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出身于名门望族。虽然只是京兆杜氏的旁系,但祖上也是累世为官。
杜甫的父亲杜闲,三叔杜专,四叔杜登,祖父杜审言,曾祖杜依艺,高祖杜鱼石,天祖杜叔毗,都有出仕做官的履历。
并且,杜甫的二叔杜并还是个大孝子。
杜审言在吉州担任司户参军期间,遭到吉州司马周季童的诬陷而下大狱。杜并对此愤恨不已。为了替父雪耻,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卫兵的砍杀,硬是单枪匹马刺死了周季童。
事后,很多士人和杜氏亲属都为杜并的壮举点赞,称其孝顺忠烈,左台监察御史苏颋还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赞扬他的行为是“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殁而犹生。”
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之家,杜甫小时候怎么可能穷呢?
他当时不仅不穷,反而还可以拿着家里的钱,以望族身份在外游山玩水,生活好不惬意。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望岳》是杜甫早年游历山东时创作的作品。单看诗文就能发现,青年时的杜甫充满了年轻人的浪漫与激情。
也正是因为这份浪漫与激情,让杜甫当时结交了很多文化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
既然家庭条件不错,那为何晚年的杜甫,生活却很潦倒呢?
起因,与杜甫父亲去世有关。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当时29岁的杜甫也就只能自力更生了。
为此,他跑到长安长住,参加科举,试图效仿父祖那样,谋个一官半职,踏入仕途。可是,杜甫的运气很不好。他在长安多次参加科举,却屡第不中。
展开全文
不过,杜甫的不受重用,与其才华无关。当时腐败的朝政,以及杜甫的性格,才是他屡第不中的原因。
比如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李林甫
以杜甫的才华,当时混个小官应该没问题。但由于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担心自己被新人排挤,非说“野无遗贤”,竟让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结果满怀希望的杜甫就这么落榜了。
此后多年,由于不愿意巴结李林甫之流,杜甫虽然被唐玄宗选为储备干部,但在奸臣的阻挠下,一直没能混个一官半职。
等到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终于捞到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八品小官。终于捞到了官职时,他的小儿子却死在了老家。
关于杜甫幼子的死因,按杜甫本人说法,是饿死的。出处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不过,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杜甫幼子去世的那一年,关中并没有饥荒的记载。并且,杜甫的妻子也是世家大族出身,混得再惨也不可能看着小儿子活活饿死。所以,杜甫小儿子的真正死因,有可能是患上了某种病,导致不能进食,这才饿死的。
杜甫
由于儿子的死,让杜甫悲痛欲绝,心态彻底转变了。因而,他变得不再浪漫。开始真切认识到了社会阶级差距和百姓生活的艰辛。这为他后来的“诗史”地位奠定了生活基础。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正当杜甫还在为幼子的离世而悲痛欲绝时,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
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只好带着妻儿,搬到了鄜州(延安富县)的羌村避难。
在避祸期间,杜甫一家人的生活还算可以。
比如从杜甫所作的《羌村三首》中,就可以推测,杜家在鄜州应该是有田产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不过,混吃等死并不符合杜甫的人生追求。所以在鄜州待了半年后,他就再次与妻儿老小分别,只身一人投奔当时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李亨。
可是,杜甫的运气很不好。在去往灵武的路上,他不幸被叛军俘虏。
王维
当时一同被俘的还有王维。
所幸的是,由于杜甫官小,未被囚禁。他后来逃了出来,投奔了唐肃宗。而王维就没这么好运了。由于官大,加之名气大,一直受到叛军的重点看管,王维蹲了多年大牢才被释放。
至德二年(757年)五月,杜甫历尽艰辛终于抵达凤翔(陕西宝鸡),找到了唐肃宗。
对于杜甫等前朝旧臣的到来,肃宗很高兴。因为来的人越多,就越能巩固肃宗的皇位。所以没过多久,杜甫就被授予左拾遗一职。而这也正是杜甫被称为“杜拾遗”的来历。
关于左拾遗这个官职,简单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七八品的小官。品秩不高。但是由于担任这个职务,可以接近皇帝,属于非常清贵的官。
所以,不要因为左拾遗的品秩不高,就觉得唐肃宗不重用杜甫。事实上,杜甫终生都把曾经担任左拾遗当作自己一生的荣耀。
李亨
不过,还是那句话。杜甫的运气是真的很不好。刚被皇帝重用没几天,就因为营救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肃宗在一怒之下,将其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参军,负责当地的祭祀、礼乐、学校、考课等事宜。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杜甫很在乎左拾遗这个职位。因为这代表杜甫站队肃宗成功,获得了肃宗的信任。前途无量。而肃宗现在把杜甫的左拾遗职务撤了,慢慢疏远了他。这对于杜甫来说,显然就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结果。所以,在华州司功参军的位置上,杜甫没待几天就辞官而去,带着妻儿去到四川,定居在了成都。
在成都期间,杜甫的朋友严武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也正是因为严武的推荐,杜甫才又再次出仕为官。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
由于有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这段经历,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在成都的几年,杜甫的生活水平其实总体还算可以。早期因为要面子,拉不下脸去求助好朋友严武,吃了一段时间的苦。为此,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后来,好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出手相助,杜甫的生活立刻好转了(杜甫的茅屋其实并不算寒酸)。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的靠山没了,不得不辞职走人。
此后三年,为了生活,杜甫离开成都,碾转于乐山、宜宾、重庆、云阳等地,最后在奉节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做了一个小小的园官。
人们常觉得严武死后,杜甫晚年的生活十分悲惨。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杜甫在奉节担任园官期间,他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还雇了几个雇工干活。这种生活水平是真正的贫苦老百姓不能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奉节的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很多传世经典,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因思乡心切,便离开奉节,决定回到巩县老家。
然而,杜甫在回老家的路上,才走到岳阳就把盘缠用完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去到湖南找好朋友借钱。而在湖南期间,他又倒霉地遇上了臧玠在潭州(长沙)的作乱。
没办法,杜甫只能去到郴州,投靠自己的舅父崔湋。而他乘坐的小船行至耒阳时,江水突然暴涨,只得临时停泊在荒郊野外。这导致杜甫饿了五天五夜。幸亏是后来耒阳县令派人送来酒肉,杜甫才捡回一条命。
杜甫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从舅父借到回乡的盘缠后,又再次向北。
但这一路上的颠簸,让杜甫很是不适。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长沙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大体来看。杜甫的晚年确实不富裕,但也谈不上很穷。
杜甫很多时候,并不是不能吃饱喝足,过上流人生活。而是他性格使然,他一不会经商,二不会种地,三又总是辞官走人。
一个人总是如此,金山银山也会吃空,生活自然会过得紧巴巴。
幸亏杜甫朋友多,走到哪里都能碰到贵人拉一把。所以他的日子虽然紧巴巴,但大体过得还算体面。比一般老百姓强多了。
这一点,杜甫自己也承认:“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