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评人 堕胎 神魂颠倒 大型 主题

一部以堕胎为主题的大型电影让影评人神魂颠倒?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8:12:02 浏览5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22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恩。法国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重要聚集地,而安妮尔诺是第一位法国作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极具自传性,具有强烈的女性气质。202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颁给直接改编自她同名自传体小说的电影《正发生》。

影片讲述了1960年代一位儒生在法国意外怀孕,不肯放弃学业和前途,想方设法偷偷堕胎的故事。当它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一些评论家对它的规模感到震惊。从近年来全球电影制作的现状来看,各大电影节似乎都对女权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而屡获殊荣的女导演也在全球影坛证明了自己出色的创作功力。无论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还是获得电影节一等奖的导演,她们的出现,都透露着她们所报道的女性历史的一角。

安妮尔诺

1.紧凑的情节:张力和观众体验

作为一部堕胎题材的电影,《正发生》的故事内容无疑是清晰直白的。影片的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安妮弟子的堕胎展开。它的特点是戏剧的紧张设置。因为希区柯克的悬疑理论深入人心,所以看到悬疑这个词,我们会直接联想到恐惧、恐惧等情绪。

事实上,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悬念是推进故事发展、维持读者或观众兴趣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出现在任何需要讲故事的艺术中。“总的来说,悬念是一种情绪状态,是在与人密切相关且结果不确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反应。不确定性和焦虑是悬念的必要条件或形式标准。”对于《正发生》,她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故事熟悉的情况下抓住观众的眼球又不感到审美疲劳。

展开全文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还过着正常安定的生活。安妮的前途一片光明,即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然而,安妮意外怀孕的发现打破了平衡。堕胎在1960年代的法国是非法的,而且严重违法,但你会因为怀孕就放弃自己的未来吗?影片开场十四分钟,进一步剧情的主要内容就设定好了。观众的好奇和关注点是:安妮会做什么?她可以堕胎吗?

观众体验到的紧张感是悬念的直接补充。安妮•厄恩的原创同名自传体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既是叙述者又是女主人公。然而,这部影片改编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观众以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安妮的处境。但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宽高比为1.37:1。限制画面外的空间,让观众更加关注主角,从而缩短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因此,观众虽然身为旁观者,却与角色一起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堕胎过程。

影片开篇设立的激励活动,着实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和好奇。随着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自我决断,观众的关注点从安妮会怎么做转移到是否可以堕胎,她是否堕胎成功,如果不能,她最坏的情况会怎样。她。直到影片的结尾,安妮命运的牵挂始终萦绕在观众的心头。在去医院流产的路上,当医生“流产”的诊断落在安妮的液体和模糊的主观镜头里时,观众着实松了一口气。

安妮自己的流产,莱维尔夫人第一次流产的场景,以及她第二次流产后卧室里胎儿被赶出的场景,无疑是观众紧张度最高的一些时刻。身体生理场景的呈现是观众紧张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观众对安妮前途未卜的疑惑。

此外,随着安妮怀孕周期流产风险的增加,影片的紧张感和观众的紧张感同时增加。在安妮亲自下胎之前,整部电影的节奏是平淡的。主人公安妮和观众都觉得时间足够,总有办法解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亲友求助无门,戏路压力大增,以至于影片最后30分钟,连续出现两次流产高潮。.节拍的下沉式推进既保持了影片的戏剧性,又不会让观众因过早的投入而感到疲软。

2.精彩画面:成长与蜕变

安妮同学是本片唯一的主角,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她展开。安妮体现了一种复杂的女性气质,她敏感又坚韧,聪明又固执,敏感又骄傲。志向和沉沦是两种不相容的气质,但在安妮身上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性格的多面性在她不断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

起初,安妮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学生。影片以安妮和两个朋友为夜总会场景“打扫卫生”开场,年轻女孩收紧紧身胸衣,让自己更性感。在埃琳娜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后,安妮将她的裙子折起来以增加女性气质。去俱乐部的时候,安妮也是第一个踏入喧闹的人群。舞池里,安妮和朋友们议论着偷偷围观的女粉丝,漂亮又嚣张,他却毫不在意。在这样的休闲场所,安妮的无耻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它的老练。

好色之心,以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信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安妮追求自由的体现。对于学术出类拔萃的安妮来说,前途是光明的。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怀孕打乱她的生活节奏,所以在她面前堕胎从来都不是一个选择。但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时,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安妮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是法律制裁。非法堕胎不仅是故事的背景,也是她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正常堕胎的最直接原因。不管流产成功与否。不,安妮可以受到法律的惩罚。

再加上她的学业受到严重影响,仰慕安妮的老师们已经对她表示失望,前程似锦。个人矛盾、内心矛盾、人与外界矛盾的叠加,迫使安妮一步步做出更加冒险的举动。她遇到的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安妮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要承受失去生命的巨大风险。

安妮几乎是在无助的跌跌撞撞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和蜕变。怀孕初期,她心慌意乱,只能“盲目用药”,甚至不知道医生给她开了堕胎药还是安胎药。在学生洗手间里,面对其他女同学的责骂和蔑视,他只能回到宿舍偷偷哭泣。多次打击之后,安妮才收敛了自己脆弱的情绪。因此,当她后来遇到冷漠的情人马克西姆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转过头走开,用她的话说,“尽力而为”和“寻找出路”。

曾经被他敬仰的老师打得哑口无言的安妮,无论他怎么追问发生了什么事,都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说老师有“女人的病”。一开始的她并没有那么坚强,但在不断的矛盾和冲突的阻挠下,她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完成了自我救赎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然而,在将文字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中,影片并没有体现出安妮敏感、自卑的一面。作者安妮尔诺出生于法国一个下层家庭。他的父亲当过农场工人和工厂工人。婚后,她和母亲在一个贫穷的街区开了一家小咖啡馆和杂货店以维持生计。贫穷的家庭不断地给她灌输自卑感。

