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性 佛教 通史 印度 113

【佛教通史(上)】-113- (印度)三性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8:07:04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感谢】

佛教通史(上)系列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瑞】及 群友团队 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瑞】、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Edward、MI8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3-30

在大乘佛教兴盛的这个时期,小乘教派为主的部派佛教在做什么呢?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印度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小乘佛教就没了……其实不是!不光有,而且小乘佛教在人数和规模上,它实际一直要比大乘多!即使在大乘佛教的鼎盛时期,它的力量也是要弱于小乘的,只是因为小乘的宗教影响力没有大乘大了……因为在大乘阶段,你象世亲他已经做到帝师了,所以他的宗教影响力要大!

以五印度来分,就是——东、西、南、北、中,大乘佛教主要是在北印度和东印度强于小乘;在中印度,大乘与小乘是相当的;在南印和西印,小乘要远远强于大乘。当然,历史是谁也不会放过!部派佛教晚期和大乘佛教一样,受到了新兴的印度教地快速挤压。

当伊斯兰人从西北印进攻印度的时候……大概在公元八世纪左右,就给了部派佛教以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以小乘为基础的部派佛教,它是有相对严格的僧团制度的,而且它的思想也比较保守。它的集中地呢,也在北印、中印。所以说——它最先受到了破坏,很快趋于消亡。

大乘佛教呢,就进行了变型!我们说——到大乘的晚期,大乘佛教就迅速转型为了大乘密教,转移到了印度的东部……偏安的时间很长!偏安了五百年。

伊斯兰人,公元八世纪来,灭掉了这个那烂陀寺,等于大乘佛教的百分之八十就消亡了,剩下百分之二十就转移到了印度东部,五百年以后——公元十三世纪初,伊斯兰军队呢,就摧毁了大乘密教的最后一个中心——超岩寺,这样儿,就宣告着佛教在印度彻底消亡。这样儿,这个……整个儿这个大历史的节奏是这样的。

我们讲一下儿中、晚期大乘的经典……我们已经把瑜伽行派也讲了,大乘也讲了……嗯,大乘佛教从总的分期来说,大分期是两期,就是——前期的,以中观为主;后期的,以瑜伽行派为主。

展开全文

学术分期呢,是四期。早期经典……就,第一期,般若类兴盛的时候儿的四类经典,我们讲过——净土、般若、华严、法华……净土单讲。般若、华严、法华,我都介绍过了。

到了大乘佛教的中、晚期,就是瑜伽行派成为主力的时候,大乘佛教的经书就完全变了——从早期谈“空”的般若类经书就转变成了中、晚期的经书,在“空说”的基础上呢……就,第二步……我们谈过嘛——第一步,是般若思想;第二步,是“以空示有”的“佛性如来藏”;第三步,是“三性说”的唯识观;第四步,是“心性如来藏”……就是在“三性说”基础上把“佛性如来藏”改造的“心性如来藏”。

所以说——般若类经书,它的第一步转移,就出现了“佛性如来藏”经典,比如“大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如来藏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胜鬘经”【《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都是在“空说”基础上“以空示有”显示“诸法实相”的,叫——佛性如来藏。

这类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不是都“空”!成佛是必须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内在依据”和“可能性”。因为,如果都“空”,那你还有什么成佛基础呢?这个基础就叫“佛性”,也叫“如来藏”。而且,这个“佛性”和“如来藏”一切众生都有!我们说——在果体上,它指“佛体”;在众生上,它指“佛性”……是“因”,就“因”、“果”一体!因此,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所以说——“以空示有”并非“一切法完全无有”!诸法的最根本“体性”即“诸法实性”就是“真实存在”,也叫——法性、法界、真如。

最后呢……就是在学术四期的大乘分期的第二期,就是“佛性如来藏”时期,给出了一个大等式,就是叫——真如等于法界,等于自性清净心,等于佛性,等于如来藏!我们在“佛教哲学”课里讲过,佛教理论难学之处就在于——它的同义词太多!这就是大乘佛教学术第二分期——佛性如来藏时期。

“佛性如来藏”时期的理论,引发了大乘思想以及大乘修行的一大转向。在般若时期,成佛之路在于“智慧”!什么意思?重“空观”——要通过体证空观证得般若波罗蜜多,然后成佛。

到了第二阶段,就是“佛性如来藏”时期,理论就转移了,已经不是重“智慧”、重“证空观”了,而是转移到去除覆盖在“佛性如来藏上”的烦恼和尘垢!什么意思?你本,人……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上面覆盖了烦恼和尘垢。在第二期,就是要把这些尘垢去除掉,显示出你本来的“佛性如来藏”。因此,这也意味着——印度大乘佛教进入了它……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教进入了它的中期。我们说——“般若”叫“早期”;“佛性如来藏”叫“中期”。

