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 苏园 郏县 :那村

郏县三苏园:那村那坟那人|寻路东坡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3:19:0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纪陈杰 郏县摄影报道

“在我们村民的心目中,他不是说是多高的文豪或者那种让人千古敬仰的人,就是我们当地的村民,就像我们家里一个老人一样。他只是安息在这儿,只不过他生前写了不平凡的诗句。”

——河南平顶山郏县苏坟寺村村民胡晓娜

三苏坟

1101年七月十八日,苏轼自知时日不久,把三个儿子叫到病榻前,对他们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地狱)。”

后,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录了这一切:“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每每念及此,总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千古文人一东坡,坡仙,您做到了。

河南省平顶山茨芭镇郏县小峨眉山下,埋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冢和其父苏洵的衣冠冢。苏坟寺村,一个看似寂寂无名的小村落,已经静静地守护了三苏920年。

自北宋苏轼、苏辙二公葬郏以来,每逢春秋两祭,全国各地的三苏后裔都相聚郏县祖茔,祭祀祖先。

这里的村民,已经在骨子里,把三苏当亲人。

展开全文

苏辙33代后人苏明奇祭拜三苏

一台坟茔前的全民“村晚”

坟,对中国人而言,绝不是一片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堆堆,而是一个维系逝者社会关系、人生价值的坐标;坟前摇曳的无名草木,看似春绿秋黄岁岁枯荣的寻常植物,却因那迎风的姿态,象征着一种倾听一种守护一份牵挂一份心安……

提起坟茔,有多少人内心会有所忌惮,无端涌出些微复杂情愫。但,900多年来,苏坟寺村村民守护大文豪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安息地的故事代代相传,村民们无不以此为荣耀,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也在这里兴盛流传开来。

2023年早春二月,封面新闻“寻路东坡”采访组抵达苏坟寺村,第一眼,是一台热热闹闹的全民“村晚”。

封面新闻记者将眉山的水土交给苏氏后人

村晚的主题全部围绕三苏:农夫与“苏东坡”隔空对话,问大文豪为何魂归河南偏僻小村;村民扮演的苏辙与苏东坡在海南培养的第一个举人相聚,帮哥哥兑现续诗情缘;古装情景剧演绎苏东坡与王闰之合葬本村的爱情,最后呼吁为东坡这个无名贤妻立碑……各地“云村民”也在云端亮相: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副馆长、苏轼后人苏东等发来了视频祝福,书画家秋石先生赠送了书法牌匾,全国三八红旗手秦丽敏等人为返乡大学生开办的“新东坡农场”点赞……

看到台上的热闹阵仗,让人完全无法想象,整台村晚从筹备到演出只有十天,却因为苏东坡,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由郏县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发起。

刘楠教授发起“守护苏东坡”云村民计划

村晚结束后,刘楠已经累得声音沙哑:“我这个草根导演也是赶鸭子上架,最早有这个春晚创意,我一直很纠结,会不会是一厢情愿的形式主义?在动员的过程中,我神奇发现,东坡文化基因其实一直埋藏在这个村,一台小小的春晚也是激发村民表达文化自信的过程。有一个情景剧《红石马槽引发的村民守护》,一个男角色换了三次,没演过,害羞退缩,这时,是村里一位老师动员:‘人家刘楠老师带着大学生帮咱们排练,咱们自己的故事为啥不好好演?’最后稳定了军心。”

“欢迎您来河南平顶山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拜谒东坡墓,加入‘守护苏东坡’云村民行动。 ”刘楠教授逢人就推广“守护苏东坡”云村民活动,目前已经聚集了来自黄州、杭州、常州、儋州等地的苏轼研究专家以及苏粉。

在封面新闻记者即将成稿时,她已经飞赴海南儋州参加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并促成了海南儋州东坡书院旁的七里村与苏坟寺村的东坡文化结盟。

“在海口儋州参加两个东坡文化论坛,我发了很多郏县东坡信息传单。我们郏县苏坟寺村和儋州东坡书院旁的七里村,一个是东坡安息地,一个是东坡海南开学堂地,两地结成‘守护苏东坡’友好联盟村。”

