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 激荡 冒险 教育

一场激荡人心的教育冒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9:18:02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当面对一个韦氏IQ小于46的行为失常的少年时,你会想什么?

叶志刚经历了怀疑与困惑后依然下定决心,“我要重估不可治愈!”

当成功引导这样一个少年,逐步从自理、自立并融入社会,你又会想什么?

叶志刚内心千回百转后,只提笔落下二字——“别慌”。

1872天,叶志刚陪伴名叫友庆的少年一同踏上了一场激荡人心的“冒险之旅”,从迷茫到开阔,从混沌到光明,叶志刚将一切都写进了他的新书《别慌》里。

登山者——

“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冒险。”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怎样走进人的心里?”“人生目标对他也有意义吗?”“谁都能找到人生目标吗?”……当叶志刚第一次面对友庆时,他不禁陷入沉思。

16岁的友庆仍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韦氏IQ<46”“别人对他讲话时,他总像听不见。”“经常一个人发呆”“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人名,并且喜欢背广告词”……这些写在医院诊断书上的内容,似乎都在给友庆的未来下一个“不可治愈”的论断。

“友庆对于我来讲,是相当于珠穆朗玛峰一样的存在。”拿到测验报告单后,叶志刚也感到沮丧。但面对这样的“终极考验”,他没有望而生畏,没有转身离去,更没有像在医院里等待的家长们一样,绝望地接受“不可治愈”的现实。

“什么叫不可治愈?不可治愈又怎样?就不能生活了吗?就无法工作了吗?他的人生就没有价值了吗?”叶志刚站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一楼的大厅,看着身旁面带傻笑、喃喃自语的友庆,暗自下着决心。就这样,他带着一腔孤勇,选择成为那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我要重估不可治愈!”

一场攀登高峰的冒险之旅就此展开。从睡觉、吃饭、洗漱、排泄的基本功能训练,到靠墙站立、俯卧撑、跑步的形体和体能训练,再到倒垃圾、取快递、打水烫脚的能力训练,叶志刚带着友庆,从培养习惯开始,走向了改变之路。

“友庆经历了很多艰辛,甚至遭受了很多屈辱,但他坚决不做自己不认可的事,他真诚且勇敢。他只是需要一个目标,一个像样的目标。”叶志刚说道。

坚定信念,紧盯目标,叶志刚和友庆开始攀爬“智力训练”之山。从《宝宝趣味找不同3—6岁》到《全脑思维升级训练5—6岁》;从做了整整1天的10以内运算题,到解了2天的学龄前儿童“数独”练习题;从停滞了3天的数字规律游戏题,再到挣扎了7天的图形规律题……训练的艰辛、友庆的退缩、心情的沮丧,“登山”的疲惫感接踵而至,叶志刚无数次感觉到仿佛有重物压在心头。焦虑袭来,叶志刚只能靠翻阅登山的书籍来寻求寄托。“周围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我处于极度的痛苦中,在我一生中从未有过如此的疲惫。喉咙感到烧灼,完全感觉不到呼吸”“精神的疲惫远远胜于身体的疲劳”……

“相信的本质是愿意相信。”正是依靠“相信”的力量,叶志刚才努力坚持下来。哪怕有无数个深夜在日记里写下“绝望”二字,清晨醒来,他又能重振旗鼓,再次踏上攀爬的阶梯。“没有经验的一大好处,是不受传统或先例的束缚。”叶志刚说道,“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冒险。”

展开全文

2014年11月,曙光初现,友庆的智力测试结果为:IQ108。

叶志刚深吸一口气,半山腰上的风景,似乎更开阔了。

引路人——

“对于友庆这棵小蒲公英来说,我就是北风。”

“遇到喜欢的学生心里会想什么?”“想他的未来。”从见到友庆的第一面起,叶志刚就试图在想象中勾勒友庆的未来,当友庆的智力基本恢复正常后,叶志刚心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人最本质的特点是‘可塑性’。人有向一切方向发展的可能,人可以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在叶志刚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目标,找到属于他自己的未来。

友庆的未来有多少种可能?谁也不知道。但叶志刚确信的是,友庆不能只被一种既定的人生框住。而具体答案是什么,则需要友庆自己去找寻。

“社会才是真正的学校,对友庆的教育不能封闭在室内,而是要带领他在社会中磨炼。”叶志刚想要完成的,是让友庆真正地融入社会。

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育人”计划拉开帷幕。叶志刚带友庆去北京听讲座,和友庆一起看奥斯卡获奖电影,与亲朋好友一同聚餐,和友庆一起玩电脑游戏,带友庆学郑钧的《回到拉萨》,一同高歌“不必为明天愁也不必为今天忧。”

叶志刚常常和友庆一同探讨各类问题,大到人性与尊重,小到小区超市打折的酱油,他鼓励友庆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耐心倾听与记录友庆还不太成熟的表达。

