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破九分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
曾在一个个饥肠辘辘的深夜点燃观众的“肉欲”,
也成为了无数撸串爱好者心巴子上的白月光。
时隔两年,《人生一串》原班团队携新作归来,
预告片一出,总导演陈英杰操着熟悉烟嗓的一句“好久不见”,就引爆了小破站的弹幕。
依旧是满满的市井气与江湖气,
依旧是突破一般纪录片尺度的敢拍,
这一次,聚焦的是电商时代下,中小卖家们的鲜活故事——
《这货哪来的》
01
从情趣内衣,到卡车床垫,
从直播炒菜,到白事用品……
纪录片不拘一格地将当下各种灵活就业样本收入镜中。
也曝出不少行业“内幕”,让人大开眼界。
以百万文案与视听语言水平见长的团队,这次更是将旁白与镜头玩出了花。
随便拎出一段感受一下:
“走过幽深晦暗的人性楼梯,穿过保管秘密的欲望回廊。
燃上一盏暧昧的烛光,释放一些撩拨的能量。
展开全文
晚风有些袭人,罗帐自在翻滚。”
寥寥几句,暧昧丛生的氛围感就溢出屏幕了。
这是说啥呢?
跟随镜头,我们来到一家情趣内衣店的广告拍摄片场。
在厦门集美区的老街上,坐落着一个国土面积十平方米的“情趣帝国”。
不远处,老人们正观看着古色古香的芗剧演出,高亢的声线穿越小巷,成了这座情趣片场的背景乐。
古典与现代,保守与猎奇,碰撞出有点违和又有点好玩的效果。
片场聚光灯下风情万种的主角,则是这家店的模特兼老板盐不浪。
拍摄完毕,换上常服,盐不浪很快又坐到了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前,无缝切换为情趣内衣界的脱口秀女王,开始直播带货。
一边照顾着全国男女的紧急欲求,一边大方敞亮、舌灿莲花地输出着清新脱俗的的两性观念:
“有些人,看见一个女的穿情趣内衣,不得了,看见了什么大宝藏一样。”
“人类进化的时候,是不是对你按下了暂停键,你不知道女人有体毛这件事情。”
“什么是爱情,就是两个人相互问对方晚上吃什么,直到其中有一方进入坟墓。”
开情趣用品店,难免会面对一些偏见:
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她,认为“你这个东西会引起我的欲望”。
盐不浪却光明磊落地一语道破:“欲望是人一生当中你就要和它相处的东西。”
所以每当她直播发货,总有一群热情的网友等待着被她的金句洗礼。
但想做好生意,远不只是拍拍美照、耍耍嘴皮子那么简单。
小小的团队中,成员们各司其职。
玩转配货穿搭,把控图文尺度,对接生产厂家,一起开展脑暴,预测行业流行趋势,还要周旋各种奇葩买家……
售卖情趣内衣,突出的是一个意境。
开发新品时,盐不浪往往会先构想一个场景,
“在卧室听着一首很好听的音乐,慢慢穿上一件衣服。”
再给这件衣服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如此便能增强顾客对于商品的想象——
在欲望中重生的“干枯玫瑰”,
让人欲罢不能的“黑色罂粟”,
连导演都叫不出口的“奈奈小绵羊”……
这是可以播的?
灵感有时候来自一首歌,
“直接用周杰伦的歌名,夜的第七章。”
有时来自底层需求,
想喝酒了,直接用酒的名字命名,“朗姆酒。”
又或是一部电影:
希腊风格的生化危机角色“米兰达”夫人;
带有复古热带风情的“蜜桃成熟时"……
天马行空,百无禁忌。
而在这样一次次推陈出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据盐不浪观察,一开始购买情趣内衣的,多是三十几岁的顾客。
需求也比较单一,花色以豹纹为主,“纯粹就是很野性的东西”。
而到了2018年之后,用户年龄开始集中在28岁以内,年轻人居多。
款型无限丰富,用途也不再局限。
一些女孩将情趣内衣当作居家睡衣;
另一些女孩则干脆将它们融入日常穿搭里,幻化为打造不同风格的时尚单品。
相比过去,越来越多的女性买家开始正视自己的欲望。
情趣内衣从两性的需求,变成了让女孩们自我认可、自我取悦的精神享受。
“以前我从来不敢穿什么的,或者只是为男朋友穿的。
但是我现在穿上这件睡衣,我觉得自己好棒,
我自己很开心。”
02
互联网时代,手机俨然成了人类的外挂器官。
就像人需要衣服,手机也需要不同的手机壳,来彰显主人的个性。
在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深圳华强北,手机壳的产业世界异常残酷。
商家企图踩准爆款,但市场瞬息万变难以捉摸,一不小心就会生产过量,占据库存,燃烧租金。
也正是这些尴尬的库存,养活了不少像下面这样的“尾货小队”——
在钢铁森林之下的城中村仓库里,三位小伙正在努力抢救一批被商家淘汰的手机壳尾货。
带头的伊哥,是拓展货源的行家。
进货的重要渠道,来自珠三角各个倒闭的工厂和档口。
有时市场上卖到一百多块一个的高端手机壳,工厂老板为了清货,还会倒贴邮费给他们拉走。
大批过时的爆款被“尾货小队”截获,从他们的手中再次流入市场。
线上,直播卖货。
十元十个包邮的盲盒,收到什么,全凭手气。
线下,摆摊吆喝。
摆摊经验丰富的伊哥,有自己独特的夜市哲学:
夜里九点出摊,要挑对地方。
坂田地铁站前,(当时的)核酸检测点后,这方廉价宝地很能治愈过路人的阴沉心绪。
站位要足够高,直接站在凳子上吆喝,让行人很难忽视。
地盘要足够大,十米长的壳山壳海,让顾客应接不暇,挑花了眼。
还要跟客户保持交流,但话不能多说,这样他们才能恰到好处地沉浸在浩瀚壳海中。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价格。
别人卖两块,他就卖一块。别人卖一块,他能降到五毛。还有精美礼品随机掉落。
“手机壳10元3个,再送个手机绳!”
