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食蟹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起初,江南人并不食蟹,《国语》就记载“稻蟹不遗种”,江南一带民间俗谚也有“虾荒蟹乱”的说法。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蟹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多则生乱,无补于世;再则,蟹喜打洞,易破坏稻田和庄稼。因此,古人往往将蟹视为“虫害”,在民谚中借喻其为横行湖底、欺民霸女的水族妖怪。
那么,江南人是如何从“仇蟹”到“嗜蟹”的呢?探究其中缘故,还得从一个名叫“巴解”的人说起。话说大禹治水之时,阳澄湖一带水陆初见雏形,有个名叫巴解的督造官,带了一队兵丁和一批民夫来到阳澄湖边开挖海口河道。夜晚,巴解命人升起火堆,谁知火光冲天,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夹人虫,一只只口吐泡沫像潮水般涌来。
大家十分惊恐,在巴解的号令下,众人拾起木棍猛打夹人虫。谁知,夹人虫甚是厉害,它们口吐泡沫,瞬时就将火堆湮熄。无奈之下,众人只得在黑暗中与夹人虫大战,直至天明时分,夹人虫才纷纷败退水中。激战后的兵丁和民夫大多被夹人虫所伤,有的甚至被夹死。
面对众人畏惧的夹人虫,巴解冥思苦想,如何才能抵御虫害的攻击。很快,巴解就想到了用火驱逐野兽的办法,决意尝试火攻。于是,他号召众人筑起一座土城,然后在城边挖好围沟,一到天黑,土城升燃起火堆,并在围沟里灌进烧开的热水。夹人虫涌上来,跃进沟里瞬时就被烫死了。
展开全文
当沟里的夹人虫积多之时,巴解随手拿起一只被烫得发红的夹人虫翻来覆去仔细查看,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把夹人虫的硬壳打开再闻,香味更浓。巴解壮着胆子先尝一口,觉得味道鲜美,吃完一只,接着再吃一只。大家见巴解吃得津津有味,胆子大一点的也跟着吃起来,果然味美奇香。
自巴解食用夹人虫觉得异常鲜美后,人人畏惧的夹人虫便成为名扬四方的美味珍馐了。为了纪念巴解击退夹人虫的功劳,人们取“解虫”之意,遂以“蟹”指代夹人虫,此后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由于巴解在阳澄湖边治水有功,大禹封他为王,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阳澄湖土城的北面造起了一座巴王庙,这土城就叫巴城,如今依然矗立在阳澄湖畔。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