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净土祖庭,玄中寺的照片由 南迦&黄燚 提供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5
在“力以愿成”这课里,我们已经给大家讲清楚了——佛教神学,它的理论来源……就是从本愿思想里诞生的。而这个本愿思想,也是净土思潮的一个根源。但是,光有本愿行吗?都是菩萨,都不是佛,都有美好的愿望……对吧!光有愿望行吗?这肯定不行啊!
净土思想的出现,除了菩萨的本愿之外,还要有一个条件!大家要区分一下儿——这两个之间的关系啊!净土,你看——它是个结果!本愿,是一个希望!这之间完成,那还是、有有步骤的。所以说——净土思想,它要出现,除了菩萨的本愿之外,你还要具备别的条件!那是什么呢?就是要构筑一个“多佛系统”!以前,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只有他一个人成佛了!这不行!必须构筑“多佛系统”。
为什么要构筑多佛系统?大家想一下儿这个逻辑啊……因为,在原始佛教期间,只有释迦牟尼被尊为佛、如来……只有这一个如来。而释迦牟尼,我们都知道啊——涅槃了嘛!灰身智灭了嘛!对吧……没有了!不在了!释迦牟尼本师不在了……那,这个净土从哪儿来啊?对吧……肯定是不能从祂这儿来!但还要有净土,那……是不是我们就需要别的佛?
释迦牟尼,祂涅槃了!祂就没有基础了嘛!所以,我们就必须需要其祂的佛、菩萨来参与完成我们这个本愿理想……这个净土!而且这个……人一多,需求就多!信众多,他的需求就多样化!所以佛、菩萨,祂们的本愿……啊,不能说“佛、菩萨”,就是菩萨的本愿……佛就不谈本愿了啊,佛已经有结果了……只有菩萨谈本愿。所以,菩萨的本愿,祂也要适应不同信众的需求——信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那,菩萨的本愿也需要多样化。因此,构筑一个多佛系统,不光是理论的需要啊……就是,净土理论出现必须构筑一个多佛理论,它也是现实的需要!现实里信众的需要。
展开全文
但是,这个多佛系统呢,其实早已有之!不是说——嗯……就这个时候儿,它这个需求就更加迫切了!《长阿含经》里说过“过去七佛”……就提过一个概念,叫“过去七佛”。就是说——在释迦牟尼之前已经有佛了!释迦牟尼出来,祂已经排老七了。他前面还有六个!对吧……毗婆尸佛,第一个;尸弃佛,第二个;嗯……毗舍(婆)佛【也译作:毗舍浮佛】、拘楼孙佛【也译作: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呐,第七个才是释迦牟尼佛。祂前面有六个。
这个……后来,在“法华经”里,“法华经·(化)城喻品”里也提到了古佛,比如燃灯……嗯,提到了一些之前的古佛。但是呢……嗯,比较标准地说——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那就是那“六佛”,这是一直都有的说法。
而这七佛,祂们是怎么排顺序排到释迦牟尼的呢?为什么从这个毗婆尸佛,然后到这个毗舍浮佛,到这个拘楼孙佛……这么传下来的呢?它有一个标准,它这个标准呢,就是人的寿命。什么意思呢?最开始那个毗婆尸佛的年代里啊,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活巨长,活八万岁要……不然就十万岁……好象八万岁!然后呢,每过一世佛,每一世佛住世的时候儿,到了这个尸弃佛,好象一下就跌倒了两万岁了。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往下减,一点儿、一点往下减……等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儿,这个人类社会,人的寿命也只有百岁了。
它这个“过去七佛”到释迦牟尼,这种人的寿命的递减,而住世的佛在换……它的理论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在“佛教哲学”里讲过,这就是——成、住、坏、灭的顺序!就是——这个世界上有“成、住、坏、灭”四个的顺序。这个……这个阶段,就是在逐渐地坏——这个世界正在逐渐地坏!那,人的寿命肯定就逐渐地短嘛!最后短到……OK!零岁……然后,重新再来一次——又开始了!它循环……循环……佛教,它就是一个循环。
