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使 交战 后果 什么样 如果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来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4 15:24:03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这其实就是两军对垒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了,一旦撕开,任何后果都不堪设想。

若是两国实力相当,斩了就是撕破脸皮,准备开战,若是实力相差悬殊,在古代,对于弱者一方的使者,斩了也就斩了,弱者连句话都不敢说。

这种看似病态的战争礼仪,其实就是一种“梯子”,是给予双方都有机会下台的梯子。

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割据战争时代,便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战那是经常打,伴随着战争的,是井喷的文人环境。

有法家这种手段硬的,也有道家这种没事就早点睡的,其中,就有一种极其“讲礼貌”的精神贯穿诸多文化之中,那就是“不斩来使”,原因也很简单,来使是递信用的,不可以斩,不然沟通破产。

其次就是,来使乃是文人,打战和文人有什么关系?

后世人认为这种不斩来使的战争礼仪最早是儒家的,其实也并非如此,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有共同点很多,区分他们不同的,是核心的思想理论,而不斩来使,本意是“保护文人”,这不是一家之诉求,而是天下文人之共识。

在周代割据的环境下,战争是主旋律,但是战争前又必须有意识形态上的交流,当时的人们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白点,就是把人给说服,能不动手,就尽量不要动手。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使者的地位极高,才识也是顶尖的,对于国家而言很重要。

因此在礼法强盛的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没有斩来使的习惯,即便是恨之入骨,如何说都要打,都要恭恭敬敬地把使者伺候好,这是必然的礼仪。

而使者在当时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譬如毛遂自荐,在堂堂的君王面前,毛遂斗智斗勇,“威逼”楚考烈王,最终促成拯救赵国一事,这就是善用使者带来的正面效果,也是后世儒家所向往的解决手段。

因为知道使者的份量,又明白使者存在的意义,对于使者的来往,一直是对立势力极其关注的点。

展开全文

周代之后,战争依旧没有停止,但是“礼法”已经大多数溃败,在陈胜吴广起义期间,斩来使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就是因为面对的对象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同。

不同于刘邦和项羽,特别是项羽,即便项羽为人高傲,目中无人,但对于使者却是礼敬有加,这就是贵族家庭所造就的礼法意识。

因此使者渐渐地有了“试探”的作用,对方的将领或统治者,是理智的还是不理智的,讲究原则还是不讲,这都能看出来。

如果是遇到了直接把使者斩了的情况,那么就意味着必然是死战,没有第二种可能了。

而且古人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手段,派人来往谈判,这是最高效的方法。

使者本身的作用就是有些“非战争性”的,如果泄愤迫害使者,那么就意味着没有道德,即便赢了战争,但是名声会一落千丈,可以想象,连无辜的使者都杀了,这人的残暴名声不知道得多热闹了。

历史上因为斩来使而发生负面后果的事情层出不穷,在南北朝之际,因为政权混乱,胡汉交融,不同的文化大力相冲。

胡人偶尔是不讲究汉民族“不斩来使”这一套的,连吃人都敢,为什么要尊重使者。

所以当时的环境就是一个乱,各地军阀无法沟通,也没有心思沟通。

派出去一个使者就砍了,一气之下,那边派人来也是砍了,坎着砍着大家都不知道双方到底啥意思,最后只能在大平原上开战了,说句通俗易懂的,这就是“莽”造成的恶果。

但这还不是最狠的,历史上最狠的后果乃是西亚的“花剌子模国”被成吉思汗所灭。

花剌子模当年强盛之际,谁都看不起,成吉思汗派人到花剌子模以求稳定西边,专心对付金国,谁知道花剌子模国人,三番两次杀害蒙古使者,杀了第一次成吉思汗还忍了,第二次成吉思汗直接怒了,跪了几天,还向长生天起誓,一定要灭了花剌子模。

随后成吉思汗抽调人手,留下一部分人打金国,自己亲征花剌子模。

西征过程中,成吉思汗所向无敌,蒙古铁骑一路烧杀抢掠,就连平民百姓也没有放过太多,制造出一片人间炼狱。

花剌子模国王都慌了,他都没想到就因为斩了两个使者,惹得东亚的狠人直接带人打上门来,花剌子模国就因此灭国。

而且因为造成巨大的杀戮,本来人就不多的花剌子模地区,一直到后世数百年都没有恢复过来,庞大的人口流失,让这片悲哀的土地荒芜了。

所以“斩来使”这件事情,它本身就是技术活。

就如上面所讲,两军相差不多,那么来使是万万不能斩杀的,若是强者派出到弱者,弱者一定是要好好相待,为的就是和谈。

若是不管不顾,非要战斗,那么斩杀使者的人也有,所以当使者这件事,风险也是很高的。

按道理来说,斩来使这种事情,理应是暴躁的游牧民族做得比较多。

但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回这种情况就扭转了过来,反而是大明朝斩杀了蒙古派来的使者,最终引发边境大战。

当时北方草原想要和大明通商,于是派出使者来洽谈,按道理说,北方游牧如此安排,倒是十分难得了,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他们不够大明强。

但谁知道,难得的他们讲礼貌了,而大明却不讲礼貌,直接吧来谈判的人给砍了,这件事把草原统治者给气的,即便是打不过也要打,就这样带兵南下,这件事情就是嘉靖年间和草原发生冲突的导火索。

虽然把战争和礼仪放在一起,违和感很强,但是这种东西却真实存在。

战争礼仪是人类的智慧持续进步的一种表现,古代战争兵卒,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并不是为了家国而战,仅是为了皇帝的私信而战,所以权衡利弊的他们,深谙战争礼仪,双方的中高层都会善待彼此,毕竟他们才是真的受害者。

又随着文化的互相进步,使者的“安全性”又再次回升,督促他们善待使者的,不是礼法,而是默契之下的契约。

若不是统治者一意孤行非要斩杀使者,几乎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因为人身安全的提升,使者也不再恐惧于出使,反而是当做体面的工作。

世界进入了近代后,全球文化的交融加速,有交融就会有战争,有战争必然是有谈判。

伊始,各国文化的不同,斩杀谈判使者的事情层出不穷,但这样一来,除了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没有更多的积极作用。

于是乎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对于“使者”是有着明确的“保护”规定的,这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共识的层面,不再仅仅是“遵守就是君子,不遵守就是小人”的道德层面,道德层面犯错,无法制裁,但是法律层面犯错,却是会遭到他人群起而攻之。

总而言之,这种从保护而起的战争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很多动因不同的改变,从挽救局面再到互相保护理解,从试探态度,再到和解,使者的作用很大,他们的安全系数也在波动变化着。

而若是到了一方极强,一方极弱的战争状态,那么斩杀来使,是鼓舞士气最好的方法,如果有这种局面,那么弱者也是无话可说。因此这种共识,依靠的是大环境,而不是小环境的自觉。

自古以来有很多因为使者被斩造成的矛盾,但也有更多善待使者从而化解战争的巧事,一切的一切,都在于平息斗争,若果可以平和解决,那么想必然无人愿意大动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