然而,100分钟的影片篇幅有限,并没有详细阐述安妮的生平背景,甚至让观众产生了安妮条件恰到好处的错觉。安妮的母亲回家后慷慨地给了她买小说的零花钱,四百法郎的流产费三言两语就过去了。

安妮和朋友在一起时更想吸引男孩子的注意,晚上俱乐部有人搭讪,操场上受伤的男孩子借纸巾偷偷看她。由于她学习优秀,老师对她更加赞赏。电影中的安妮总是英俊而骄傲。因此,与原著相比,影片中的这种疏漏,一方面弱化了人物本身的复杂特征,也没有体现出安妮尔诺在影片中所特有的张力和紧迫感。底层家族出身。另一方面,它也影响怀孕和流产。遗憾的是,安妮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之间的矛盾减弱了。

3.深层主题:存在与自由

在电影史上,以堕胎为题材的电影有很多,比如《四月三周两天》(斯蒂安芒格2007)、《维拉·德雷克》(迈克李2004)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伊丽莎杀手2020)等,这些电影虽然重点不同的是,在最后阶段着眼于女性的命运,不同时代和国家的文化封闭,以及不同人的暴力造成的女性不幸命运。

男权社会的一个固有观念认为,生育功能是上帝赋予女性的,意味着抚养孩子是女性唯一的天职。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法国社会,堕胎还不合法,女性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不管她们是不是妈妈。在这件事上,他们无权选择,因此他们采取某些严重危及生命和健康的措施,进行秘密堕胎。安妮就是这些女性典型的社会缩影。

安妮的遭遇令人悲哀。虽然她成功避开了法律制裁,最终成功终止妊娠,但本质上仍属于时代悲剧。然而,与同题材的其他电影相比,这部影片有着难得一见的维度,它蕴含着女性的欲望和快感,隐藏着自由。

影片的精神内核直接取材于安妮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取材于她年轻时的真实生活经历。二战后,法国妇女开始了有组织的斗争。波伏娃《第二性》发表于1949年,极大地影响了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1960年代的新女权运动使妇女解放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法国女权主义者为身体书写的使用辩护,并试图通过重组语言来抵制甚至颠覆现存的非理性秩序。

孔尔恩的自传体小说带有浓厚的体笔痕迹。她对女性身体的描述是具体而客观的,甚至带有一点情色的意味。在她看来,无法言说的欲望和经历。他的作品是自我伤害的良药。

影片延续了安妮小说写作的基本内核,毫无保留地将镜头对准年轻女性的身体,带着好奇和敬畏的心情记录女性身体与欲望的秘密。女人对肉体愉悦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主人公安妮身上,也体现在她的两个女性朋友身上。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学生宿舍公共厕所的场景。这两个场景在叙事中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更多的是身体的功能性展示。

关注身体是奥黛丽·迪万导演作品中不变的主题。在接受采访时,她强调:“对我来说,身体就像一座孤岛,一个谜。我总是对身体充满好奇和兴趣。恐惧,拍电影让我慢慢接近它,了解它。”

在文字与视频转换的过程中,奥黛丽·迪万让观众看到了电影作为视听媒介的独特魅力。身体作为感受的载体,是将我们与他人的身体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的重要方式,而电影有能力扩展这种身体体验。

在堕胎戏中,虽然导演没有直接记录堕胎的过程,但画面中左安妮那威武而忍耐的表情,吃力的呼吸,不稳的肩部摄影,几乎都符合堕胎的节奏。儒家气息。她痛得浑身发抖,因此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一些影评人被影片中逼真的堕胎场面惊呆了。一个年轻的身体同时放纵和享受,但同时也受苦。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从身体开始的书写,并不局限于身体的表面。展现出忍痛享乐的肉体,承载着真实女性的欲望与自由。

身体不仅是纯粹的生物存在,也是自我认同感的基础。对于安妮来说,身体是确认自身存在、确认欲望的重要途径。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存在主义思潮受到年轻人的热烈响应。从安妮与友人席间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加缪和萨特对当时青年的影响。这也是事实。它提供了一种了解电影主题的实用方法。

存在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把对人的生存问题的讨论放在首位。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他当前生活的处境,人对自己的自由是对现存处境的否定”。尽管在他看来,人受到自然资源、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的限制,但他可以克服限制,并总是设定并努力实现新的可能性。人的存在需要寻找真正的自我。

她对外界的叛逆,在安妮身上也有体现。她出身底层,但她坚信自己会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意外怀孕后,即使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她还是决定继续堕胎,不退缩。她不逃避生活,绝境退缩,勇往直前,追寻自己的价值。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使她不自由,但思想的自主性使她能够在不自由中自由承担责任,实现自由。

小说的原标题是《L’ Événement》(中文直译为事件),英文译名是《Happening》。正如导演在采访中所强调的那样,他强调这部电影不仅是过去,而且是连续的时间。国家。法国在1970年代后期通过了《自愿堕胎法》,法国妇女享有免费堕胎的权利。小说家安妮在1960年代的经历于2000年出版成书,并于2021年拍成电影。在多年的强制沉默中,妇女的自由选择权被隐藏起来。

尽管我们对法国堕胎合法化的成果多少有些欣慰,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女性没有自由选择孩子的权利。《正发生》小说作者安妮的经历照片,以及隐藏在历史深处或当下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不可言说的女性的照片。电影是人的窗口,有人创造,有人诉说,也有人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