这个《长阿含经》说的“过去七佛”的故事,它要说明是什么呢?说——佛法其实古已有之!嗯……到了释迦牟尼,不过就是把它重新发现了……自我的重新发现!并不是新创造——早有了!对吧……
那,有过去佛……对应的是什么呀?对吧!释迦是现在住世——现在佛!对吧?有过去了,对啊……相应的,肯定就要出现未来佛!这都……想都不用想——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所以,在《长阿含经》的第六卷里,就给大家提到了将来,未来佛——弥勒菩萨要出世了!这个弥勒菩萨的出世,祂还有两种形式:
一种,上生兜率天宫——这后来就形成了弥勒上生信仰;
一种,下生龙华树下——这就是弥勒下生信仰。
嗯,注意啊!弥……勒……我这发音没有问题吧?不是弥陀!那么,过去有了,未来有了……你看——过去七佛、未来弥勒、现在释迦……对吧?是不是这里外里加起来多少个?八个。不够啊!那么多佛怎么来啊?按释迦牟尼的说法——这个成佛,除了声闻,还有一条路……很少见啊!我们日常很少见!但是,这条路是通的!这条路叫“独觉”,就是——我自己就能觉悟。有没有?有!大量的独觉菩萨……大量的独觉!你们没看见而已。
这个……成佛,祂不能象孙悟空一样——石头里蹦出来,天父地母……那是中国!简单地想、合逻辑地想……这么多佛的诞生,那这个……一个普通的想法——你就得有妈生,对吧?就是,得有个佛母!得有个妈!就这个妈就相当于佛母的意思。那这佛母,祂就不止具体指一个实有物,或者说——嗯,实有形象!这个佛母是什么呢?这个佛母是一个精神抽象——般若、智慧!对吧……智慧就是佛母。这个是我们在上一课里谈到的《六度集经》里那个“六度无极”的第六度。
在这个“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过渡的这个历史时期里,大乘修行的这“六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这第六度!我们说了——只有这第六度能叫“摩诃”!只有祂配称之为“大”!这第六度——明度、智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把祂的地位拔高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拔高到头儿了——菩萨修习“般若”,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习这个“智度”,获得这个“三菩提”,便成了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意思?菩萨修习的这个“般若”,祂就能成佛!再说简单点儿——“般若”就可以造就佛!再说简单点——“般若”就被称之为“诸佛之母”!好,佛的“妈”有了。
《放光般若经·舍利品》里说——“一切诸佛身,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既然如此……你看,这已经定下来了——“一切诸佛身”,都是般若波罗蜜生的……都是智慧所生、智度所生。那既然如此……那,佛就绝对不会只有释迦佛一个了,对吧?你不能只有你得智慧,对吧……那应该有几个?嗯,至少几个!或者更多!那么,这些佛就要散在我们刚才说的这个三个时间段里——那……过去七佛时间段,现在释迦住世的时间段,以及未来弥勒这个时间段!这叫“三大时间段”啊……佛所住世的三大时间段。
在这三大时间段,我们说佛母已经有了——般若;祂们下生的时间段也有了——这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叫什么呢?在大乘佛教里,对佛出世的这个时间段,有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词,叫——三世三劫!这跟我们平常那个……说那“三生三世”不一样啊!你普通人,你那叫“三生三世”;佛这个,祂不叫“三生三世”——你这一辈子那叫“一世”;佛,那叫“一劫”!这“劫”这个概念可就大了!这时间可就长了!那不是,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世、两世的事儿!