再次回忆起来那段时光,叶志刚也感慨万千,“那是‘云上的日子’!649天的社会实践里,友庆的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

“友庆按错了键,又主动重来,这次会了。”

“吃过饭,友庆主动收拾碗筷、刷碗、擦桌子。”

“他甚至会与我们开玩笑了。”

“友庆在公交车上主动给别人让座了。”

“云上的日子”里,友庆每一次的蜕变都给叶志刚带来不可名状的惊喜。感觉脚下有云依托,仿佛教育很近,友庆的每一次进步都脚踏实地、清晰可见;又感觉身旁有风拂过,仿佛教育很远,友庆的人生之路,似乎在无限拉长。不知不觉间,当初那个在北医六院一楼大厅傻笑的懵懂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英俊健壮的青年小伙。

“我的生日是娘的受苦日,感谢爸妈这18年的养育之恩,我要继续认真努力,做个成熟的男人。”这是友庆在他18岁生日当天给父母发的短信。收到信息后,友庆妈妈潸然泪下。

叶志刚抬眼远眺,地平线上,斑驳的云彩闪着金色的光。

“对于友庆这棵小蒲公英来说,我就是北风。”在《别慌》的一开始,叶志刚就写下了这样的话。他始终坚信,教师要给学生带来力量,带来变化。“蒲公英需要北风,学生也渴望老师能带给他的改变。一个好的老师,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力、生长力的。”

“那段日子,我每一天早上都在振奋中醒来。因为我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是极具生命力的事业,我创造的是一个个正在‘生长’的可能。”叶志刚说。

点灯人——

“叶老师在哪儿,我得找到他。”

是拿着辛苦考来的等级水平证书当一个众人口中的“钢琴天才”,还是去敬老院里当一名照顾老人的志愿者?相信每一个看客,都会在心里默默帮友庆做出选择。但叶志刚想听的,是友庆心里的答案。

从友庆开始恢复正常生活起,似乎就对照顾老人产生了兴趣。看到一位老师给她的母亲按摩腿部,他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兴奋,在饭店看到一位老爷爷的手受伤,他也很想去关心一下。

哪怕他以17周的学习时间以及386小时的勤奋练习拿到了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钢琴十级的证书后,面对母亲提出的多种职业选择——在剧场弹钢琴、坐办公室、当空乘……他都始终坚定地表示,只想当一名养老护理员。“我就是喜欢照顾老人。”

叶志刚是第一个理解友庆的人。“我们要的是一份真正的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叶志刚又再次带着友庆踏上了“自立之旅”。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取得了高级护理员证书;学习推拿按摩,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叶志刚给友庆写推荐信,带着他辗转各个养老机构寻找工作机会。

1000公里的奔波,87天里辗转,54家敬老院的面试,终于,李院长的老年公寓向友庆敞开了大门。

换纸尿裤、喂饭、按摩、倒垃圾……友庆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当友庆成功把因在床上躺了半年而浑身长满褥疮的冯老爷子推出门晒太阳时,叶志刚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也许友庆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来说无足轻重,但此刻他对冯老爷子来说,就是唯一。”叶志刚倍感欣慰,“友庆找到了他的价值,这就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

友庆推着冯老爷子渐渐走远,阳光洒在他的后背,一切都暖洋洋的。叶志刚静静地望着友庆的影子,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跟友庆身后的阳光融为了一体,照亮着友庆前行的路。

1872天的陪伴,叶志刚为友庆的人生点亮了一盏灯。而他更想实现的,是用自己的那束光唤起更多的微光,用自己的那盏灯点燃更多的明灯,照亮更多少年的未来。

一直以来,叶志刚都在和自闭症儿童、“网瘾少年”这类“特殊”学生打交道,他为改变这些孩子而努力,也为改变他们而振奋,而更让叶志刚振奋的是,有更多的人能跟他一同参与到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教育之旅中。

4月15日,根据《别慌》改编的同名话剧就将与观众见面了,当被问起希望观众在走出剧场的那一刻能探讨些什么时,叶志刚沉思片刻,答道:“叶老师在哪儿,我得找到他。”

有更多有志之士愿意找到“叶老师”,成为“叶老师”,成为比“叶老师”更有想法、更有创造力、行动力的老师,共同“点亮”教育这盏灯,是叶志刚一直以来的愿望。

“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叶志刚说,“这世界需要再多一个能帮孩子找到人生目标的老师,再多一个能够拿出真诚和勇气,敢于探索一个未知答案的老师。”

《别慌》以教育日志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一个行为失常的少年如何在老师的引领下成功融入社会的探索历程,可以说是一个珍贵的特殊教育范本,但《别慌》也不仅仅是一个范本,它还提供了一个让更多老师、家长真正学会走进孩子的契机。

“教育没有普适的方法,只有从不同学生的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出发,因人设教,因需施教,才能引导学生实现最好的发展。” 叶志刚说,“遇到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老师,就不会慌。”(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作者:彭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