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 区分 效应 表现 不同

郑雯:区分不同媒介“茧房”表现,短视频等平台不存在筑茧效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4 05:03:04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中新经纬1月16日电 (薛宇飞 实习生李俊浩)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关系再思考”主题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并发布了研究成果《破茧还是筑茧?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研究报告》。在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郑雯认为,网络媒介的“筑茧”并非推荐算法技术下的必然,传播结构的水平型抑或垂直型、用户联结的开放性抑或封闭性为网络媒介是否带来“信息茧房”的两项关键机制。其中,微信等“熟人社交型”媒介趋于“筑茧”,微博等“公共讨论型”媒介趋于“破茧”,短视频APP等“垂直传播型”媒介既未“筑茧”也未“破茧”。

郑雯指出,目前对网络媒介的信息茧房的认识仍普遍止于“望文生义”与概念跟随阶段。现有多数研究全盘内化了美国政治语境下的“茧房”比喻,以之梗概当代中国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认为算法驱动的网络媒介会加剧信息窄化与观念极端化。但事实上,“茧房效应”及其观念传导并未得到实证支持。

通过对十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介的茧房效应分别进行回归检验,郑雯及其团队把这些网络媒介分成了不同的类型,再结合分析来探讨聚类属性以及类型化网络媒介的差异和它的影响机制特点,最后研究网络媒介对极端化态度的影响。

微博、贴吧、论坛等公共讨论型平台在结构同质性和内容同质性上面都存在破茧效应,但微信等熟人社交型平台,结构与内容同质性上更多地表现出了筑茧效应,这会加剧茧房效应。

相反,在算法推荐应用广泛的短视频、新闻资讯门户网站或应用中,结构同质性和内容同质性都没有表现出茧房效应,这类网络媒介没有显著降低用户接触到的异质参与者以及异质观点的频率。郑雯指出,近期的实证研究证实,算法推荐本身并非带来网络媒介茧房效应的核心因素。

谈到茧房效应为何因平台产生分化,郑雯分析指出,微信这类熟人社交型媒介茧房效应非常显著,平台用户的核心需求是维护熟人社交,这类领域叫做“关系市场”。在“关系市场”当中,同质化内容、讨好型表达较多,所以更容易表现出筑茧效应。

微博、贴吧、论坛是公共讨论型媒介,用户连接非常开放,信息传播主要是水平式传播,平台对公共讨论的限制相对较少,异质性观点碰撞,所以破茧效应更高。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以及新闻资讯门户是垂直传播型的媒介,再加上开放性用户连接。在这种模式下,用户虽然是开放的,但连接相对较少,所以既无破茧效应,也没有筑茧效应。

另外,郑雯对茧房效应的研究提出几点想法:一是在理解茧房效应的效果和机制时,情境化非常重要,这是研究茧房效应的基础性前提。网络媒介与信息茧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理解网络媒介的“茧房”效应需要考虑“特定的语境”。

二是从平台-用户关系中去理解茧房效应异质性的维度,用户并非纯粹被动的客体,用户的主体性在互动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以人为本,回归到用户的角度来理解算法推荐。(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xueyufe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