“佛性如来藏”理论……就是这个覆盖在“佛性如来藏”上的污垢的这套理论,没有发展起来!虽然,“佛性如来藏”有很多大经作支撑,比如“大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如来藏经”、“胜鬘经”……有这些大经作它的理论支撑,但是它没有发展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性如来藏”思想,它没有建立起一套“境、行、果”系统。我们在前面讲“华严经”谈到:一个学派起来,它不光要有“经”,它还要造“论”,它还要指导“境、行、果”!不光要有“法境”,还要有“修行”,还要有“果报”——要有完整的体系。

其实,不论是初期大乘的般若思想……比如说——大家学过“金刚经”就知道,初期般若类思想也没有给出“境、行、果”体系;中期的如来藏思想也没有给我……给出“境、行、果”体系。而且,我们在学术分期里谈过——第一期,容易偏“空”;第二期,就是“佛性如来藏”容易偏“梵我见”。所以,到了大乘的晚期瑜伽行经典的时候,就需要来调和它……就是要用“三性说”来调和它。因为“佛性如来藏”思想是没有被唯识化的,所以说——就必须把它唯识化,形成一套完整的“境、行、果”系统。

到了中晚期的瑜伽行教经典呢……就形成了集合大乘、小乘思想的这种集大成者!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经书!就是……他们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经书,比如《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密严经”【《大乘密严经》】、“佛地经”【《佛说佛地经》】……这些经呢,就是这个用“三性说”来作调和啦!它把“诸法实相”上……它是在“诸法实相”上,把“空”与“真如”通过“依他起性”融合在一起了。那就是——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通过这“三性”把“空”与“真如”融合!在“法观”上建立起来了“唯识观”。

我们说——“大乘四期”的第三期最重要!什么呢?因为这一期,就是通过“三性说”彻底改造了大乘的理论——既把早期的“般若空观”,又把中期的“佛性如来藏”,通过“三性说”彻底调和!就是——“法观”上建立“唯识观”;“缘起论”上建立了“种子现行说”;“道行”上建立了“转依说”;“佛陀观”上开示了“佛身说”;最终,融合出了……就是把“佛性如来藏”与“般若空观”融合出了“心性如来藏”学说。

这段儿听不懂……大家就,记一下儿就行了。就是……大乘佛教的第三期学术成就,就是通过——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这“三性”融合“空”与“真如”,在“法观”上建立唯识!就是——把“佛性如来藏”唯识化;在“缘起论”上建立起来了“种子的现行生、熏”之说;“道行”修行的过程里,建立起来了“转识成智”的“转依说”;在“佛陀观”上开示出来了佛的“三身说”……“佛身说”;最终,就有一套完整的学理体系——“境、行、果”系统全部有了!

你看——果报是“佛身”嘛;修行是“种子现行”嘛……就是“缘起”是“种子现行”;道行上,是“转识成智”……等于“境、行、果”理论全部齐了!于是,“心性如来藏”学说就完整了。但是,这一套系统特别地庞杂琐碎,大家了解一下儿就行了……这不能讲,这个讲起来,太巨大了!

我们只在中晚期的大乘佛教经典里,挑一批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经书,嗯……简单谈一下儿,就是……谈一下儿这些经书的概念,因为我挑了几本儿经书都是对中国佛教史影响很大的!比如说,我们先讲一本儿——属于“佛性如来藏”的《大般涅槃经》。这个就是等于……我们在“佛教通史”前面讲过——整个儿中国佛教的学界就是立刻……就被改变了,就是这本经,叫“大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它提出来一个特别……就是,提出了两个特别震撼的口号儿!一个,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皆可成佛”;一个口号儿,是“一阐提可以成佛”。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皆可成佛”,它的理论……就是,它提的这个理论,实际就是说“佛与众生平等”——佛身就可以看待成众生身。这就是内在成佛的可能性问题!那就是佛性!就是——众生内在的佛体。你成佛,其实就是其圆满的显现,所以叫“如来藏”!佛性圆满显现了,就叫“如来藏”。因此“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之所以不能成,只是因为“障”……就,覆盖在你身上的薄厚和时间……就是,覆盖在你身上那个佛性上的灰的薄厚和时间问题。这个“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皆可成佛”开示的就是这套理论!是最早明确开示的这套理论——众生都有佛体在,上面覆盖着灰尘。当你圆满显现,就是“如来藏”。

第二个概念,就是这个《大般涅槃经》第二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一个“一阐提可以成佛”的问题。所谓“一阐提可以成佛”呢……它就是说——不信佛法的人……断尽善根、不信报应、不亲……嗯,不亲善友……就是,也没朋友这些人,是否可以成佛呢?它(《大般涅槃经》)说——可以成佛!因为在这之前啊……中国有一个僧人——道生,说这个……就是——坏蛋也能成佛!然后大家都不信……后来,欸!《大般涅槃经》传来了!说——果然,一阐提也能成佛!所以,当时对中国佛教界的佛教观啊……尤其是佛性观啊,带来了震撼性的影响!

