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豪饮 撂下 杀身之祸 汉代 穿越

穿越汉代喝顿酒,可能得把命撂下,喝酒不豪饮不跳舞,有杀身之祸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3 11:51:03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穿越汉代喝顿酒,可能得把命撂下,喝酒不豪饮不跳舞,有杀身之祸

#历史开讲#

有人唱歌要钱,有人唱歌要命。回到遥远的汉代,在酒桌上不唱歌不一定会没命,但不跳舞却真能招来杀身之祸。这样奇葩的酒桌文化是怎么回事呢?

一、汉代的饮酒之风

汉代人喜欢喝酒。所谓“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在汉代有“嘉会之好”的美誉。一年到头,不论什么季节,不管喜事愁事,对汉代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

汉代有钱人沉溺于饮酒而不能自拔,渴望终日“ 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因为家中储备的酒太多,长时间喝不完,最后酒都变味了,不得不扔掉,“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一般百姓也会在待客、节日、婚嫁时置办酒席,尽情畅饮。比如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给友人的信中就这样写到:“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不少人还因为喝得酩酊大醉而耽误农耕,变得游手好闲,“ 析酲什半,弃事相随,虑无乏日”。

汉代小酒馆

展开全文

汉代社会风气开放,男女可以同席饮酒。西汉初年,刘邦回到家乡宴请父老,当地妇女也在受邀之列,与男子在酒宴上“乐饮极欢”。女子还可以应邀到男子家作客饮酒。比如英布的爱姬曾到相熟的男性医家赴宴,东汉巴郡宋迁之母也到邻居阿奴家饮酒。在一些家庭举办的宴会上,女性也可作陪。比如成帝时,京兆尹孙宝在家中频繁设宴招待故吏侯文,孙妻亦要作陪应酬。

汉代人相信祭祀可以得福,因此经常举办一些祭祀活动,这当中也少不了酒。比如社日当天,人们先在里社中搭建好棚屋或供台,准备好社牲、社酒,虔诚地祭祀社神。祭神结束后,前来参加社祭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就地宴饮,共享祭品,气氛欢乐,非常热闹。如《荆楚岁时记》云:“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在社日宴饮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即便是战乱时期依然如此。比如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董卓出任相国,纵兵抢掠,阳城百姓照常在里社祭祀宴饮,一些人因此被杀或俘虏。

饮酒常常代表着欢乐,而丧葬意味着痛苦。《庄子·渔夫》所云:“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一般情况下,酒不会出现在葬礼上。但自从西汉中期社会出现了厚葬风气,以酒肉招待宾朋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其后,还要置办一些娱乐活动如歌舞百戏等,《盐铁论·散不足》云:“ 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则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到东汉时,在丧礼上“飨牛作倡”仍很普遍。

汉代百戏

有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限于工艺,汉代的酒度数不高,但大量饮酒同样也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引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影响社会治安等,因此,汉代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应该控制饮酒。可是如同《易林·坎之》所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酒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根本无法控制,饮酒之风弥漫于整个汉代社会,并形成了一系列酒桌文化。

二、 汉代的酒桌文化

现代人有一套酒桌文化,讲究座次,讲究饮酒礼仪,汉代人同样如此,甚至更加重视。对汉代人来说,在酒桌上绝不能跌份,不然轻则引起矛盾,重则会有杀身之祸。

汉代人喜欢豪饮,酒桌上通行的做法是在饮酒时“要引满举白”,也就是一饮而尽。敬酒时,如果对方不让倒满酒杯或者不一饮而尽,则被看作轻视敬酒人,往往引发冲突。比如汉武帝的舅舅、官居丞相的田蚡结婚,窦婴、灌夫等人前来庆贺。灌夫、田蚡二人原有一些过节,起初希望借婚宴和解,但在酒席上,灌夫给田蚡敬酒,田蚡既不让灌夫给自己倒满酒,也不肯一饮而尽,这让本就脾气暴躁、容易借酒使性的灌夫积攒了一波怒气,婚宴气氛变得尴尬。

之后,灌夫又给临汝侯灌贤敬酒,灌贤因为忙着和长乐宫卫尉程不识耳语,没有看到灌夫,也没有避席伏地,从而彻底惹怒了灌夫。所谓“避席伏地”,也是一种酒桌礼仪,就是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敬酒时,要离开自己的席位伏于地上,以表尊重。灌夫正为田蚡不给自己面子而窝了一肚子火,又看到作为晚辈的灌贤竟然也不给自己面子,情绪彻底失控,大骂灌贤。

田蚡明白灌夫这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存心让自己难堪,下令把灌夫囚禁起来,并四处派人搜集他的罪证。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传到了太后耳中,在太后的威压下,灌夫被安上大不敬的罪名,依律被斩,灌氏全族亦不得善终,正好应了那句在灌夫老家流传的童谣:“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同母异父的姐姐——王太后

汉代人喜欢舞蹈,在酒桌上也少不了用以助兴的舞蹈。在汉代贵族和富人的宴席上,除了舞女的表演外,还有宾主双方的即兴歌舞,也就是“自起舞”。自起舞有固定程序:一般是主人先于席间起舞,舞毕后,再邀请一位客人起舞,客人舞毕后,再邀请另一位客人,如此循环衔接。

汉代舞蹈

在自起舞环节,所有宾客都要参加舞蹈,并且对舞姿还有要求,也就是舞蹈中必须有身体旋转的动作。在宴会上不舞或是舞而不转,都是失礼行为,不仅破坏酒桌氛围,同样也会引发或者激化矛盾。

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东汉末年,蔡邕遇赦,自五原还乡。当地太守王智因素来仰慕蔡邕才华,特意为蔡邕践行。酒酣耳热之际,“ 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此举令王智感到颜面扫地,当众大骂蔡邕。王智仗着自己的兄长是中常侍王甫,便趁机诬告蔡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蔡邕不敢回家,只好远遁江海,流亡吴地。就因为在酒桌上没起身跳舞,就被人逼的流亡异地,有家都不敢回,蔡邕估计也很郁闷。没办法,当时的酒桌文化就是这样。

东汉歌舞宴乐画像石,藏于成都博物馆

文史君说

放眼古代中国,汉代的酒桌文化也算是相当奇特了。假如穿越到汉代,要想参加社交聚会可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可能就没命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汉代社交达人,除了在酒桌上谨言慎行,给足宾主双方面子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学的一身好“舞”艺。毕竟舞蹈在汉代是一种社交必备技能,不会跳或跳不好,不能转圈圈,不能按照标准流程来,会让宴会冷场,更有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为了安全起见,酒就喝起来,舞要跳起来!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苏祖谦、王克芬:《中国舞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田彩仙:《汉魏六朝文学与乐舞关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郭必恒等:《中国民俗史·汉魏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 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