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压经济”提档升级还需心理治疗业掌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以解压之名”埋单“疗愈”。各路商家纷纷盯上这块“蛋糕”,新形式的解压玩具也不断涌现。(据新华社)
“解压”,首先要弄明白解决哪些压力。当今青年的压力来源不再是“有没有”的压迫感,而是“好不好”“优不优”的疲倦感,比如就业的选择、职场的竞争、男婚女嫁等。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抑郁、焦虑和失眠位居前列。这些问题仅仅靠“解压玩具”“解压神器”“爬行锻炼”都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观点认为,解压行业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压力宣泄的出口;也有网友担心,若不加以节制、沉迷其间,只会在所谓的“精神按摩”中流失更多精力,无助于纾解压力。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怎样解决才是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央视新闻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810家在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产品服务或商标方面含有“解压”。仅去年一年,与此相关的新增注册企业就达到70余家,同比增长94.59%。“解压经济”火热,固然可以拉动年轻人消费,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正规的心理健康服务,既能增加消费,也能真正解决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广东、江苏等地已经明确部分心理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这就是对此类“解压”消费的一种支持。遗憾的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市场仍然存在乱象,有的是价格太高,有的是忽悠人。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格治理。解压玩具类的解压,也不是没有作用,只是作用远没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大,或者说其娱乐效果远大于解压效果。对年轻人来说,解压娱乐化或网络化似乎更对胃口,但这并不是解决压力问题的根本方法。
针对年轻群体,推动“解压经济”发展,应该把解压娱乐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避免因娱乐程度过高而弱化解压效果。要加强解压娱乐与心理治疗融合开展的研究,推出更符合心理治疗需要的娱乐项目,促进“解压经济”提档升级,让心理治疗在娱乐过程中得以更好地实现。否则,沉浸在“解压经济”虚假繁荣中,不利于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外在手段来解压不是最终目的,要真正解压还必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