这个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但是它更大的影响是在日本……就是,日本佛教后来基本上都在这个理论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讲到日本佛教史的时候儿,可以再讲。这就是《大般涅槃经》……这是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

嗯,第二本儿影响比较大的叫“胜鬘经”。“胜鬘经”呢,是一本儿男女平等经!它的全名儿呢,叫《胜鬘夫人狮子吼经》,它在“佛性如来藏”里,嗯……思想里占有重要地位。它跟“维摩诘经”的性质是一样的!就是,在教化思想方面,它的性质跟“维摩诘经”性质是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维摩诘经”是要推崇在家居士菩萨的无上功德,表明——在家修行的居士和出家僧侣,作为菩萨行者是平等的!“维摩诘经”要表达这个概念,要推崇这个概念。

“胜鬘经”的意义是一样的,它是在这个……赞颂女居士菩萨的功德!就是……不光是在家居士与出家,出家僧侣的平等,“胜鬘经”强调了男、女修行者在大乘修行中的平等性。这实际就一改……这实际就一改佛教一直一个陋习……就是“男女不平等”的这个陋习。

然后呢……这是早期的两本儿涉及到“佛性如来藏”的书……就是,经书。晚期影响……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几本儿“心性如来藏”的书。嗯,最大的呢,叫《解深密经》。《解深密经》呢,可以多说一点儿……因为它属于“心性如来藏”的根本经典。

《解深密经》是现存的,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组织唯识思想的唯一一部大乘经典!唯一一部!所以,它在瑜伽行教思想里,乃至全体佛教思想里,具有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它的位置就象般若学的“金刚经”。《解深密经》就是瑜伽行教的根本经典。

第一,它阐发了一个“三性”与“三无性”之说。最早传出的这个瑜伽行派经典——《解深密经》和《阿毗达磨大乘经》提出了“三性说”。这“三性”叫——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对应着《解深密经》还提出了“三无性”,即,叫——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就……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然后呢,“三性”与“三无性”互相融通,成立“唯识中道”。

在这个“三性”里,“依他起性”最重要!是中枢地位——它是因缘和合之法,即,缘起之法;而“遍计所执性”是对“缘起法”的执着所成法;“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的平等体性,即,真实体性。

我不知道大家听懂没听懂?嗯,反正听不懂……就听一下儿吧!这个……以后会有人专门讲这个《解深密经》的。

在“三无性”里呢,又称“三无自性”性!“三无自性”性……两个“性”。其中,“遍计所执性”本无,称为“相无性”;“依他起性”非自然有,称“生无性”;“圆成实性”非凡夫所执之我性,称“胜义无性”。在“三无性”中,特别强调的是“圆成实性”,又叫——胜义性、胜义谛。

这个……这个,大家也听不懂,就、就过去吧……

在《解深密经》里呢,明确众生执着为“我”之体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作为一个种子体,它相续流转。《解深密经》指出一个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缘起图景——凡夫就执其为“常一自在”的“我”。这不同于其他大、小乘部派的一个解释立场。

为什么一定要讲《解深密经》呢?因为《解深密经》给出了大乘的一个叫“三时判教”的说法!什么叫三时判教?实际就是它自己对佛教的一个学术分期评判。但是后来,这个“三时判教”的说法被人利用了,就来评判教理的高下。我们前面就说过——“三时判教”不具有评判教理高下的能力。然后呢,所谓“三时判教”,它是假借佛陀所说,把大、小乘判为三个层次。我们这里必须要明确说——《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是假托佛说,对大乘判了三个层次。这不是真有的!

第一层,叫“四谛教”,属于小乘教;其后两个层次,属于大乘教,就是——“般若教”,即“空教”。后面是瑜伽行教,就是“圣教”……就是阐发“真如”的“圣教”。这实际呢,也包括早期“佛性如来藏圣教”以及“唯识圣教”。就,它这个划分很粗糙……这个“三时判教”。这三个层次,对应着佛陀圣教传出的三个阶段,所以叫“三时教”。

这个判教的意义呢……就是,站在瑜伽行教的的立场上,给全体圣教予以判摄。而且,为什么说——它在学术分期上还是对的呢?因为它跟佛教的历史展现、展开是一致的!通过“三时判教”的这个说法呢,跟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对比,会发现——它是比较清晰的!它是有学术意义的!就是我们说的——嗯,学术上的叫“四期”分期:

第一期,般若空观;

第二期,佛性如来藏;

第三期,这个……唯识;

第四期,心性如来藏。

“三时判教”也是这么干的!只是它把这个……嗯,瑜伽行教后来分成两个,叫——早期“如来藏圣教”;还有一个“唯识圣教”。判法是一样的。

所以说——“三时判教”具有学术意义!但是呢,假托这个判教来自于佛陀……为什么我们要专门说呢?因为有好多同学动辄就用“三时判教”来评判佛法高低,妄说佛法高下……我客观地说——这叫“居心不良”!

“心性如来藏”经典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这本儿《解深密经》。《解深密经》,它的影响大,大在……嗯,提了“三时判教”……哦!这课时间长了!先讲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