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之中有这样一段话“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其实相比于什么都不知道,往往比一知半解更可怕。如果一个人仅仅只了解了一点知识便四处炫耀,那么不仅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对自己的人生观念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在错误的认知下,一个人很有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得越来越远。
01
在小的时候我们就都学习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南下西洋宣扬大明王朝的文化,以和平的方式和海外的国家进行交流。在那个时候,明朝的国力到达了整个明王朝的顶峰,当时的明朝甚至拥有单挑战胜所有欧洲海军的实力。而郑和带领着自己的船队沿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甚至抵达了东非和洪汉,这在那个年代,堪称是举世震惊的一个壮举。
可是在人们会议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移民加拿大的华裔博士,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这位博士名叫林炎平,加拿大华人,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之中获得了理工科博士的学位。之所以会对郑和下西洋的事件表示怀疑,完全是因为在这位博士眼中,当时的明朝是没有能力能够建造远洋航行的舰船的。而这也只不过是因为明朝皇帝朱棣爱慕虚荣,郑和刻意编造的一个谎言。
展开全文
为了能够证明自己的说法,这个博士还专门拿出了《明史》做研究。他对学生们说到,在《明史》之中所记载的郑和宝船的尺寸长为140米、宽为57米,换算下来的话排水量接近3万吨的重量。而以当时没有钢材,仅仅只有木材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能够满足如此巨大的排水量的。
02
不仅如此,这个博士还认为,经过不断的优化以及实验,远航船只的底部必须是尖底。可是在史料之中显示,明朝所制造的船只其实都是平底船。而这种造型的船只是没有办法能够抵抗住大海之中的风浪的,根本没有办法远航。可是就在博士说完了自己的观点之后,一位大学生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直接让博士哑口无言。
这名大学生说到:自己徐国爪哇中部的首府三宝垄(印尼的一座岛屿),在这座岛屿之中建立了一个“三宝公”的寺庙,用来纪念郑和给此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不仅如此,当地的居民们还将这个地方以“三宝太监”而命名,同时还流传着有关郑和的故事。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东非地区的个别岛屿之中,也有关于郑和以及郑和船队的故事,并且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之中至今还存放这到达当地而立的石碑,全都是用汉语和斯里兰卡本地语言镌刻的。
如果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是假的,难道是全世界一起串通好了编造这个谎言吗?而当这个学生说完了以后,博士久久回答不上来,最终只能草草散场。其实这个博士的质疑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毕竟现代知识和科技虽然十分的发达,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古代的一些问题。按照现代的认识来看,木材结构所做出来的平底船只,确实没有办法完成远航,可古人的智慧真的就不如现代人了吗?也许在一些事情上,他们能够看到和想到的方法比我们透彻得多。
03
即便到了今天,依旧有无数关于古人的知识和科技我们没有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而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这样的长度也不符合现代船只的长宽比,即便军舰也没有按照这种比例建造的。可是这一点不刚好证明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钢材,所以才不得不利用这种方法来确保船只的纵向强度吗?
除此以外,其实这位博士应该真正的了解一下永乐大帝朱棣这个人物。作为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封为大帝的人物,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帝王身份封狼居胥的人。像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又何必需要去让郑和捏造事实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呢?如果这个博士真正了解明朝,应该就不会发出这种无畏的质疑。
结语
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博士,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样的。如果对于一件事情仅仅只知道一点点的话,最好不要发表任何的评论。等到我们真正的了解事情的全部之后,再说自己的想法也不迟。否则的话,盲目而武断地说出一些话,只会引来别人的嘲笑。
参考资料:《沧浪诗话·诗辨》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