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歌 恶俗 差点

比《学猫叫》还恶俗,这歌差点把我整吐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9:23:15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这样一个女生。

她经常穿着一身旗袍,头发凌乱,常留一撮发丝在前额。

这个女生正是在抖音坐拥600多万粉丝的网红小潘潘。

说名字大家或许不认识,但提到《学猫叫》这首歌,相信大家多少有点印象。

没错,这位小潘潘就是《学猫叫》的原唱。

当年因为《学猫叫》这首歌,小潘潘没少被骂。

本以为经历了全网喷之后,她会学乖。

没想到现在又卷土重来了,虽然换了发型和装扮,但是一开口就能让人浑身难受的本事一点没变。

去年她因为魔改了黄梅戏中的《女驸马》片段,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连央视都下场内涵。

展开全文

不仅发出原版黄梅戏《女驸马》视频,还配文:“百听不厌”。

1

改编是一门技术活。

改编的好是才华,改编的不好就是狗屎。

而小潘潘的这一版,连狗屎都称不上。

这眉毛轻佻,眼神迷离,不少人都受不了她这种青楼揽客式唱法,觉得风尘气太重。

其实小潘潘的改编,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戏曲,而是翻唱。

她翻唱的是另外一位网红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

说到慕容晓晓,大家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她那首《爱情买卖》。

当年因为这首歌的爆火,慕容晓晓被安上了土味网红的标签。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慕容晓晓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黄梅戏演员,10岁就拿到了黄梅戏艺术节一等奖。

从现场演唱来看,慕容晓晓不仅唱功扎实,台风稳健,而且黄梅戏腔也是韵味十足,很是正宗。

该流行的时候流行,还传统的时候传统,戏腔和味道都在。

《黄梅戏》这首歌不仅加入的流行音乐的潮流,也尊重了传统戏曲的基本唱法,可以说是一次比较完美的创新。

反观小潘潘,同样是网红,和原唱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说,还加入很多乱七八糟的元素。

中国的传统戏曲讲究强调和味道。

小潘潘不仅没有演绎出黄梅戏的韵味,还破坏了原来戏曲的精髓。

甚至有人说小潘潘唱的黄梅戏,只剩下黄了。

动次打次的DJ听得我心慌,知道的一位她在唱戏,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蹦迪。

编曲上的魔性元素倒也不值一提,更可怕的是小潘潘的唱法。

不少网友都发现她改编的歌曲有一个套路。

时而一字一句像痴傻孩子,时而又妖媚骚气像青楼揽客,这种人格分裂式的唱法听得我浑身难受。

但即使是这么垃圾的魔改歌曲,偏偏就火遍全网。

甚至有人还声称

“黄梅戏是小潘潘带火的”。

对于这种言论,我觉得连纠正他的必要都没有。

这世上美味佳肴多得是,但偏偏有人喜欢狗屎。

没办法,人家就好这口,咱也拦不住。

被批评后,小潘潘便向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吴琼老师求教,又重新唱了一版。

可惜的是,这一版依然是流行唱法。

唯一的长进,可能就是这次学乖了,没有那些奇怪的唱腔。

不挑眉不抛媚眼不打擦边球,可能就是这些网红对听众最大的尊重了。

2

小潘潘除了魔改戏曲以外,连童年记忆儿歌都不放过。

《少年英雄小哪吒》《通天大道宽又阔》《天上掉下个猪八戒》《葫芦娃》等歌曲,都难逃魔掌。

仔细听,她改歌其实都是一个套路:先童音后媚音,毫无新意可言。

特别是那首《通天大道宽又阔》,真的是毁童年。

原版是正气凌然的齐天大圣,小潘潘唱得这个,说它是妖精也没有任何疑问。

李袁杰在这首歌曲底下评论:

当初白骨精要是你,俺老孙都舍不得打。

唱成这样,竟然还有人捧臭脚。

于是我点开这个李袁杰的主页。

原来他也是音乐垃圾场的一员,这么看来,所有便一目了然了。

我们现在天天嚷着没有好歌曲,常常抱怨耳朵被口水歌残害。

跟这些魔改歌曲比,那些原创口水歌似乎也可以被原谅了。

虽然人家歌烂,但至少是原创,虽然套路,但至少算新。

这些魔改歌曲呢?它们的存在比烂歌还要可怕。

因为他们不仅恶心,还伤害了原版歌曲的魅力。

3

改编歌曲这件事,不是光有技术就万事大吉的。

最近B站的《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上,有一组选手改编的《送别》就存在很大争议。

抛开原曲的基调,这首《送别》彻底被改编成了校园小清新。

有人认为这首歌很成功,是一种创新。

为什么送别一定要是悲伤的呢?万事万物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份零分答卷,因为跑题了。

创新可以,但改变整首歌的意境就是乱编,不尊重原曲。

莉莉安确实也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改编方式。

众所周知,《送别》是一首骊歌。

送别

音乐:

朴树 - 送别

当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听到《旅愁》深受触动,于是把这首歌带回中国。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李叔同的挚友许幻园家道中落,他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

“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便挥泪而别。

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许久无言。

回到屋内,写下了这首《送别》。

而谁都没想到,这一别便是永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纵使离别也可以欢快,但这首歌里很多词,都预示着它的基本基调应该是悲伤不舍的。

所以B站上选手改编的这首《送别》,无法打动我。

4

如果说《送别》这首歌的改编没有深得观众的心,是因为改编者没有理解歌曲的含义,还可以理解。

那么把《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我们从小听到大,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胡乱改编,就真的不可原谅了。

“万物皆可社会摇”,但我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社会摇会和儿歌陪在一起。

当我听到DJ版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脑子是懵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一首温情无比的儿歌,无论歌词还是旋律,都蕴藏着满满的爱。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充满了独具特色的时代性。

这首歌不仅表现了孩童的纯真和烂漫,更凝聚了词曲作家的心血。

如今,这两首歌被改成DJ版本,配合着摇臀扭胯的动作,别提多恶俗了。

这样的改编,不仅硬生生地毁掉了原版作者的心血,更荼毒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

你以为祸害童年经典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DJ们连《大悲咒》都不放过。

我怎么也没想到,这首经典的佛教音乐竟然也能被改成动次打次的节奏。

我不否认一些歌曲被改成DJ版本,确实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但是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歌曲,也被沾染上乱七八糟的节奏,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而这些创作者却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妥,像是魔怔了一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现在的人太急功近利了,只想赚快钱。

什么歌火就改什么,流水线作业,完全不讲道理和其存在的意义。

改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得倾注创作者的心血。

魔改真的大可不必了。

它除了残害公众的耳朵,损害了原版的创作魅力,没有任何益处。

或许小潘潘的出发点是好的,创作初衷也确实是为了宣传黄梅戏。

但是传承就要有传承的样子。

没有悟出精华,反而加入了糟粕,这样的宣传实际上实在没必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道传承路上,她也发挥了一定价值。

因为她的改编翻车,才让更多人开始真正关注的戏曲文化。

这些网红们的反面教材,也让大部分人意识到保护经典的重要性。

改编可以,但不能亵渎;

创新可以,但尊重原版。

只有参透词意、理解曲感的改编,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