一本珍藏了28年的小册子

人人都爱苏东坡,从云上到线下,人人都守护着苏东坡。

胡晓娜是茨芭乡中的语文老师,她有一本珍藏了28年的小册子,现在拿出来看,已经显得非常粗糙了,但恰恰因为岁月,使它显得愈发珍贵。

这本几十年前油印的小册子,记录着三苏园里每一个景点的故事与渊源,可以让每一个来三苏坟的人,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

“最开始这两个院子是没有围墙的,后来扩建才把整个这些地方都圈起来了。”胡老师指着三苏坟旁边的围墙说。曾经,她的家与三苏坟只有一墙之隔。

胡晓娜丈夫的爷爷是苏坟寺村人,曾在特殊年代保护过三苏园的元代石碑,从邻村嫁到苏坟寺村的胡晓娜也经常听老人们讲三苏的故事,“当时只有口述,没有文字,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给记录下来。”

胡晓娜除了觉得纯粹是个人爱好,也感觉到有一点儿痴迷和责任,三苏在冥冥中支撑着她干了这件事,“就觉得应该把它写下来。”

胡晓娜将资料整理完毕后,看到有游客来到三苏园询问相关情况,就把这些文字印成小册子,发给有缘人。

她自称与东坡先生有一个很大的缘分,“我非常感恩东坡先生。”

当年学校下来一个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胡老师接下此课题,“我把它变成了三苏文化与语文教学,并担任课题组组长。后来这个课题顺利通过,使我的教学生涯得到很大提升。我非常感恩东坡先生给予我的文化汲养。”

胡晓娜老师把东坡当亲人

对三苏坟的保护,已经根植到苏坟寺村每个村民的心中。 “这是我们自己的信仰吧,虽然村民们的知识层次并不高,但是他们都知道苏东坡肯定是一个比较大的人物或者好的人物,时间长了,都把苏东坡当成自己村上的人或者家里人一样了。”

胡老师讲到一个细节:“我嫁到这儿的时候,公公婆婆就告诉我,说三苏园的东西不能动。一直到现在,村里的老人都说,三苏园的一棵草一朵花都不能拿。你看这么多年了,三苏园的东西能保护得这么好,也得益于这一点,这是发自内心的。”

苏东坡就像村民家里的老人一样,被村民深爱着,在大家眼中,东坡先生也保佑村民。

一对父子的传承接力

河南平顶山郏县苏东坡墓

每晚,当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三苏园里,总有一群人手拿电筒,披星戴月巡逻在“国保”院内。节假日,当别的家庭都欢歌笑语外出度假、探亲访友的时候,他们依然忙碌在这片充满历史沧桑的土地上。

这群人就是三苏园的守护人。

丁国辉,是郏县三苏园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兼三苏纪念馆馆长。

如果从在东坡小学上学算起,47岁的他和三苏结缘已经将近40年时光了。

1984年,郏县三苏纪念馆成立,丁国辉的父亲丁清和从郏县文化馆调任到离县城23公里远的三苏纪念馆,担任第一任馆长。随着丁国辉因爱结缘、子承父业,在苏坟寺村留下了父子两代接力守护三苏墓园四十载的佳话。

郏县三苏祠和墓早在1963年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郏县三苏祠和墓,1983年,郏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郏县三苏纪念馆”,同时也彻底解决了郏县三苏祠和墓历史以来从没有管理机构的现状。丁国辉的父亲丁清和与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其他3位同志受命前往苏坟寺村驻扎搞基础建设。

丁清和担任首任馆长后,因单位离县城太远,交通也非常不方便,很多人都不愿来到这里,这一任馆长,他干了16年!

