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 一定 知道 一个

“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是哪一个湖?你不一定知道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4 18:57:04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俗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既不豪迈荡气回肠,也不清高附庸风雅,由本土百姓自主创造、自主传承。包含天文、地理、人文、常识、形胜。

读俗语,可知民俗,可知人情,可知世故,亦可知人心。人心经不起推敲,地势、形胜也经不起岁月的波涛,总是沧海桑田、水落石出。

俗语:“此湖山,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以一湖推断天下大势,是否有些过于武断?古人所言在今天看来有无科学依据?

最重要的是此湖是哪一个湖呢?你不一定知道。

临平湖

临平湖,是一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湖泊。

它曾经辉煌过、滕达过、惹人瞩目过,甚至被人冠之以“天下大势”的名头。但如今,不过是一片遗迹,一片被人废弃,不再有目光留恋的古地。

世事变迁,山河湖海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沉寂。历史上有很多名湖,因为人为的破坏、大自然的变迁,消失在了时间之中。比如横亘半城的泛洋湖,已成地名的清湖,再有便是今天介绍的临平湖。

临平湖,又被称作“东湖”。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临平湖之所以名气极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更是因为它在文化上的地位。

展开全文

唐、宋两个朝代,最为有名的便是诗词歌赋,其中关于临平湖的描写更是不知凡几。

如唐朝海盐人顾况就专门为临平湖写过一首诗,诗的原文是:“采藕平湖上,藕泥封藕节。船引入荷香,莫冲莲柄折。”。

有趣的是,诗中的临平湖总有荷花。或者说每当临平湖荷花绽放之际,总有文人墨客来此赏景。这些文人墨客多是官绅,到此地或者经过此地去往它处公干。

苏轼好友道潜曾写过一首《过临平》。“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临平湖,不仅景色极美,还是一个交通要塞。

临平湖,位于苏州到杭州的运河之间。时人常说:苏湖熟,天下足。前提是粮食能够运往天下,那么交通就显得尤为关键。交通是否顺畅,是否能将粮食运往需要的地方,也很关键。

行军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数场经典战役告诉我们,有时候打仗打的就是粮食,后勤不足无异于后方失火,若是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么必败无疑。

无论是从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临平湖一度成为全国目光的焦点所在。只可惜,世事总无常。

张士诚开通武林港至江涨桥的新运河后,临平湖的旧河道便不再是主运河,临平湖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至于后来慢慢淤塞,也无人打理,到最后成为一片平地。

就像一位枭雄的落幕,纵然生前豪迈万千,最后不过一捧黄土。好在虽然失去了立足点,但故事仍存在于史册。

临平湖的故事,一直被传扬至今,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

临平湖与天下大势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雍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

临平湖,历史悠久,甚至关乎天下大势。从交通地位上来说,临平湖若是堵塞,天下之粮难以周转,势必造成粮食物价的混乱,百姓有钱买不到粮,人心浮散。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吃不到粮食”往往是乱世开始的征兆。相反,若是临平湖水运畅通,天下之粮得以运转,粮食物价稳定,百姓人人有粮吃,安居乐业,自然不会生出祸乱。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吴志》记载:“赤乌二年宝鼎见,因呼为“鼎湖”。鼎,对中国意义巨大。周代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说法,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随着后世发展,鼎,又逐渐代表了王权,乃是国家重器。临平湖与“鼎”牵连,代表着临平湖连接了国家的气运。如此,俗语:“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也就说得通了。

结语

临平湖已成遗址,永远的消失了。“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再也用不上了。曾影响一国之国运的临平湖,如今这般萧条,不免让人唏嘘、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