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映的电影《望道》,讲述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先生当年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国家民族守望大道的故事,这也是影片的重要篇章。影片并非为一个人立传,而是秉持严谨、严肃的学术态度,以史为纲,成功塑造了一群追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者。影片上映以来,陈望道先生笃定恒心为民族国家寻道、望道、守道的一生感染了许多观众。
《望道》剧照,刘烨 饰 陈望道
3月27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文汇报社和上影集团联合主办的电影《望道》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党史专家、文艺评论家、电影理论家与影片主创围绕作品在史学、思想和美学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电影《望道》是一部闪耀着史学真谛和思想辉芒的诚意之作,影片在学术上吸纳了近年来国内党史学界的最新成果,体现出学术严谨性和严肃性;同时,影片在刚性的历史中搭建了合理的戏剧逻辑,在人物的生长空间里挥舞艺术的长袖。整体而言,这是上影集团继《开天辟地》《1921》之后又一部主投主控的重大革命题材品质佳作,凝结着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创新探索,再度触动了今天的观众与百年前为救亡图存追望大道的青年人情感共振。
展开全文
研讨会现场
尊重历史事实,拓展精神内涵
文艺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表示,在观影过程中,总会联想到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革命者》《1921》等作品。“现在是影像化时代,影像对这代人的记忆建构和达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史,这一批影视作品完成了对我们国民集体记忆的构筑与召唤,帮助建立民族认同感,意义珍贵。”在他看来,电影《望道》所凝结的主旨可以超越时间,堪称“一段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贾磊磊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到了影片的体裁拓新,认为《望道》融汇了重大革命题材电影与人物传记片的特质,实现了主题的延展。
《望道》剧照
“观毕电影《望道》全片,不得不折服这是一部融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电影大片,堪称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海党史研究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阅读到了影片在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三方面的独到之处。他尤其称赞电影《望道》对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出版过程的严谨还原,“这是全片的高潮所在,也是对学术成果吸纳最多、对历史事实最多尊重的部分”。在他看来,无论是陈独秀由北京南下上海寻找《共产党宣言》的首译人选,还是此后的校对、出版,电影《望道》都尊重了历史真实,诠释出一部重大革命题材影片“惟真实才永恒”的真谛。
徐光寿
从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桩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延展到以“望道”为精神主题,摹写一群人对真理的上下求索、对信仰的执着坚守,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理事长郦国义认为,“电影完成了内容和立意的升格。比如导演在片中给出了许多‘脚’和‘路’的特写,寓意在国家民族面临变革、抉择之时,在许多条道路错综难辨之时,望一条什么样的‘道’至关重要。彼时的中国,有一群真理的守望者在寻找并追随马克思主义,电影由陈望道一人辐射到一群人的前赴后继是非常必要的。”影片也由此传递给今天的观众如是信号——人的一生该寻什么样的真理、实践什么样的道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人生信条是可以贯穿不同世代的。
郦国义
精神行为影像化,瞻望百年前青年群像
“追光者、播火者”——研讨会上,专家们不约而同以火种意象来形容《望道》对陈望道主题形象的塑造。与会者都认为,影片主创在虚实结合中谱写了一曲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用电影语言充分展现了革命者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勇毅和担当。
“许多观众对陈望道其人其事的认知是碎片化的,除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和复旦大学校长身份,其他所知不多。”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厉震林分析:“影片在严谨的学者以外,还提供了多个面向的陈望道:从理解印刷厂工人罢工,到复旦大学新闻馆募捐,再到师生抗议游行活动,陈望道的性格是鲜明的。”丰满人物个性的同时,《望道》还经由知识分子群像折射出包括复旦大学在北碚办学等史实,“使得片中人物的丰富与现代革命史、高等教育史的文献意味相得益彰。如此思想归旨,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望道》剧照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戏剧影视学教指委专家委员杨俊蕾注意到《望道》在同类型题材中的创作难点,“现在的主旋律作品战争戏居多,像《望道》这样表现知识分子、表现翻译这一文化行为的影片,文戏如何动作化表现,考验着创作者对正史的影像表达”。她以影片细节为例:“它的叙事结构是丰富多线的;而在表现手法上,有增有减,增处更好彰显了人物性格,如陈独秀对待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错印,以及他在雨夜急急赶来寓所,抢读新鲜译本的设计;减处是为了更好突出主线,如片中一闪而过的邵力子,他是真正将原版宣言寄给陈望道这位‘小同乡’的人,改为戴季陶手递日文版,既有效营造起历史烟云中的传奇感,同时延伸影片时间线,将更大的历史视景纳入叙事”。在艺术手法的“增与减”当中,电影不仅勾勒了陈望道、陈独秀的师友共建,还串联起了李汉俊等百余年前在风云大潮瞻望真理大道的青年群像。“《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这个核心的情节,在另外两条道路上开展,第一个工业就是我们看到的一种解放者的工人运动的解放的革命的道路。还有一个,就是在学生的教育上薪火相传的精神延续……在这些过程当中,我们都看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而且是一种迎难而上,可以把这个难题给解决的,一种精神行为的影像化,并且可以使一个革命时代,革命者得到一种呈现。”
杨俊蕾
与会专家也高度赞扬了导演侯咏精湛的功力,认为《望道》以精准的电影语言,充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这一众多“新主流”电影所要探讨的话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程波表示,“好几处,我有些眼眶湿润”。他认为,《望道》能触动观者情肠,与影片的情动和散文化策略不可分割。“片中对情境、对人的情感、对意象表达的气质,颇有几分我们中国文化‘折子戏’的结构和意味,产生了唯美感的阅读效果,是中国审美在大银幕上的彰显。”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表示,在党的诞生地上海,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印刷出版地,上海出品的电影《望道》,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深情回眸,是上海电影创作人赓续红色血脉和上海城市文脉的情怀与担当。
王健儿
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是部“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如同片中那粒火种最终化成漫天遍野的赤色海洋,随着影片进行长线放映,更多观众将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精神鼓舞下,共同品味真理之甘、接续奋斗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