丁国辉回忆:“父亲上任一年后调来了一位同事,(这期间一年时间只有父亲和村子里的另一位老人两个人在守护),之后调来的这位同志两年后又调往别处,四年后,又陆续调来两位同志。纪念馆的业务主要是文物保护,但还要售票验票、讲解、环境整治及打扫卫生,有时间了才能自己做饭,全部业务就靠他们三人支撑。人文景点如果没有讲解员解说,好多人根本不能了解历史典故和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游客来了,如果没人讲解,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他们就找人请教、查阅资料,自己编写讲解词,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向广大游客宣讲三苏父子人生经历和文物保护理念。”

当时8岁的丁国辉随着父亲,在苏坟寺村里的“东坡小学”上学。纪念馆也成了他的家,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地方。

1995年,恰逢三苏纪念馆招工。已经在平顶山市经商的丁国辉,来到了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

成长于斯,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时光,深爱这里的丁国辉经过深思,义无反顾地走进三苏纪念馆,和父亲成为了同事。

2000年,丁清和光荣退休回到郏县居住,丁国辉和其他4位同事继续在这块被大文豪苏东坡最终选定的地方坚守。

2014年,他接任第六任三苏纪念馆馆长。

一场冥冥中的彼此护佑

采访时,还未出2023年正月,当地人把三苏园当作踏青之地,孩童们在家人带领下,祭拜、游园。

王亦芳是胡晓娜的学生,目前正在读大学,她的小时候也和现在这些孩子一样,把三苏坟当玩耍的地方。

王亦芳儿时暑假天天在三苏坟玩

“特别是夏天,因为这里面树比较多,特别凉快,暑假的时候,一待就是一个下午。”每年三苏公祭,学校也会组织大家前来,算是一种春游。

“如果到三苏坟那边儿,先要经过大殿,大殿里特别黑特别凉,我们每次从大殿过,因为有点儿害怕黑暗,就跑着穿过去,一下子就见到了光明。接下来就是三苏的坟墓,但我们也不会感觉害怕,因为有光有亮,就感觉特别开心。”

小王从小在东坡小学上学,她身边的同学也大都是苏坟寺村的,大家都知道苏东坡葬在这里。“课堂上老师教苏东坡诗词的时候,我们都会说:‘这个作者不就是我们这儿的吗?’学起来另外一番乐趣。”

读大学时,在六人间宿舍里,三个外省的,三个河南的,大家说起各个地方的名人,小王当仁不让地讲解了苏东坡安葬于郏县苏坟寺村的故事,外省的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惊异,不停地追问,这也促使小王想要更多地了解苏东坡,了解三苏与苏坟寺村的渊源。

小王做过一个跟苏东坡相关的课件,“据统计,苏东坡是我们教科书里出现诗词最多的人,我们都感觉,考试的时候,苏东坡会保佑我们。”

三苏坟外的两棵古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色条幅,祈求孩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的尤其多。

胡晓娜老师介绍:这是当地的风俗,就是“把孩子认给东坡了”。每逢清明或者东坡生日的时候,附近的人都会携家带口来三苏坟拜一拜,磕磕头。

经过“守护苏东坡”云村民项目的努力,苏坟寺村成功获得了国家传统古村落后续修缮资金,以及蔬菜基地大棚建设的扶持资金等。

2月13日,苏坟寺村书记王留勋在“守护苏东坡云村民团”微信群,晒出了蔬菜大棚里播下的蔬菜种子已经发芽,苏坟寺村的东坡文化宣传栏也一点点立了起来。

刘楠教授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未来,我们将积极整合资源、汇聚云村民多元力量,激发本地农民主体性,发挥1+1大于2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文化自信,探索东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 ”

三苏园的园区也由原来的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扩建到如今总占地面积680余亩(约45万平方米)。丁国辉园长说:“面对新的机遇,我们都对园区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更加干劲儿十足。”

仰望家乡方向的东坡先生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见到友人的侍妾,写下一首词。

这首词安慰了世人900多年,其中也包括胡晓娜。

新学期开学了,胡晓娜,将一如既往地向同学们讲述东坡诗词与三苏文化。

“最难忘的就是他那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安在当下。不管生活多艰难,这都是咱中国人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我觉得不管岁月咋变,不管遇到啥,只要心安了,都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