙肝病毒导致肝炎,最终肝癌死亡,古人也多以“肝疾”来命名,很少有人知道具体是什么疾病,比如唐高宗,就是死于肝疾。
肝炎尚且不为人所知,流行性肝炎更加匪夷所思,所以当时的医生把类似于甲肝的流行性肝炎当成了肺炎来治疗,自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导致大量死亡。
这场瘟疫,几乎让金代汴京城的人死绝,死亡人数30万人以上。蒙古人一把火烧了汴梁城,这一座繁华之城最终死于瘟疫,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三、明末瘟疫:黑死病?
蒙古西征,打通了整个欧亚大陆,同时,也带去了一种致命疾病,那就是黑死病。
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只不过死亡的时候全身出黑血、溃烂而死,死状很惨,更加惨的是,从12世纪到16世纪,欧洲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黑死病,令人无法想象。
黑死病对欧洲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中世纪的人并非不爱洗澡,只不过黑死病兴起后,鼠疫菌怕热不怕冷,那个时候的露天式罗马式浴室温度不够,造成了大量传播,所以教会趁机宣传浴室会传播黑死病,导致中世纪后期的人不敢洗澡,演变为一辈子也不洗澡。
罗马式浴室
黑死病的流行是否跟蒙古人有关暂且不论,为什么欧洲开始流行黑死病的时候,也就是元朝末年,中国并未流行黑死病呢?
这是因为,明朝的前身,也就是西吴国在今天的南京,温度很高,鼠疫在这里无法流行,所以说,这一风水宝地,确保了元末的朱元璋一方,没有遭遇鼠疫。继三国时期后,南京第二次保佑了该地区避免瘟疫袭击。
1363年,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水战,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就此,朱元璋有了足够的资本,1364年,就接受小明王的册封为吴王,建立了西吴国。这一年朱元璋36岁。
1364年,我们可以看出,西吴国的版图是这样的。朱元璋已经成为了南方版图最大的割据者。
为什么叫做“西吴国”呢?原来在南京的东边苏州,还有张士诚的政权,张士诚和红巾军很不对付,他还曾经逼走了刘福通等红巾军领袖,他建国自称吴王,所以他的领地也叫作吴国。但是这个吴王是张士诚自己册封的,红巾军并不承认。这就有了东西两个吴王。
注意,这里不是自己称王,而是接受册封,表示朱元璋依然觉得自己力量还不足,还必须依靠红巾军的正统。
这个西吴国,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国家的雏形,虽然用的纪年法是红巾军小明王的“龙凤”纪年,而且政令都是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这个国家拥有自己的货币、税收和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形态。比如当时朱元璋就铸造过一种叫做“大中通宝”的钱币,目前早就是孤品,价值不斐。
我们发现,元末的几个大割据者都在南方,比如南京的朱元璋、苏州的张士诚、武昌的陈友谅、重庆的明玉珍,而元朝的统治者在北方,我们知道,重庆、武汉和南京,正好是今天中国的三大火炉,很高的温度下,恰好鼠疫无法流行。
之前我做过中欧温度对比的文章,北欧类似于华北、东欧类似于西北、西欧类似于华东,而南欧类似于华南,欧洲的意大利南部和希腊等地因为温度很高,同样在黑死病流行时期,免于遇难。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元末也流行了鼠疫,只不过恰好朱元璋陈友谅的地盘因为温度很高,没有流行黑死病。而我们知道,元朝内乱,最终北方的统治自我瓦解了,那么,这里面是不是也有鼠疫的功劳吗?这方面没有记载,但应该有此类因素。
不过,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北京的温度正好适合鼠疫繁衍,所以在明朝末年,明朝还是遭遇到了鼠疫的打击,虽然明朝初年躲过了鼠疫。
崇祯末年,流行包括潞安瘟疫、“疙瘩瘟” “瓜瓤瘟” “探头瘟” “羊毛瘟”在内
的多种瘟疫。明清医学家对于 “疙瘩瘟”症状有详细记述。吴有性 《瘟疫论·杂气论》记载了疙瘩瘟的症状,“或时众人瘿痎,俗名为疙瘩瘟是也”。
这些症状其实都和鼠疫很像,也就是曾经席卷欧洲的黑死病。
中国历史上的农牧分界线,大体与 400 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一等降水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农牧分界线于北方边疆地带,最明显的标志便是长城。北方边疆在历史上,是瘟疫尤其鼠疫的高发地带。
而北京恰好处于这一地区,所以明末北京大规模流行鼠疫,就在所难免了。
明末鼠疫爆发后,明朝一方面也如现代社会一样,积极救治这种疾病。但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明末鼠疫救治效果十分有限。即使在首善之区的北京,也是如此。《崇祯长编》只出现了一次国家救治瘟疫的记载,这便是命令太医院负责救治患者,并发下两万两白银,作为收葬死者的费用。由于救治效果有限,人口大量死亡。“自春二月迄今,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明末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权救治瘟疫的方式之一,是举行宗教仪式,请求上天、神灵不再降下瘟疫。崇祯朝廷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释放罪行较轻的罪犯。崇祯十七年在 “瓜瓤瘟”流行的恐怖氛围中,江南官员也纷纷跪拜神灵,期望借此消除瘟疫。当时的江南文人哀叹,“而吴江一神甚灵,至坐,察院、县令日行香跪拜。又放告拏人,一同上司行事。国将亡,听命于神,哀哉! ”这种群体活动,不仅无助于消除瘟疫,反而由于群体聚集,加剧了瘟疫的传播与爆发。
而就在明朝流行鼠疫的同时,北方满洲同样流传疫病,就是天花,而且天花专门选择大热的夏天流行,所以明末时期,冬天流行鼠疫,夏天流行天花,堪称人间地狱,就在这种惨状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终灭亡。
大量人口的减少,导致物理性隔离产生,就此到了清朝初年,不管是鼠疫还是天花,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康熙帝本身有天花抗体,重视种痘,在他的推动下,天花疫情得到了极大缓解。
三次大规模的疫情,东汉-南北朝疫情后,紧接着就是隋唐盛世。明末鼠疫后也迎来了清朝初年的安定局面,不管怎么说,疫情总会过去的,历史总是显示,大疫之后必有大治,明年定是一个兴旺之年,于2022年腊八。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