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由之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则更是文人的最终理想。然而,官场很小,官途很窄,注定有太多的人挤不进去,站不住脚。在现代社会中,这无所谓,反正世界很宽广,不需要挤入那个狭窄的圈子。但在古代,除了当官,就是务农,其它职业能养活人的不多,这就更加剧了竞争。
特别是在唐朝更为明显,唐人的骨子里,就是充满着积极上进,博取功名之心。要么在疆场建功立业,要么以笔墨定国策,绝对不像魏晋时期崇尚清静无为之说。因此,在唐朝的时候,争先当官的风气更为浓厚,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等如同神仙一般的人物,都无法摆脱这个思维。
在中唐时期,有一个文人迟迟未能当官,就引起了兄弟们的担忧。他叫做窦巩,出生于唐肃宗宝应元年,等他成年后,正是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百废俱兴,人们重新渴望国家能再现当年的辉煌。但是,窦巩却迟迟未能做官。
唐朝实行的选官制度,实际上是举荐制和科举制双轨并行。窦巩运气不好,总是不能在强手如林的科举道路上突围。窦巩还有先天的缺陷,他性格木讷,说话口吃,人们称他“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与他很熟,称其为“嗫嚅翁”,留下了不少应和之作。
展开全文
窦巩一直蹉跎到四十五岁,还没有作为,而此时他的兄弟甚至子侄,都已经富贵了,他的好友白居易甚至已经名满天下。在这种情况下,才华出众的窦巩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机会,亲友们不得不为他着急。他急不急?小珏认为肯定是着急的,但窦巩却留下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放鱼诗黄金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感恩。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这首诗,是窦巩在寺庙看到放生场景时的心得体会。将鱼虾龟蛙等动物放归河流,是佛教的一种仪式。佛教徒希望能够借助这种方式,赎回自己的罪过。窦巩在这种仪式之中,领会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诗的第一、二句,讲的就是放生的故事。佛教徒用钱从小摊小贩手中购买到鱼儿,将它们放归自然,免受刀苦,免得成为盘中餐。听说万物皆有灵性,这些飞禽鱼类也会懂得感恩,从而让好心的佛教徒免受罪过。
第三、四句表面上来看,是诗人对放生鱼类的想象,其实也包含了对于自己命运的解读:这样也好,从此在长江之中纵横千里万里,并不需要辛辛苦苦去学着别的鱼儿一样,挤破头一定要去跃龙门,化鱼为龙。
这当然是借助了“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之后,就会变成龙,引申到世人上,指的是中举、当官。但是,“鲤鱼跳龙门”有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意思。在这首诗中,窦巩已经明显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他宁愿在江湖之中自由自在度过一生,也不愿再去为了仕途奔波,再去应酬附和。
说是这么说,但官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窦巩其实并没有放弃。他苦心读书,终于在四十六岁那年中举,并且得以授予官职。要知道,古人寿命短,半百之年踏入官场,实在太老了,很多上级都是他的儿子辈,这个尴尬可想而知。所以,在窦巩六十岁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当上多么显要的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