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古氏家族故事五则
● 辽宁海城 古兴久
我笔下的古氏家族故事并非杜撰,是历史的产物,是祖宗的所作所为,是村中和邻村乡亲评颂至今的实事。我支古氏家族虽未出现什么高官大人物,但也从未有过入监者,为国捐躯者有之,老古家的人都不是纨绔子弟,凭祖宗之德行生息创业。
故事一:心胸博大乐助人
清朝萧瑟的冬天比现代还冷,家境不佳的人家者有之,取暖烧柴不足。有一年寒冬腊月,拂晓之前的一天早晨,一位男人偷偷到老古家的柴火(高梁秸或者玉米秸)垛处扛柴火,由于他家中无柴可烧,故而捆了一个超大的柴火捆子,使了好大的劲怎么也扛不上肩。
柴火垛的主人历来有起早的习惯,路过这里,见此情景,主动从后面把柴火捆给他扶上肩,那人走了很多步路后,回头一看是柴火的主人,吓了一跳,扔下柴火就跑,柴火的主人从容高喊:“等一会你再把柴火扛回家,别冻着,天冷呀!”“一回扛不动,分二回扛。”说完,古家先辈笑着而去矣。
据悉,村屯中的柴火大部分人家都堆放在自己家的院子门后,以防被盗,然而老古家的柴火偏偏年年堆放在离家院子较远的地方,从不设防。
展开全文
故事二:乐善好施美名扬
彼时有年春天,也就是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季节,时常有乞讨者到大门口要饭,我们古家的先辈只要看到,就会爽快、真诚、执着地把乞讨者领进屋里,坐在炕上,摆上桌子,面对面陪着吃饭,吃饱后走时还给带些饭菜留在路上吃。这种事常在村中让人荡气回肠。乐善好施,人缘颇佳,有口皆碑,或许是“古善人”的美称之起因出处所在矣。
人的一生平庸生活是主旋律,但一生一世中有浓墨重彩一、两笔就会被众人喝彩传颂。济人之难、救人之危是善人的秉性。古氏家族在当时已过上小康生活,由于口碑颇好,远近相传,就连胡子(土匪)也从不到访过,也从来没遭遇过绑票之事。
古氏家族在农业经济上超群出众,但短板不少。照我看办事沟通、人际交往生活持正率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八十,如家族间来往少,不亲近和生疏,如文化教育极差,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罕见。如今的社会是高文化、高科技的世界,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是国家强盛、百姓富庶的阶梯。关于教育问题的短板,第十世古兴一也和我说过几次。
古家酒
故事三:争强好斗且饶人
彼时有一年,我们古家前辈赶着花轱辘马车去赶集途中,遇上邻村的马车也去赶集,边走边闲聊,前辈笑眯眯带有开玩笑的说:“你那拉套的烟紫骡子拉车力小没有劲”。人家赶车的车老板子提高了嗓门咆哮着:“我把骡子卸下车,来拉你这个人,若要拉动了,你就把你车上拉套枣红骡子给我,要是拉不动你,我的骡子白送给你”。前辈接受了挑战,把马车停在路旁,摆了阵势,路过此处的赶集人越聚越多,说三道四、吵吵闹闹。此时,前辈在地上弄了个坑,前脚已蹬在坑上手拉住骡子的长套绳,只见老板子扬鞭策牲口拉人。打了几鞭子硬是没有拉动,结果古家前辈用力过猛把鞋子底蹬掉下来了。第二次只好光着脚拉骡子,最后赢了。对方赶车人要把骡子送给前辈,前辈还是笑眯眯地说:“给我买双鞋子的钱就当你给骡子啦,等你买新骡子,再比一次……”。
故事四:力大无比威名留
清朝年间。有年夏天,囊中从不羞涩且练过武术的古家前辈背上褡裢(一种中间开口,两头装东西的背在肩上的布袋)起早去赶集。途中路过邻村一家财主的门口,休息时,由于天还没有亮,一时性起,把人家门口两侧的石狮给换了位置。等到下午回来路经这里,发现几十人用碗口粗的木棍捆在石狮上准备复位。前辈上前带着傲慢的笑容说:“还要这么多人呀?我一人就可以复位”。说是迟,那时快,不大功夫就给石狮复位了。众人咸皆惊乎,财主笑眯眯的用尊敬的语音问道:“你是不是双庙子老古家的人”。前辈笑笑背上褡裢走上回家的路。其实“人前显贵,人后受罪”。前辈平常已习武多年,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故事五:勤俭持家代代传
清朝农村中的商品很少,买东西都要到集上交易。有一次,古家先辈穿着一双新鞋,是媳妇给做的,背上褡裢和同村的熟人结伴同行去耿庄子赶集。半路途中老天爷下起大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处避雨,只见先辈麻利地脱下新鞋放进褡裢里边,光脚走路。同行人带着关心的样子说:“鞋子脱了把脚扎破了怎么办?还是穿上吧。”先辈毫不理会,只管走路并说:“光脚不怕穿鞋的,鞋子弄埋汰啦,弄湿了不好办,脚给扎破了还可以长上,还可以长好”。说的对方哑口无言,并且也脱下了鞋光脚走路。这种勤俭持家的精神政府也都在提倡。
一九九八年七月份的一天,我走在南京的大马路上,遇上了下大雨,我也效仿先祖的样子光脚走路,把鞋装进塑料袋用手提着。然而现在人和过去年代人不一样,行人都笑我。他们笑他们的,我光脚走我的路,走我祖宗还没有走过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