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史记,我们就不知道金刀戈马,不知道尔虞我诈,不知道现在看起来接近白痴一样的决策背后的时代背景以及太多的身不由已,也不知道成王败寇是建立在无数的尸骨上,更不会见太多精彩纷呈的大小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
司马迁,几乎穷尽一生之力完成了一部书,生前没有因为此书得到宗师待遇,反而死后,此书享誉全球,就像梵高一样,生前默默无闻,死后誉满天下。
司马迁出生的年月不详,反正他是生在西汉景帝或者武帝年间,在黄河龙门一个小康之家出生,注定了他是要捧着写文章这碗吃饭的。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处于汉文帝时代,汉文帝时代是最宽松,也不咋折腾的时代,所以,每家人户只要稍有头脑,为人勤快些,都可以过得很滋润。汉文帝制定了一条政策,只要交粟米,就可以授予爵位,步入仕途。司马喜正好有点积蓄,马上用4000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司马家以后不用徭役了,正式进入了公务员行列。
司马家历史悠久,他们的老本行就是做历史学家和天文家,直到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这一代,又做回了太史令,专门写史的。司马谈最想要的是,撰修一部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超级大史书,包罗万象。但司马谈的年龄、精力都不足以完成他心中的那个梦,只能把所有的寄望寄托在司马迁身上。
惊喜的是,父亲的寄托,儿子全盘接受,没有任何的叛逆。更惊喜的是,接盘的能力非常出色,天赋极高,完全可以继承司马谈的文风。10岁时就能阅读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司马谈被调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司马迁留在龙门老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稍年长后,离开龙门,到长安投奔父亲。司马谈看着个头差不多的儿子,十分欣慰。他给了司马迁一笔不小的路费,叫他去游历一番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不是无脑旅游,而是搜集很多散失在民间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各地的人文风俗,验证史料出处是否以讹传讹还是真实可靠。
一边旅游一边记载,中间有不少的开销,还好司马谈工作稳定,俸禄足够支撑司马迁到处闲逛。从长安出发,去过太多的地方,几乎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此去就是2年。最后回到长安,他已经胸有成竹,历史长河的每一个脉络在他脑海里逐渐清晰。
展开全文
回来后,司马迁还没正式动刀笔,先入京做官,跟着汉武帝东行巡游,又是不花钱的公费旅游,见识到西南的人文风俗,之后派到巴、蜀去开发筹划建设工作,安抚邛、莋、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交代工作。
就这样平平淡淡在朝为官,如果没有史记的话,司马迁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位非常平庸的官僚,记载在几行史料之间,不为人所知。
公元110年,司马谈病危,在弥留之际中,对司马迁说,儿子啊,我一生朝思暮想的是要完成一部横跨千年的史书,我不行了,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吗,司马迁流泪,满口答应。
父亲逝世后,司马迁着手开始准备怎么编写史料。在长安,天下精英云集在那里,接触大儒,知识分子的机会多得很。司马迁认识了不少圈内大佬,比如贾嘉,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等。还有对他影响颇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国。
董仲舒主张反暴政,谁是昏君暴君,就应该把他拉下台,又钟情于大一统不喜欢搞分裂,还要宣传大家要知廉耻。这三个思想深深影响到了司马迁。
孔安国呢,就是孔子的后人,肯定非常熟悉孔子的思想理论,并且家里有传家宝“古文尚书”十余篇,还精通今古文学,就是会分辨史料,怎么去伪存真,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孔安国精通这个,司马迁经常找他请教,为未来撰写史记夯实了基础。
前99年,司马迁终于栽倒了,一个小小的太史令,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在凶险的朝堂上,为一个无关的人,说了几句话,就为了几句看起来不痛不痒的话,司马迁的后半生,产生了堪比核弹的裂变,从衣食无忧的官僚生涯,一下掉入万丈深渊。
司马谈教会了他所有的一切,却忘了告诉他,政治这碗饭真心不好端,稍有差错,就会掉脑袋的!想要在这圈子混,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装死!
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汉武帝恼羞成怒,全朝堂上下愤怒声讨,落井下石。唯独司马迁脑路清奇,站出来为李陵说话,他说李陵投降肯定有不得已的原因,而且李陵仅5千步兵,杀敌1万,这是牛逼人物啊,估计是卧薪尝胆,先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伺机逃回来继续为武帝效力。很多人一看,你这小小的太史令,想表演哗众取宠的一套,吸引汉武帝的眼球,你想干什么?这时候武帝还没怎么着,他还需要求证一下李陵投降真正的原因。他派公孙敖去找李陵,结果公孙敖找不到,回来谎报说李陵已经死心塌地为匈奴效力,一句谎言不仅坑了李陵及全家,还坑了无辜的司马迁。
武帝判司马迁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是可以豁免的,有两条路:一交钱,二宫刑。司马迁没钱,也不想死,并不是他怕死,因为他要完成老爹的未完心愿。而且宫刑就是做太监,当时的技术虽然不够成熟,但是活下来的概率是很大的。司马迁没法子了,只好申请要当太监。
太史令司马迁成了太监司马迁,并关在牢里,与外界隔绝。司马迁的人脉还不错,关在牢里,待遇没有降低太多,最起码吃喝不愁,笔墨工具,竹简,书籍等都装满了牢房。他可以两耳从此不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史记书。
写了整整八年,坐牢坐了整整八年,武帝从狂暴的中年人,变成疑神疑鬼的老年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司马迁,也知道他专门搞了一本书,武帝这一点好,没有刻意去销毁他的心血,这点比后世的十全老人强太多。
这本史记,后面是怎么安然无恙地流传后世,并流芳千古,其实要感谢司马迁之女,他做太监之前,育有一女,嫁给了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官位曾经做到宰相职位,与司马迁之女生二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史记就在司马迁女儿手里,精心保护,没有遗失,杨恽年少喜欢读书,母亲就把传家宝拿出来给他阅读,外公写的东西,文采飞扬,文笔简练,容易读上瘾,成年之后,杨恽被封为平通侯,汉宣帝时代,已经不像武帝时代这么压抑,政治宽松清明,他决定将外公穷尽一生的心血献给汉宣帝,汉宣帝没有任何封杀,就将此书重见天日,让天下人皆知。若太史公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史书传到现在,很多喷子依旧质疑,司马迁写这些历史的时候,又没有亲身在现场,怎么能把这些人的对话,或者权谋都看得清清楚楚,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其实大家都是小看了司马迁,这人是专业出身,他能不懂历史的严谨性吗?能胡言乱语对自己的专业抹黑吗?厚厚的史记,肯定没日没夜,日夜不休的考证,工作,反复删改,没有他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永远看不到曾经的历史是多么的波澜壮阔,诡谲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