“过去劫”叫什么呢?就“过去七佛”到释迦这之前这一段时间,“过去劫”祂叫——庄严劫。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间……这个时代,还有很漫长,叫——贤劫。贤人的“贤”……嗯,不是很闲的“闲”啊,是贤良的“贤”!嗯,闲人的“闲”,就错了。
将来,弥勒出世的那个时代,叫什么?叫——未来劫。未来劫,又叫——星宿劫。星宿老仙那个“星宿劫”。嗯……星宿劫?那个字到底念什么……
与此时间对应——过去、现在、未来……你看,这是时间。它的地点呢?地点——三界十方!呐,三千大千世界……三界十方,从此,佛那就多啦!佛数甚多,如恒河之沙!于是,多佛系统就正式出现了。我们说——净土思想站起来得有两条腿吧?一条腿站着不行!它净土思想站起来的另一个条件也满足了——第一个条件,是要具备本愿思想;第二个条件,是要具备多佛系统。净土就终于来了!两个条件都满足了。
这个净土,是怎么把这个两个条件满足了?怎么就终于来的?这实际上,它的历史客观条件是这样的——它是大乘佛教在这个历史阶段里,路线斗争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光有民间需求,它也有理论斗争的结果。理论斗争的时候……净土在这个时候儿,也必须被斗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部派向大乘发展过程中,因为信众的不同,整个儿大乘佛教就出现了一个向两翼发展的倾向——向两个方向同时在发展!就好象——中国之水都从西藏来,一个就成了黄河!一个就成了长江!它们的路径不同。
其中的一个方向,核心讲的字是“慧”——智慧的“慧”!讲什么呢?讲求智慧——讲理论、讲求证,发展出来的就是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这就是我们开始所谈的——藏传得义理、禅宗得精神……都是这一支出来的!“慧”学出来的!大乘的第一义!这一支是在知识阶层里传播的。现在,知识分子学佛还有这个爱好……一上来“金刚经”!学佛教,还是喜欢从中观下手!还是讲智慧!对吧……就我们说——“六度”当然要讲智慧啦!“六度”最重要的那个就是“智度”嘛……诸佛之母啊!所以,你……你就得讲智慧啊!看看祂能不能把你“生”下来?
另一个方向,讲“信”——相信的“信”。这一支主要是讲信仰崇拜,就是我们从第一课到现在整理出来谈的——佛教神学的基础,它发展出来的本愿思想以及净土思想。就是——“本愿”加“多佛”导致的净土思想。这一个方向……就是大乘佛教两翼的这一个方向,实际上是从我们……为了配合我们绝大部分象我这样儿的下等根器的普通人讲的。因为,我们普通人嘛……嗯,也不想听那么多道理!其实,听那么多道理也听不懂!你就告儿我——“信”就完了!对吧……
比如说——你懂马克思主义吗?对吧……这个,这个好象应该人人都懂,但是你懂吗?你不懂对吧?央视它就出一个系列节目,我也专门看了,看完之后一句也没记住!就记住一句话——那个题目,叫“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对!只要你记住这个就行了——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你看——多来劲!简单、粗爆、直接……你信就完了!对吧?
基督教其实走的也是这两个路子——理论派讲智慧的,和信仰派讲相信的。实际上,作为宗教来说,真正有用的,还是那个“信基督得永生”。可以说——佛教的真正宗教化,那不是通过中观,不是通过唯识……都是通过净土思潮,通过佛教文学框架制造出来的那些本生故事……不断地神话!并且多元化!最终形成了佛教神学的一个正反馈——佛教文学与佛教神学互相拉动,最终影响了佛教哲学。呐,在历史上留下了它们的痕迹!这“四框架”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
我们说呢……佛教神学,它造神的理论基石是“本愿思想”!我们前面也一直在说“本愿思想”。我们来正式地从学术角度来定义一下儿“本愿”……因为,我们刚才说了它的规定性啊、它的来源啊……但是,我们正式地规范定义它一下儿——什么叫本愿?
