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立门户 投靠 至死 脱身 巅峰

巅峰时投靠袁术,至死未能脱身,孙坚为什么不选择自立门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4 20:09:0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孙吴政权的开创者——孙坚,少有勇略,十七岁时便大破海盗;后遇黄巾之乱,他跟随朱儁、张温前往中原、凉州等地讨贼,立下了赫赫战功。个人之勇武,再加上先前在边地作战的丰富经验,让孙坚成了关东联军之中少数几个能对西凉军造成威胁的人。就连董卓自己都承认:“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

袁绍、袁术、刘表能让董卓感到棘手,自然是凭借名望;反观孙坚,却完全是靠其出色的战斗力,以致“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能让董卓都主动放低身段,选择拉拢、示好孙坚,足见后者早已拥有了“单飞”的实力。

然而,孙坚自北上以来,一直受袁术管辖,直至战死在荆州。这不由令人疑惑:孙坚为何要在锋芒毕露之时投靠袁术?在董卓退守长安以后,他为何不想着自立门户呢?

借刀杀人

孙坚在北上前,做了一些不太地道的事:他杀死了荆州刺史王叡与南阳太守张咨。这两人,不仅是孙坚的上司、同僚,还是朝廷委任的地方大员,孙坚擅自将他们杀害,已经触犯了大忌。可以说,这是促使孙坚投靠袁术,以图获得其庇护的直接原因(详见下文)。问题的关键是,汉室余威仍在,各路军阀之间就算互有争斗,也没到随便杀人的地步。既然如此,孙坚又为何会杀掉王叡、张咨呢?

在《三国志·孙坚传》及裴注中,孙坚俨然一副“受害者”的模样,他对顶头上司王叡的反抗,似乎也是“事出有因”——总之,孙坚杀王叡,是因为后者瞧不起他的出身,言行中对他多有轻视之心;故孙坚以王叡“无礼”而杀之。

不过,考虑到《三国志》一直有“为传主讳”的习惯,孙坚本传中的说法可以适当怀疑。因为《三国志·吴书》的史料来源,多以《吴录》《江表传》《吴历》为主;所以,并不排除吴人在这些一手史料中对孙坚杀害王叡一事进行了美化。

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灵帝中平末,(荆州)刺史王叡始治江陵。”王叡出任荆州刺史时,将治所(一州之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从原来的武陵(汉寿县)迁移到了江陵。又按裴松之注引《吴录》载:“及叡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看来,过江龙王叡与地头蛇曹寅积怨颇深,应当是前者移治所到江陵的一个主要原因。故王叡在讨董前,会出言恐吓曹寅,以警告后者不要“趁机搞事”。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一时 “口嗨”,会付出生命代价。

展开全文

自刘焉提出“废史立牧”之策并被朝廷所采纳后,州牧刺史的实权早已大大增加。不过,按照汉代“三互法”的回避制度,地方长官往往由外地人担任。王叡是徐州琅琊人,他想要掌控荆州,便必须得到各地太守或地方豪强的支持。王叡与曹寅既然已经交恶,就自然要找其他人合作。孙坚执掌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又拥有强大战斗力,这既能帮助王叡更好地管理荆州,也可以协助他进行讨董之战。这便意味着,王叡不可能对孙坚如此无礼。

曹寅命人假冒汉庭使者,引孙坚去找王叡兴师问罪时,后者还坦然说道:“刺史岂有所吝?”言罢,命人打开库房,令孙坚自取。这足以证明,王叡对孙坚颇有拉拢之意,毕竟他们都有讨董之志,且有联合的可能性。

在此情形之下,就算王叡真的瞧不上孙坚的出身,也不会表现地这么明显。所以说,孙坚对王叡痛下杀手,主要还是因为他中了曹寅的“借刀杀人”之计。

汉家名义

王叡与孙坚“联合”,显然对曹寅不利。既然东郡太守桥瑁可以诈称三公名义,矫诏各路军阀讨贼;曹寅也可以先下手为强,借用天子近臣、时任光禄大夫的温毅之名,令孙坚除掉王叡。

