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太行山壁立千仞,层峦叠嶂,一条蜿蜒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蔚为壮观。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历经10年艰苦奋战,在悬崖峭壁上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解决了几十万人吃水和50多万亩耕地灌溉问题,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行山崖壁历经风雨,巍然挺立,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誓把“山河”重安排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1960年2月,为改变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3.7万多名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
当年,张买江的父亲在修建红旗渠时牺牲,母亲把13岁的张买江送上了修渠工地。张买江是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是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
“母亲对我说,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了。”张买江回忆说。在工地上,起初大家照顾他做些轻活,但他偏要捡重活儿干,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脚底磨出血泡。
后来,张买江还学会了边学习边创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退休后,张买江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一名劳模讲师,“只要身体允许,就要把红旗渠精神一直讲下去”。
“红旗渠,宽又长,弯弯曲曲绕太行。共产党送来幸福水,人换精神地换装。”在林州市姚村镇寨底村,88岁的郭月花老人经常给儿女讲红旗渠的故事。
1958年,郭月花带领村妇女队走上了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1960年元宵节,红旗渠工程开工,郭月花带领妇女队又冲上了太行。那时候,整个工地就是一个大战场,大家你追我赶,谁都要争先。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她十分自豪。
人间天河绕太行,山碑高耸傲沧桑。林县人民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困难面前不弯腰,展现出了“石头硬出好石匠、困难大出英雄汉”的豪迈气概。
接过小车“向前推”
《推车歌》是一首林县人民都会唱的歌,其中歌词“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大致意思是很多人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到后面的人为了不居人后,一定要把自己的车放到最前边才停下来。
巍巍太行山造就了林县人敢为人先、永不服输的性格。十年辛苦不寻常。为了修渠,全县50余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宝贵生命。1969年7月,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
展开全文
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渠水奔流不息。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也有了新的传承。
“长年守护红旗渠,我做梦都经常梦见这里。我画红旗渠是梦的寄托,是心灵的守护。”51岁的原永林走在蜿蜒的红旗渠上,从背包里掏出两块画有彩画的石头给记者展示。
原永林是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的一名护渠人,在红旗渠上工作30多年,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看护红旗渠的安全、为沿渠村庄放水。工作之余,他用画笔画红旗渠,画在纸上、石头上、墙壁上,寄托护渠人一腔热血,透出护渠人对红旗渠的深情。
“我之前在基层的南峪渠管所工作了27年,后来调到管理处的灌溉科,其实,我也算是‘渠二代’!”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灌溉科科长万广周笑言,他的父亲曾经修过渠,之后去了渠上的发电站工作,“父亲常对我说,他们那一代把渠修好了,我们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
万广周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渠道引水和水源计量工作,搞好渠道防汛及小型检修,执行灌区用水计划,实施优化配水,确保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红旗渠是咱的生命渠,咱一定要守护好!”林州人都说,红旗渠里流淌的是精神,是财富。今天,护渠人的初心未变,护渠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赓续传承绘新篇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红旗渠传人自强不息。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一代代林州人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一代代林州人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上,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在红旗渠纪念馆,工作人员申彦茹在给游客讲解。她是一名“渠三代”,爷爷辈建设,爸爸辈管理,如今她负责宣传。在讲解岗位十年有余,一次次走在红旗渠的渠线上,向游客讲述红旗渠故事,申彦茹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同为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的郭芳芳,把厚厚的讲解资料当成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表示,将努力做好红旗渠精神宣讲人,通过新角度解读红旗渠精神、新方式展现红旗渠精神、新载体传播红旗渠精神。
如今,红旗渠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前来“打卡”,各地研学团队也纷至沓来,研习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家漫步在红旗渠畔,赏太行美景,感悟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林州人奏响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今天的林州,已经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成了“有山有水有精神”的文化旅游胜地。
面对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时代考卷,风险挑战依然存在,艰难挫折不可避免,但只要精神不倒、脊梁不弯、意志不屈,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跨不过的沟坎、闯不过的难关。
红旗渠,一部用双手和钢钎镌刻的传奇,一首用精神和意志书写的史诗,正激励着一代代林州人谱写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