本来的愿望……字面上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它的规定性……我们说了——“六度”的总路线!但是,它不光有这个!这里还有一个发愿人的规定性问题……什么意思啊?不是你发的愿望也叫“本愿”啊!这发愿人是有规定的!有发愿人的规定,加上刚才前两课我们讲的——发愿范围的规定……就是,你在哪个方向上发愿?谁?这二者合一!人、希望的走向合一,这加起来才叫“本愿”!不是哪个词都能叫“本愿”的。
所以,第一,发愿人必须是菩萨!佛,您就不要发愿了啊……您发那个就不是“本愿”了,您发那个就……就愿成了!那不是“本愿”。发愿人必须是菩萨……这个“愿”还没有实现。
第二,这个愿望……就是“本愿”的方向性规定。嗯……不太恰当地说——这个愿望是一个单纯的房地产愿望,它不涉及到其他。就是……它是一个单纯的类房地产的项目。菩萨在修行期间,祂所发的誓愿是什么呢?是将来成佛以后,我为众生去修建一个什么样的净土?这就是我们说的房地产愿望——我,我还没有成佛……如果我成佛了,我要为众生修一个什么样的佛土?
这种愿望,第一,规定了发愿人——菩萨;第二,规定了发愿的范围——为众生修建一个什么样的净土。这两者合一,就是正式学术上的定义,这个誓愿,就叫“本愿”。所以,“本愿”这个词,它是佛教里净土宗派特定的词汇!首先,它……这,这还更复杂啊!这个“本愿”两个字,其实还更复杂!这只是它的规定人和它的规定方向。
什么叫“本”?这个……佛教哲学就是这样——它要一层、一层地往下理解!什么叫“本”?佛教的根本规律是什么?佛教的根本规律——相依缘起。再换句话说——因果律。在“因果律”二者之中,“因”与“果”之中,什么是根本?那当然是“因”了,对吧!有“因”才有“果”。这个本愿的“本”,其实就是针对“相依缘起”的这个“因果律”来说的“本”!什么意思呢?本愿,是指祂这个愿望处于“因果”关系里的“因”位!你,你这个愿望……“因”与“果”之间,你总得有个位置吧?在哪儿?在“因”位上!因为在“因”位上,所以叫“本”。本愿的“本”的意思,就是“因”的意思——因“愿”才能成“果”;有“因”才必有“果”!
那么,这个“因”是如何到“果”的呢?菩萨修行的整个儿历程都是“因”!为什么?因为祂追求的“果”……菩萨的“果”就是成佛嘛……或者说——菩萨在成佛之前修行的所有阶段、所有地位,都叫“因”位……祂有很多道阶。在这些所有道阶过程里,祂都叫“因”位。当祂成佛的那个地步的时候,那个就叫“果”位。
所以,这个“本”,就是“因”位所发出来的愿望——菩萨在修行的历程里,祂所处于“因”位,祂这个时候在“因”位发出来的愿……“因”就是“本”,叫“本愿”。那,这个誓愿祂修行得到了的“果”,那这个誓愿也得“果”。这个“果”,就是成佛后的净土,对吧!
在菩萨的时候儿,这还叫“希望”,还叫“愿望”……这,是因为在“因”位嘛,还没有OK,所以叫“因”位的“愿”。成了佛,你得了“果”嘛,这个希望就完成了!对吧?“本愿”就变成了“净土”,就是“果”了。所以,净土是“果”,本愿是“因”。我不知道我这个揉碎了说,是不是把它说清楚了?
我们经常说——释迦牟尼的故事……所有的这些故事,叫“本生故事”。“本生”是指什么意思呢?“本生”的意思就是说——“本”就是“因”,释迦牟尼在没有成佛的“因”地,多次轮回的故事。我们说——是祂种种前生修行的故事,叫“本生”。这个“本”就是“因”!因为他还没有成佛啊,这都在“因”地……没有成佛都叫——在“因”地;成了佛,叫——在“果”地。
我们经常去庙里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儿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啊……这个,对这个词其实是含糊的!有人跟我说这……这是“本人的师父”,或者说“本来就是我的师父”。这个……叫“本师”就显得亲切。啫!我每次都想……我说你也太敢说啦!本人的师父?本来就是你师父?你当你自己是大迦叶呀?你还是阿难啊?还本人……本来的师父?啊……真是这、这近乎套的!
这个本师的“本”就是“因”,“本师”就是“因师”!就是——释迦牟尼在没有涅槃前,处在“因”位,多次轮回的时候……这些弟子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