如此聚起人气,炒热气氛,将生意盘活。
说是套路,说到底靠的还是“卖力”二字。
然而在尾货生意“小本万利”的美好愿景下,伊哥的团队的终极对手也悄然逼近。
手机壳的一件代发系统横空出世,建立了从接单到发货、自产自销、先销后产的闭环。
网上卖出一个壳,后端才生产一个壳,这也意味着行业大量积压库存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
在多方博弈的电商海洋中,处于食物链底端的伊哥,会如何在夹缝中求生,成了未知数。
但可以确定的是,
手机尾货,对于伊哥来说,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在关于他的故事里,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
来自队友的:“小点声,我耳朵都要炸了。”
和来自供应商的:“我不喜欢跟伊哥见面。”
这个被队友“嫌弃”,让电商老板“胆寒”的年轻人,有着跟尾货一样顽强的生命力。
在华强北鬼市贸易过名表,在坂田北街头倒腾过玩具。
线上卖货,线下摆摊,白天还干着维修手机的活计,
不遗余力地扑腾,最大的目标,是在深圳买套房安个家。
“老爸身体不好,所以我比别人要努力。
老爸以前,一个脾动了手术,我救了老爸的命,他又活了六七年。
如果那几十万不用来看病的话,现在房也有了。”
说这话时,你能从一向情绪高昂的伊哥眼里看到一瞬间的落寞。
说完这些,他又立刻恢复原来的精神头,奔赴到下一场叫卖里去。
03
四川绵阳的菠萝哥,是一位小吃店主兼线上大厨。
做主播三年多,每天的任务就是为屏幕前的买家们直播炒菜。
买家拍一单,他就炒一单,单锅小灶,不留存货。
黄啤配白酒,肥肠带鸡杂。
火红的食材在油锅里咕噜冒泡,渗透着被川风川水加持过的地道风味。
下单的人不少,围观的看客更多。
每一锅背后都有无数饥饿的眼睛,紧盯屏幕用意念榨干这锅属于别人的麻辣滋味。
在不起锅的时候,菠萝哥也负责陪聊。
唠唠家常,聊聊生意经:
“你们拿做饭的时间挣钱,我拿挣钱的时间来做饭,咱们就形成一个闭环了。”
还不时教大家一些点外卖的经验:
“你就问商家可不可以自取,他如果他说可以自取,你就买他的。他说不支持,你不要买他的。”
卖家的生意,折射出的也是买家的生活。
菠萝哥将直播的时间选在晚上。
因为这时大主播下播了,观众们没地方去,暂时又睡不着,可能会刷到他的“深夜放毒”。
配着屏幕里的麻辣诱惑和江湖夜话,他们的心和胃,都被套牢在了这个空虚的夜晚,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和安抚。
刚开始直播炒菜的时候,镜头里经常是一口空锅和发呆的菠萝哥,有粉丝晃进来,以为直播间卡了。
渐渐地,小有名气的菠萝哥开始拥有一些粉丝,让他的炒锅也热闹了起来。
甚至有铁杆粉丝,就在直播间蹲守着,只要菠萝哥没订单,就下一单。
目的不是吃,就是为了看菠萝哥炒起来,让更多的粉丝看见。
与《人间一串》一脉相承,《这货》最大的特点,在于足够接地气的语境与非官方的视角,
在平实与诙谐中,举重若轻地照见人间百态——
上海的日式搬家公司老板,在一次次出工中见证了无数酸甜苦辣:
有人一直在漂泊,N年搬N次家。
有人熬出了头,搬进了宽敞的新房。
住在老弄堂里的上海阿姨,临搬家那天,几十年的老邻居老街坊到楼下挨个跟她道别。
在商海沉浮的沪漂大哥从豪宅搬进了蜗居,略带苦涩地跟老板讲价:
“说实话,你给我算的不要太贵,我破产了。”
下班后在夜市驻足于手机壳摊位,
花上几元钱,就能换一个心情,换一种人设,
是都市打工人从996、007中得到的片刻欢愉。
在连云港灌云县的情趣内衣工厂里,
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作品,对于这些泰然自若的工厂大妈们,就像晒稻谷一般日常。
看到这佛系的一幕,我们才领会了什么叫做“遍历人间无数事,只道风月是寻常。”
在这个无常的时代里,
无论卖家还是买家,
无论他们为生存使出的是巧劲或是蛮劲,
无论结果如何,
他们都种下了独属于自己的希望与活力。