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新闻,再次刷到了一则令人痛心的热搜:13岁女孩遭受校园霸凌致耳膜穿孔!
又是校园霸凌,校园欺凌一直都是个难题,屡禁不止。
之前曝光的部分校园欺凌事件:
成都中学女生被口罩蒙眼打耳光;
广东一未成年女生被多人殴打;
江西初中女生在教室遭到同学欺凌......
这些都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所不了解的。
01
13岁女孩遭校园霸凌被重伤
近日,网传海南的一名女生遭遇校园霸凌,被多名女孩围攻殴打。
视频显示:一群女孩手脚并用,对被打女孩施暴,还将其推入河中,并举手机拍摄视频。
被打女孩头发凌乱,上身可见被殴打的伤痕,女孩毫无反抗之力,只能跪在地上可怜地向施暴者说“对不起”。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次并非是女孩第一次被殴打。从13日开始,女孩就多名陌生女孩以“看不顺眼”为由,更是以“如果逃跑报警,就去殴打父母”为由进行恐吓和威胁,并控制了其行动自由。
而被打女孩也是在家人发现身体出现伤痕的情况被送去医院,根据检查报告显示:被打女孩左耳鼓膜可见穿孔,眼睛也有异物插入造成视力下降,属于不可逆的损伤,难以恢复。
每每看到这样的校园霸凌事件,我都会想起之前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这是一部写实的电影,毫不掩饰地反映了校园暴力事件,就连一向严苛的观众们,也给出了8.3的高评分。
展开全文
电影中的女主“陈念”,被孤立、被传话、被扇耳光、被踢倒在地、被推下楼梯、被用球砸、被围殴、被剪头发撕衣服,被围攻拍照......这些都是现实校园霸凌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这样的校园霸凌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伤害令人印象深刻,校园欺凌更是导致被欺凌者“自杀”风险增加。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受欺凌的青少年出现自杀观念的风险是其他同龄人的2-9倍,而对于欺凌者而言,长期的霸凌也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长远来看,那些在学生时代就有欺负别人行为的孩子,在他们16-24岁期间发生犯罪的风险是其他同龄人的5.3倍,暴力犯罪行为风险更是其他人的7.79倍。
02
女生暴力倾向持续走高
一般而言,在校园暴力的参与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相较女生更多,但近年来,二者之间的性别差异逐渐减小,女孩子的暴力倾向开始走向严重。
传统的女生形象多以“柔弱”、“善良”、“乖巧”为外在特征,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女汉子”、“女强人”形象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发生起因也更加简单,当女生受到“委屈”后,便以召集同伙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而作为事主的女生在欺凌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积极、恶性和暴力。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校园霸凌事件消息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被媒体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就多达40多起,其中,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女孩子参与的校园霸凌正愈演愈烈,女生参与校园暴力事件占55%。
国外以美国为例,65%的公立学校记录了多个暴力事件的发生,在12-18岁的学生群体中,女生在校内被欺凌的比例为23%,高于男生的19%。
各种数据都表明,女性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的数量呈现攀升趋势,相较于男性青少年而言,女生群体的校园霸凌,无论是对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伤害更深。
那么为什么女生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会成为凶狠的“加害者”呢?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他认为在12-20岁的青少年时期,往往内心会有多种冲突,而青少年会痛恨地排斥那些不适合于他们的同一性。
一般而言,在同一年龄段,女孩的成长发育要早于男孩,自尊心和虚荣心也更强,对于自我同一性的要求也更加强烈。
尤其是在踏入校园这个小型社会中后,在与其他女生相处过程中,一旦发现她人的言语和行为有违自身的同一性,那么就会以鲁莽过激的方式来威胁别人,以维护自身的“同一性”。
03
如何降低女生在校园霸凌主导位置的现象?
或许看到这里,仍然会觉得校园欺凌离我们很远,那是因为新闻和电影中的“殴打”、“拍照”等情况,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孤立。
从性别看,女生成为校园霸凌的人数呈现直线增长的态势,而无论是是社会还是学校,为了降低影响声誉,在处理上也相对简单粗暴。
从社会因素方面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突出特点就是每个人的自由自强意识增强,尤其是“男女平等”等多元文化更是使得之前的儒家文化逐渐淡化。
传统的“三从四德”、“温柔贤惠”等评价显得过于遥远,结果就造成了对女性青少年的道德评价标准降低,道德方面的约束力减少,自然无形中就助长了女生的暴力行为。
从这方面来说,想要女性未成年人不暴虐成性,最根本的还是基本的道德教育和培养,传统观念虽然守旧,但仍然有一定道理,对于现在的未成年人来说,对其的思想和行为仍然是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从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对于霸凌行为,家庭负有一定的责任。
尤其是当下,女孩多为家庭里的独生子女,多数父母还秉着“富养女”的家庭观念,可能会让一些家庭对女孩的教养采取纵容的方式,从而强化了女孩的优势心理,弱化了人格平等意识。
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避免对女孩子过于迁就和袒护,对无理取闹不及时制止,或是对缺点不加以批判而是包庇,都些都会容易使女孩子养成自私自利、脾气暴躁的性格。
从大众传媒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班杜拉研究表明:即使没有真正从事攻击行为的人,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助长了暴力文化的传递,尤其会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霸凌行为的途径。
因此在影视作品选择上,避免接触那些带有暴力色情的情节,从而对暴力色情等内容进行模仿。
在校园霸凌这件事上,从来都没有中立的旁观者,所有的冷漠和不作为,都是对施暴者的支持,对受害者的伤害。
因此,在处理类似的暴力事件上,比起所谓的对施暴者的保护,以及对暴力行为的庇护,倒不如对实施伤害的施暴者进行更严厉地惩罚,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霸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