以孙坚“孤迹发微”的经历看,他确实很容易被诓骗。虽说陈寿《三国志》中称孙坚“盖(大概)孙武之后”,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一种托词。《太平御览》注引《幽冥录》、《宋书·符瑞志》以及刘敬叔《异苑》中,皆称孙坚之父(一说是祖)孙钟以种瓜为业。如此出身,既证明了孙坚崛起的不易,也暗示了他未来的命运。

寒门乍贵,不懂官场上的弯弯绕绕,在孙坚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他以军功起家,深受汉室皇恩,对朝廷自然尽忠。因此,当袁绍、曹操等人组建关东联军时,孙坚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在后来的战斗中,得到袁术钱粮支持的孙坚,也成为了讨董之战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愿意和董卓厮杀的军阀;反观其他诸侯,要么明哲保身、要么趁火打劫。

由此可见,孙坚的一系列军事、政治行动,始终遵循着“汉家名义”四个字。而他杀害自己的顶头上司王叡,便是受此蒙蔽,稀里糊涂犯下“滥杀朝廷命官”的罪行。但为了洗白上岸,他又不得不投奔到袁术麾下。

正如冀州牧韩馥发出的灵魂一问:“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董卓掌控天子,以朝廷名义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对抗“汉家名义”,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只好打出“清君侧”的幌子,这同样是以尊奉汉室为前提的。正因如此,自讨董联军成立后,各路诸侯便面临着“非董即袁”的选择。孙坚与董卓早有嫌隙,自然会优先加入袁术麾下。借助汝南袁氏的庇佑,洗刷此前他滥杀朝廷命官的罪名。如王夫之《读通鉴论》中云:“袁氏四世五公之名,煊赫宇内,孙坚崛起,不能不藉焉。”

话虽如此,孙坚杀害南阳太守张咨的行为,却实在是属于“一条道走到黑”的行为了。从立场上看,孙坚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但谁叫帝乡南阳(刘秀故里)拥有充足粮草、人口等资源呢?彼时,袁术屯兵鲁阳县,属南阳管辖,自然不愿受张咨(董卓任命)辖制。

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孙坚北上到南阳郡时,张咨也曾热情款待他。但没过多久,便有主簿来见孙坚,云“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孙坚听罢,遂命人将张咨斩首,于是“郡中震栗,无求不获”。斩杀张咨后,孙坚行军至鲁阳,与袁术合兵一处,于是“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上述可见,孙坚来到南阳后,曾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显然是在等待袁术的指示;在主薄回来后,孙坚依袁术之命斩杀南阳;不久,袁术当上了南阳太守;而孙坚摇身一变,成了豫州刺史。这种手段虽然不正,却仍依托在“汉家名义”之下。

如本系列第二篇所述,孙坚在杀死王叡、张咨后,名义上占据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南阳五个大郡,几乎等同于荆州的半个主人。但碍于他对董卓的威胁,后者又特意表奏刘表为荆州刺史。于是,袁术、孙坚为了“洗白”自己,选择暂时与刘表合作,放他进入荆州。

谁料刘表也是个有能耐的,他单骑入荆州,竟也能得到当地大族蔡氏、蒯氏的帮助,从而站稳脚跟。如此一来,孙坚、袁术的后路便被切断了。为了夺回此地,孙坚这才重新进攻荆州,可惜却不幸殒命。

如此看来,与其说孙坚至死未能脱离袁术,倒不如说在“汉家名义”之下,他还未找到一个合适时机光明正大地离开。好在,孙策做到了这一步。

当袁术僭越称帝,公然违背汉室之时,孙策及时抓住机会,选择接受曹操(彼时已“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任命,将枪头对准袁术。凭借着“汉家名义”,孙策成功脱离了袁术掌控,进而转战江东,并成为了孙吴政权的奠基之人。

参考资料: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